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瑤瑤
摘 要:在世界和平發展的今天,第三產業旅游業已經成為拉動經濟的重要動力,而文化內涵及品牌效應則在其中起著重要作用。重建滇越鐵路,對中越貿易及旅游都有重大意義。重建滇越鐵路將會成為連接南亞、東南亞的重要陸上交通,對云南“橋頭堡”的建設也是一劑催化劑,必將成為云南旅游的嶄新名片。
關鍵詞:滇越鐵路;文化品牌;中越聯合開發;精品旅游
一、當前政策契機
隨著中國出境旅游的蓬勃發展,東南亞國家與中國的旅游合作越來越緊密,中國與東南亞國家之間是否也能夠效仿歐盟旅游一體化的樣板,通過區域合作的形式進一步擴大現有優勢,使旅游業朝著持續、健康的方向發展?這一問題已成為當今世界關注的焦點和學術界的熱門話題。
2011年國務院印發的《興邊富民行動規劃(2011-2015)》中便提出了文化與旅游的深度融合,而且在《云南向西南開放的重要橋頭堡專項規劃制定指導意見》中分為兩個五年:第一個五年(2011-2015年),建設重點集中在交通道路網絡、油氣管道、物流、邊境口岸和印度洋口岸建設;第二個五年(2016-2020年)要全面建成以昆明、曲靖、大理、蒙自為核心的公路、鐵道、航空、水運國內、國際運輸網絡,加大傳統能源和新能源、特色農業、旅游業、礦產、生物制藥、金融等方面的建設力度。滇越鐵路的開發重建可以成為云南橋頭堡事業的催化劑。目前中越正在將“滇越鐵路”申報世界遺產。更為重要的是國家主席習近平于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其實質就是跨越邊境式次區域合作,意在吸納新地緣經濟學的區位理論,將重點集中于跨境地區的合作,爭取獲得“1加1大于2”的整合效應。目前云南沒有直達越南的火車,只有汽車和飛機,這對百年滇越鐵路的資源是一種浪費,在當前大政策的支持和指引下,滇越鐵路的修建與開發勢在必行,必將成為滇越旅游業發展的新窗口和新平臺,也必將成為滇越國際旅游合作中最具有歷史積淀的優勢資源和品牌,未來發展前景廣闊,客源市場空間巨大。
二、滇越鐵路概況
云南的陸路交通受限于地形,多高山峽谷,地勢起伏較大,少有大路,運輸主要以人背馬駝的形式。由于條件艱苦,鮮少有單獨的商人,大都結成幫派,由有威望的“鍋頭”帶領進行長距離商品貨物的運輸,開通了云南的運輸古道,這在歷史上被稱為“茶馬古道”。直至20世紀,現代化交通開始出現在云南,鐵路公路漸漸出現,開始觸及改變上千年傳統的人背馬載運輸。1910年,滇越鐵路通車,全面改變了滇南交通運輸狀況,打通了昆明至河口、河內、海防的道路,貨物通過海運運往世界各地。至此,滇南區域的馬幫運輸主要局限于從城鎮至火車沿線的運輸。待個舊至建水的寸軌開通后,建水、個舊、蒙自、開遠一線的運輸均為鐵路所代替。滇南馬幫多轉向從事火車站至各個銷售地的短途運輸,或只在更偏遠的城鄉使用馬幫。蒙自是云南近代史上重要的對外貿易口岸,碧色寨由于位于滇越鐵路與個石碧路線交匯處即滇越鐵路的中心地帶,造就了其曾經的特等榮耀。現在的碧色寨也依舊保留著滇越鐵路通車的建筑,有一些廠房依稀可見當年的繁榮,哥特式建筑與中式建筑的完美交融是20世紀蒙自商業輝煌時代的見證。現在的碧色寨車站依舊是典型的“法國黃”的外墻,綠色扇窗,偶爾有居民經過寂寥的鐵軌,不復當年。碧色寨——當年的鐵路交通樞紐終究因為客源不足與終年虧損于2005年停止客運,每天只有兩班貨運列車開出,經過宜良、開遠、碧色寨、河口、老街進入越南境內最終到達海防站。
