本報記者 倪浩 本報特約記者 盧戈
中國海關總署8日公布數據稱,中國今年4月進出口數據較前月大幅度回落,且明顯低于外界預期。針對此消息引發外界關于中國經濟復蘇勢頭可能減弱的擔心,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8日告訴《環球時報》,4月進出口數據增長雖然放緩,但仍在合理區間,在全球很多國家貿易保護主義比較嚴重,逆全球化對全球市場攪動很大的情況下,中國外貿取得這樣的增長還是難能可貴的。
較3月增長數據近乎“腰斬”
路透社8日報道稱,根據中國官方數據,4月,按美元計算中國出口額同比上升8%,進口額同比上升11.9%,貿易順差為380.5億美元。今年3月,按美元計算中國出口同比增長16.4%,進口增長20.3%,貿易順差為239.2億美元。以上數據對比顯示,4月份出口、進口額增長率均較3月份大幅下降,近乎“腰斬”。貿易順差則較前月大幅增長超過50%,且大幅高于外界預期。
美國《華爾街日報》稱,在3月進出口數據顯著增長后,中國4月數據增速明顯放緩,原因包括貿易環境改善有限、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普降等。不過有分析稱,此次中國貿易數據下滑受季節性因素影響明顯,且結構改革在中長期將重新推動貿易額上升。另外,基于歐元區政治企穩和經濟復蘇,以及美國非農數據持續向好,主要貿易伙伴的經濟復蘇也將支持中國貿易及經濟數據改善。
白明8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稱,4月份的數據表明中國進出口雖然放緩,但是仍然在增長,“只不過在回歸溫和增長”。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8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4月份出口增長較3月大降,主要是因為3月份出口暴增所致。連平認為,“根據往年經驗來看,年初幾個月的出口增速波動性很大,導致3月份反彈走高”。
中美貿易順差或成美方砝碼?
彭博社報道稱,從總的趨勢看,全球經濟的復蘇盡管緩慢,還是對中國貿易數據的增長起到一定支持。從具體數據看,中國對美、歐、日、東盟等主要市場進出口還是保持相當程度的增長。其中,今年前4個月,中國對美國出口增長17.8%;從美國進口增長26.8%;對美貿易順差達到4892.2億元人民幣,增長12.2%。盡管美國特朗普政權仍高度關注美對華貿易逆差問題,但中美之間爆發貿易戰的可能性已經顯著降低,這也推動了中美間貿易的增長。
對于中美貿易順差進一步上升,連平認為,可能對中美開展為期100天貿易談判的“百日計劃”帶來影響,成為美方談判的一個砝碼。“美國希望減少對華貿易逆差,中國將增加美國公司對華出口,以實現雙方優勢互補,逐漸改變貿易不平衡狀況。”連平認為,特朗普執政后貿易保護主義并未表現得像悲觀主義觀點那么強烈,中美難以形成貿易戰,特朗普意圖以雙邊貿易談判取代多邊貿易協定,可能會改變游戲規則,但不會帶來貿易停滯。
期待繼續挖掘內需
中國貿易數據的走低也對金融市場產生一定影響。8日,上證綜指下跌0.79%,收報3078.61點,連續5個交易日下跌并創下近7個月指數新低。機構觀點多認為,目前市場情緒較為低迷,部分傳統產業板塊資金流出趨勢明顯,投資者仍密切關注政策走勢。
彭博社認為,在全球需求緩慢復蘇的背景下,中國貿易增長仍“保持韌性”,但外部需求脆弱、國內產能結構調整及國際市場價格因素均對貿易額產生直接影響。在國際上,保護主義沖擊自由貿易體制,使得貿易數據很難維持高增速。在作為經濟驅動力之一的外貿增速放緩的情況下,中國需要更加傾向于挖掘內需,發展新經濟業態,以支持經濟增長勢頭。
《日本經濟新聞》稱,貿易數據下滑表明中國經濟難以再現過去的高速增長,但中國政府正推出新一輪經濟振興措施,并期望基于互聯網及服務業的新經濟業態能夠刺激內需,帶動中小企業發展。但也有分析認為消費和投資因素增長缺乏有力支撐。中國經濟要完成年內的計劃目標,仍需要面臨挑戰。▲
環球時報2017-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