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玲英
教材是知識的載體,也是聽,說,讀,寫綜合能力訓練有效的教學材料,要培養學生的英語聽力能力和聽英語的習慣,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創造性地利用好各種教學材料,為我所用,使之成為適合學生的具體情況,培養學生綜合技能的教學手段。每一個英語老師應在教學生學習英語時注重提高其聽力能力。具備了“聽”的能力,才能為下一步的“說”奠定基礎,那么如何提高英語聽力能力呢?以下是我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的一點心得:
一、盡量用英語組織課堂教學
相比較而言,我國是英語環境較差的國家,那么,我國學生學英語時聽的一個主要來源就只能在英語課堂上。這就要求我們英語老師在課堂上必須多用英語組織教學,多為學生學習英語創設英語環境。這樣一方面可以烘托英語課堂氛圍,增加學生學習的求知欲,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學生的聽力能力。這是學生練習聽力的良好機會,也是學生學習英語的途徑之一。用英語組織教學要從最簡單的日常用語開始,逐步加深。比如說,學生剛剛開始接觸英語時,對于英語是完全陌生的,教師不能因為這樣就不使用課堂用語,像Listen to me,please!Read after me.等等,課堂用語只有反復使用,時間一長,學生聽耳熟了以后,自然而然就會熟練運用。相反,一開始就不讓學生去感受英語,不讓學生去聽英語,全用漢語講,那么學生學習英語時就會受到母語的干擾,影響聽力水平的提高。應盡量避免用漢語講述,逐步使學生沉浸在濃厚的英語氛圍中,有意無意的訓練學生的聽,提高其聽力水平。
二、激發學生聽的興趣
興趣轉化為學習的動力,促進智能的發展,從而達到提高學習的目的。反之,學生一旦失去了學習興趣,學習便不再是一件快樂的事,而是一個沉重的包袱。所以,要創造條件,讓學生產生并保持濃厚的興趣。在英語教學 中,首先要激發出學生愛聽的興趣,學生的聽力能力才能有所提高。一方面,可以設計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聽力題。比如,教學完字母后設計的聽力訓練,可以是聽錄音找出與字母相近的圖形。設計的圖形要盡量新穎獨特,富有創意,如與A很接近的房子、與B很接近的眼鏡、與C很接近的月亮、與D很接近的弓等。這樣,不僅能使學生注意力集中,而且能使學生繼續保持興趣。另一方面,可以不斷變換聽力訓練形式。一種美味的東西如果反復食用也會讓人倒胃口。同樣,一種好的聽力訓練形式如果連續不斷的用也會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再好的訓練形式,如果簡單重復過多,也會使學生的學習興趣銳減,應因材而定。
三、培養學生聽的習慣要提高聽力
首先應從多聽教學聽力錄音帶入手,如所學的課本錄音帶、口語教材錄音帶,也可以選聽適合或略高于自己水平的有趣的材料。無論是精聽或是泛聽,最好開始都不要看文字材料。精聽應先把錄音內容從頭至尾聽一遍,再把聽不懂的地方一遍又一遍地反復聽。若有些地方實在聽不懂,也應盡量聽清各個音節,然后再翻開書看一看,有些影響理解的生詞可查一下詞典。接著再合上書從頭至尾聽,直到能夠聽懂全部內容為止。通過這樣的聽力訓練,可促使自己提高辨音及聽力理解能力。精聽最好是選用教學錄音和有故事情節的短文或科普短文;泛聽則可選用一些口語教材或一些有趣的小故事,使自己多接觸錄音材料,以求熟悉英語發音,擴大知識面,提高聽力。泛聽可一遍過,只要聽懂大概意思就行了。有些生詞并不影響理解意思,可以不管,停下來想,反而影響聽下面的內容。聽音時要隨著錄音材料的頻率在腦中用英語重復,而且速度要練得能跟上錄音速度,不能邊聽邊翻譯。
四、科學、有效、可行的教學方法與策略
傳統的英語聽力訓練的教學程序是:宣布聽力訓練開始——放錄音——學生聽——老師校對答案。在這樣一種聽力教學程序下,學生的聽帶有盲從性,難以把握聽力材料內容的準確性。這種模式在小學應盡量避免,否則,小學生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悅,當然對聽力訓練缺乏動力。信心和興趣。久而久之,學生會覺得英語課堂上枯燥無味,會放棄對英語的學習。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采用科學、有效、可行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對英語的任何一方面都保持著濃厚的興趣,一直喜愛著英語這門學科。可以借助游戲歌曲,新授內容結束后,要進行鞏固練習,便于從中得到反饋。那么我們就可以把這個鞏固練習設計成游戲來反饋。我們也可以把聽力訓練放在歌曲中。新授結束后,可以教給學生《If you are happy》這首歌,學生學會唱后就讓學生邊唱邊做動作,如:唱到If you are happy and you know clap your hands.時就讓學生做出拍手的動作;這樣學生的興致會非常高,就讓學生在游戲歌曲中訓練了自己的聽力。
訓練聽力要遵循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原則。聽力訓練要注意遵循科學的訓練方法,適時選材十分重要。所選的材料要體現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規律,即由詞的訓練到句的訓練,再到文章的訓練。更高的層次,還可以收聽電視的新聞廣播。練功夫除了需要科學的方法外,還應具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不能指望一朝一夕就能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