眾所周知,工業遺產文化是人類社會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在近代工業化發展進程中遺留下來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總和。由于新型交通工具的開發使用,使得許多老牌的鐵路城市中的一些鐵軌都被廢棄使用,這造成了環境的污染與資源的浪費,一些工業廠房也存在此種問題。但是隨著第三產業的發展,政府對工業遺產逐漸重視,人們觀念也在改觀,加上城市的規劃以及旅游的開發,對工業遺產的保護開發再利用也就勢在必行。如河南部分鐵軌的現代化開發,昆明M60文化產業創意園就是對曾經的舊廠房進行改造利用,將里面的一些老舊廢棄的設備做成一些創意品或者直接成為游樂設備使用。昆明七步場的豆腐宴也是舊小學改造的,正在修建的豆腐文化博物館,可見旅游都在逐步重視打文化牌。現代社會懷舊情懷濃郁,新一代兒童沒有見過這些老設備,獵奇心理也極其濃重,包括現在一些空的廠房改造成籃球場或者演唱會的舞臺,這種改造能夠吸引現代人們了解工業文化和文明,同時具有獨特的觀光、休閑和旅游功能的新方式,從而得出疊加效果。同理,碧色寨已經廢棄許久的米軌又被重新重視,當前大的時代背景與國家的方針政策都對云南這座“橋頭堡”給予重視,而且紅河州作為一個自然、民族、歷史、文化資源豐富的自治州,作為紅河所流經的城市,可以進行化點成線的開發。紅河始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可以發展宣揚五朵金花文化、道教廟宇文化,流經楚雄彝族自治州,可以開發利用其火文化、恐龍文化、虎文化及其畢摩文化。南接越南,可以通過優勢互補、取長補短對歷史文化資源進行開發利用,打造文化品牌。
三、開發狀況與發展建議
蒙自政府目前正在投資將碧色寨逐步開發成為一個具有法式風情的旅游小鎮,并將會在旅游小火車通行期間,挖掘其本身富有價值和吸引力的人文內涵來充實和串聯其歷史文物。經過實地的調研,了解到碧色寨周圍的古老民居大約有百年歷史了,但是整體民居的規劃混亂,現代民居包圍著古民居,古民居只是圈地進行了保護,而并沒有過多修繕,也還未進行系統的開發。碧色寨是一個點,它的景觀火車可以短距離串聯蒙自縣城,把其標志性建筑五大文化中心、西南聯大蒙自舊址、紅河博物館等進行串聯。而且它的開發可以涉及紅河流域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的開發,也可以涉及國內外的聯合開發,甚至可以串聯元陽梯田等世界文化遺產,借以打響文化品牌。文化的影響力是十分強大的,要知道,蒙自之所以成為過橋米線的發源地并流傳全國,也和米線所依托的故事——每日為應考夫君跨橋送飯的女子有很大關系。
滇越鐵路的歷史是和馬幫有密切關聯的,共同構成了工業化進程中的脈絡,盡管旁邊的一個四合院落內已經建成了馬幫博物館,但是博物館只有一層,分東西兩邊陳列,兩邊的陳列物都大同小異,種類不夠豐富,而且文字解說很少,也沒有現代化博物館的3D影像放映設備,這不利于游客立體化的掌握馬幫及滇越鐵路的歷史。
(一)深層次景觀開發
民族文化應該被作為產業開發,帶動地區經濟的合理調整,循序漸進,才有可能培育地區新的經濟增長點乃至支柱性產業。需要注意的是,現在的開發基本上是基于單獨開發,首先資金不到位,跨度大需要合作與統籌,但是很多政府沒有這個意識,導致資源不能有效整合,每個區域都只開發自己僅有的資源,很難做大、做強、做出品牌。而且現在的開發多為單純的景觀或者民俗的開發,沒有更多地挖掘其文化內涵,也沒有與時俱進地為其注入時代內涵。要知道,民族文化含量的高低決定著旅游業的生命力,只注重低層次景觀開發,這樣也會使得游客二次游玩率降低。許多項目游客的參與度低,這樣很難調動其積極性。
(二)全方位媒體宣傳
