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延軍
摘 要:隨著世界經濟、文化交流日益深化,當代大學生適應時代需要,他們更善于去接受新文化、新知識,他們的創新意識、競爭意識也逐步增強。然而,不可忽視的是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團隊意識、勞動觀念淡薄了,而享樂主義、利己主義也逐漸抬頭。如何扭轉這一局面,高校德育工作面臨巨大挑戰。在本文中,作者就如何通過構建"義工"管理工作體系來創新高校德育工作新載體、新途徑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義工;管理體系;高校;德育
高校在培養新一代知識分子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只注重了“授業”,卻弱化了“傳道”,大學生們更善于去接受新文化、新知識,他們的創新意識、競爭意識也逐步增強,然而不可忽視的是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團隊意識、勞動觀念淡薄了,而享樂主義、利己主義也逐漸抬頭。必需清醒的認識到,改革開放前,以政治掛帥、思想政治工作放在第一位的指導思想,激勵一代代熱血青年勇于響應黨的號召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到祖國最困難得地方去,愿做一顆螺絲釘,黨把我擰在那里,就在那里閃閃發光,永不生銹。我們不能回避,也無需羞羞答答,由計劃經濟轉為市場經濟,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確的確人們的物質生活生活水平,但思想政治工作、德育工作,尤其是高校大學生的德育工作薄弱了。今天培養出來的大學生少數人只專不紅,難免出現大學生的享樂、利己主義,甚至極少數成了高智商的犯罪分子。
因此,怎樣才能使當代青年大學生既具有淵博的文化知識,又具備較高的社會責任感,使他們逐漸增強團隊意識、勞動觀念和奉獻精神,是擺在每一個高校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重要政治課題。這個問題解決了,才有可能培養一批又一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在本文中,作者就如何通過構建“義工”管理工作體系以創新高校德育工作新載體、新途徑進行了論述。
一、什么是“義工”
構建高校“義工”管理工作體系,創新高校德育工作新載體,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義工”。“義工”是起源于19世紀西方宗教性的慈善服務,其本質即是服務社會,其核心精神就是“自愿、利他、不計報酬”。 “義工”從字面意思開看即義務工作者,也就是英文中的“volunteer”,在我國的大陸地區一般稱之為志愿者,在香港則稱之它義工,在臺灣地區稱之為志工。聯合國曾將“志愿者”定義為“不以利益、金錢、揚名為目的,而是為了近鄰乃至世界進行貢獻活動者”。一般而言,義工(或稱志愿者)是指在不為任何金錢或物質報酬的情況下,基于良心、信念和責任,自愿地貢獻個人的時間及精神,為社會和他人提供服務和幫助的人[2]。
“義工”活動在當前社會發揮著重要作用。它不僅有助于改善社會道德風尚,增強公民慈善意識、奉獻精神、責任擔當[1],還能夠激發人們的愛心,促進社會不同階層的融合,增強社會凝聚力,保持社會的和諧穩定。由此可見,“義工”活動是與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目標是不謀而和的,它擺脫了傳統的“教道德”,而是給他們提供道德實踐的有效途徑,使其在實踐活動中感到被需要,愛心得以被激發,強化了道德的情感上的體驗,發揮隱形的浸潤式教育的效果。
二、高校“義工”活動開展現狀
在高校教育中普及“義工”活動,不僅是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載體,是培育全體公民公德心和責任感的重要途徑,更是構建和諧穩定社會的重要舉措,是利國、利民、利校、利生的大好事。但是目前高校義工建設中仍面臨多重問題。
一是學生對“義工”的思想認識有待進一步深化。目前高校的義工活動大多以社團形式開展,學生以新鮮感、獵奇心去參與,當新鮮感一但過去,浮躁、迷茫、退縮的情緒也就悠然而生;也有部分學生僅僅把義工當作是對別人精神上或物質上的施舍;當然也有部分學生認為現在已經進入市場經濟時代,,“義工”和市場經濟的道德觀念和道德體系是不相容的,“義工”是和搞個體開放的今天格格不入的陳舊觀念難免在一定程度上存有做秀嫌疑。
二是高校對“義工”的重視程度有待進一步提高。高校雖然提出“義工”,但僅僅停留在口頭和一般的號召上;有的高校雖然提出“義工”的口號,也制定了一定的措施,但措施缺乏可操作性,缺乏一種專門的評價機制和統一的評價標準;
三、如何形成高校“義工”管理工作體系
如何使高校的“義工”管理工作體系有效的、長期的開展下去,使其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服務,筆者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認為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重視“義工”的教育效能。高度重視加強“義工”工作對高校德育工作開展的重要性,要充分認識到推動在校大學生“義工”管理工作,對校園文明建設和學生道德素質的提高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加強在校大學生“義工”管理是新時期加強學生政治思想教育的一部分,是增強大學生勞動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培養大學生主人翁精神和進行集體主義教育的有效途徑。
(二)建立有效的制度保障。在我國有些省市也對公民提出作義工的有關規定,如廣州義工聯計劃,逐步推廣公務員“社區假日義工”活動,組織全市各級黨政機關工作人員利用節假日休息時間為社區做義工,并建議各級組織、人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在職務晉升和職稱評定等方面把當事人的義工經歷作為考察內容。
筆者所在高校在二年制大專學生中試行了“加強大學生義工管理工作的有關意見”。它規定了“二年制大專學生在兩年內完成16個工時的義工成為學生畢業的必要條件”,“兩年內,在校大學生可自行安排時間完成規定的義工任務,但應該安排在業余時間……”。把完成規定量的“義工”作為學生畢業的必要條件,既給了“義工”管理工作政策保障,又從另一個方面給了學生自由。一年來同學利用自己的業余時間在社區、學校做義工,是學校的德育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有的在高校實行"義工"學分制,把義工活動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環節的載體,把義工學分作為思想政治課的實踐學分。
(三)健全組織機構和評價機制。高校 “義工”管理工作應該歸口為學生管理部門,而且要把學生“義工”的測評作為德育工作的重點和主要方面。為了增強可操作性,學生參加“義工”須向學生管理部門申請,學生管理部門應統一安排或由學生自發組織,但應由學生管理部門考核。學生“義工”的評定內容包括工種(參加工作種類)、工時(參加工作時間)、部門意見(包括工作強度、工作時間、工作表現、實際效果)及畢業時的綜合測評,分別由用工部門和學生管理部門據實填寫。通過測評可以鼓勵學生發揚優點,克服缺點,提高綜合素質,同時保障了“義工”工作的有效開展。
(四)完善義工活動激勵措施。如果好與不好一個樣,先進和落后一個樣,學生就會缺乏積極向上的動力,“義工”管理工作就逐漸就會失去效力。所以對此項工作進行及時評估和引導,矯正不良行為,建立一個完善的評價和激勵機制是必要的。比如,在年度考核中、在評定獎學金中、在學生畢業考核中等,都應該體現這項工作的必要性。還可以通過各種評比活動,評選出先進分子,樹立正面教育的典范,發揮榜樣示范的作用,激勵先進學生 ,鞭策落后學生。而對于那些存在問題的學生更要重點突出。
總之,高校德育工作需要與時俱進,要不斷探索德育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徑,改變傳統的說教式教育。構建“義工”管理工作體系,無疑是一種好方法,在學生參加“義工”的過程中,逐步對學生實施浸潤式教育,使學生逐步認識到為自身的社會責任、公民義務,使他們逐步形成自覺自愿的良好習慣,開創學校的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 [美]西奧多?M?米爾斯.小群體社會學(溫鳳龍譯)[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
[2]于海.西方社會思想史(第三版)[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