當今時代是互聯網的時代,應該運用新型的媒介廣告加以宣傳。在云南本地設置的蒙自旅游以及滇越鐵路的宣傳都幾乎沒有,可想而知省外以及國外。在這方面應該參照已經消失的三峽纖夫文化,以前的纖夫和“茶馬古道”上的馬夫都是現代文明的沖擊下消失的一種職業行當。湖北與四川進行聯合開發,同時設置纖夫的體驗館與參觀處,而且把一些故事進行改編,進行舞臺化的呈現。在碧色寨也發生過蕩氣回腸的愛情故事,俠妓小鳳仙幫助蔡鍔將軍逃離京城回昆領導護國運動,但是途徑碧色寨,有人假借敬酒行刺,蔡鍔的下屬幫其擋住,蔡鍔得以上車逃離。這種有情有義、忠肝鐵膽的故事值得進行改編或者影視創作,其影響力是巨大的。正如現代媒體傳播,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帶火了元陽旅游,電影《五朵金花》使得大理令人神往,那么無論是現代舞臺劇還是影視劇完全可以使用這一文化IP,帶動旅游產業的發展。
(三)精品化旅游線路
在旅游客源方面,除了麗江、大理、西雙版納等出名景點,蒙自一般都是省內游客居多,這和它的接納能力以及交通設施的不完善有直接關系。目前為止昆明到越南只能乘坐飛機或者大巴。火車沒有直達越南的,但是滇越鐵路當時對于中越的貿易起到了重要作用,越南的棉花、中國的茶葉、絲綢等進行貿易。當今中國需要越南的農副產品,而越南需要中國的新型科技產品,越南來華的旅游客源也與日俱增,就應該進一步簡化簽證的辦理手續,或者對部分省市進行免簽,滇越鐵路的重新恢復以及優化提速也就顯得至關重要。
旅游線路需要進行重新的優化組合。例如,滇越鐵路的起點依舊在昆明,經紅河流域。首先是大理白族自治州,其次是彝族自治州,經過紅河哈尼族自治州,途徑蒙自碧色寨,經河口終點站至海防,而且云南與越南可以進行資源互補,云南高原,有雪山、喀斯特地貌,越南地處河谷及入海口,海洋景觀豐富,高原、河谷一日欣賞,如果能夠做到飲在昆明,食在越南,該是何等享受。這在現代化提速的交通工具面前,應該并不困難,而且火車可以專走精品旅游線路比如為期幾天,像火車的停靠站點一樣,只不過這些站點旁邊應該設有開發的民族村寨,比如哈尼族的村寨,那么游客不僅可以參觀,而且可以參與到他們的生產勞動之中,當然傳統項目“阿細跳月”等歌舞的展示也必不可少,停留多久然后規定好時間開往下一個站點,這樣一趟旅程下來,可以體會各個少數民族的風情,歷史與人文景觀進行融合。
四、結語
在世界和平發展的今天,第三產業旅游業已經成為拉動經濟的重要動力,而文化內涵及品牌效應則在其中起著重要作用。在國家大政策支持下,云南應該抓住機遇,搶占文化旅游的先機,重建滇越鐵路,對中越貿易及旅游都有重大意義。重建滇越鐵路將會成為連接南亞、東南亞的重要陸上交通,對云南“橋頭堡”的建設也是一劑催化劑,必將成為云南旅游的嶄新名片。
參考文獻:
[1]楊玉蓉.本色云南與外來印象——以文化、宗教、交通貿易、植物資源為例[D].中國民族歷史與文化,2015,9.
[2]陸韌.云南對外交通史[M].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
[3]甘雪春.大洋彼岸的目光:美國學者眼中的中國西部少數民族文化[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4]閭平貴,周章,魏向東.淺談我國的工業遺產旅游開發[J].科技和產業,2009,9,(1).
[5]成竹.基于共生理論的滇越國際旅游合作研究[D].旅游管理,2015,3.
[6]羅菁.滇越鐵路工業遺產廊道的建構[D].云南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2012,3.
[7]陳鵬.紅河州旅游業發展:現狀·問題·對策[J].中共紅河州委黨校,2014,5.
[8]侯小琴.解讀三峽纖夫文化[J].民族大家庭,2007,(3).
[9]鐘珂.中越紅河流域國際文化旅游合作開發展望[J].欽州學院學報,2015,9.
[10]羅應光.云南特色城鎮化發展研究[D].馬克思主義研究院,2012,6.
作者單位:
云南藝術學院藝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