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小波
摘 要:自2012年北京長達124天的霧霾,到2016年5月31日,南京遭遇重度污染天氣,空氣指數達204,PM2.5達到154。短短幾年時間,霧霾已經覆蓋了全國乃至全世界。5月26日上午,北京市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七次會議審議了《北京市氣象災害防治條例(草案)》。第一章總則第二條將“霾”列為氣象災害,指出“本條例所稱氣象災害,是指暴雨、暴雪、寒潮、大風、沙塵暴、低溫、高溫、干旱、雷電、冰雹、霜凍、大霧和霾等所造成的災害”。大氣治理迫在眉睫,我們必須首先了解霧霾的成因,然后對癥下藥,采取相關治理措施。在“精準扶貧”的道路上做好“生態扶貧”。
關鍵詞:霧霾的成因;治理措施;生態扶貧
一、了解霧霾及成因
所謂“霧霾”,是“霧”和“霾”的合稱,其成分也不相同,“霧”的成分是空氣中懸浮水蒸氣和小冰晶,多出現于春秋等季節交替的早晚,對環境和人體并無太大傷害。 “霾”的主要成分是PM2.5(空氣中懸浮的直徑小于2.5微米的固體顆粒物的統稱)。這些懸浮顆粒無法散去,達到一定濃度的時候就會出現空氣渾濁,阻擋人們視線。更嚴重的事這些顆粒物含有大量的化學物質如硫酸、硝酸和有機碳氫化合物等,所以當其通過呼吸道進入人體時可造成呼吸道感染,引發鼻炎、支氣管炎、肺炎等。長期吸入會影響生殖能力,甚至造成死亡。
目前,北京、天津和河北都已經在氣象災害防御地方立法中將霧霾列為氣象災害。面對這么嚴峻的形式,大家都會問,霧霾是如何形成的呢?我們將其分為兩個方面的因素,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自然方面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水平方向靜風現象增多。由于PM2.5直徑較小,可以長時間懸浮在空氣中,也不容易受空氣流動影響。所以不難看出,當大氣活動相對穩定的情況下就容易導致霧霾。根據我國的氣候特征,秋冬季節的空氣偏冷,大面積區域中的大氣活動都十分穩定,各種空氣污染物很難被驅散。我國的霧霾天氣大氣動力有效干預很大程度上是依賴西北季風,但由于近幾年來全球氣候變暖,地區氣候不穩定,導致霧霾的頻率逐年遞增。二是垂直方向上出現逆溫。城市開發嚴重,高樓不斷崛起,高樓大廈阻擋了霧霾的擴散。而且城市缺少樹木和風,溫度比其他地區更高,顆粒懸浮動力持續穩定供應,在低溫環境下被阻滯在低空或近地面空間中,時間越長,積累越多,就容易造成嚴重的霧霾天氣。 人為因素是導致霧霾的主要因素。城市的無止境開發,化工業的不合理應用,人們日常生活排除的廢氣等都是導致霧霾形成的因素。在對形成霧霾因素的檢測指標中發現,占據首位的是汽車尾氣排放,由于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外加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車泛濫的景象日趨嚴重。北京等經濟發展繁榮地區車輛密度更大,所以是霧霾的重災區。其次,中國一直使用化石燃料作為日常供應能源,煤燃燒產生的硫化物,還包括一些重工業和化工業排放出的氣體等都是形成霧霾的重要因素。
二、治理霧霾的相關措施
1.建立系統的霧霾治理體系,設立相關法律條例
由于霧霾是最近兩年才困擾人們的生活,一開始并沒有十分重視,只有北京、天津和河北等重災區設立了地方法。但現在霧霾現象日趨嚴重,全國大部分城市都籠罩在霧霾的陰影下,所以相關部門必須制定完整且系統的霧霾治理體系,設立相關法律條例。如化工業涉及到排放指標。日本、美國和英國都在治理霧霾方面設立了相關的法律法規。
2.改善工業結構,開發新能源
加強對工農業的改革和創新。如農業機械生產企業要加快農機新產品在環保方面的升級改造,國家對汽車行業實施國V排放標準。提高對農機具和汽車的維修、保養,特別重視排氣方面。嚴格限制工農具和汽車的使用年限和報廢標準。醫藥化工企業應從源頭把控,在控制排污量的同時提高技術門檻,加強對技術規范和行業準入守則的把控,也是一種有效的監管手段。另外,以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供能在技術上比較低端。在低碳經濟的背景下,這種傳統模式已經舉步維艱,因此必須優化產業結構,實現高效率高質量低成本低污染。開發利用新能源,如風能、熱能、太陽能等。在保護化石燃料的同時降低對污染物的排放。
3.改變傳統城市開發,加大綠化建設
許多地區在對城市的開發和建設規劃上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傳統的“攤大餅”方式,造成了嚴重的空氣污染、環境惡化等問題。國家應以科學技術、大學教育和旅游等第三產業為主要發展模式。經濟開發商應重視綠化面積和綠化帶的建設。研究表明,綠色植物對PM2.5 有阻滯、吸附和降解的功能,在城市綠地中種植消減PM2.5能力強的樹種,并對不同生活類型植物進行合理設計,對減輕城市PM2.5污染具有重要意義。在對樹種的選擇方面以喬木和灌木為主,對PM2.5的吸附能力較強。室內植物以蘆薈、萬年青、橡皮樹等對PM2.5的消減作用最好。
4.運用預警原則,提高公民素質
對于霧霾污染地區,我們只能采取相應手段治理,盡最大努力補救。而對少部分沒有霧霾的地區,我們要采取預警原則。對生態環境狀況和人類活動的分析,對其法案和我那個及其未來發展狀況進行檢預測,預報可能對環境產生的某種危害及其程度,按需要適時地給出變化和惡化的各種進階信息及相應的綜合性政策。將預警原則引入到環境保護工作及相應的環境規劃與管理中,可以提高環境保護工作的有效性。也可以通過預警工作給廣大人民一個警示,提醒大家注意日常行為,從生活中的小細節去保護環境,如多植樹、步行或乘公交代替自駕等。環境保護與治理不只是國家的責任,是每一位公民的責任。
結語:6月5日,北京設立了第一家“以人為對象”的環境污染防治基金,旨在關注“人的身體健康”和“生態文明的倫理自覺”。劉副理事長的建議中提到:“在‘環境污染扶貧中開展生命價值教育和生態文明倫理自覺的啟蒙,并以生態道德建設為基點......”所以,在這個精準扶貧的道路上,生態扶貧也不容忽視。霧霾治理只是生態扶貧中小小的一環,只有認真對待每一環才能保住我們的藍天白云,青山綠水。
參考文獻:
[1]城市空氣污染治理策略研究_申麗美
[2]綠化樹木降霾應用研究進展_閆生榮
[3]淺析霧霾成因及防控對策_王繼緒
[4]醫藥化工行業溶劑廢氣治理存在的問題及防治對策_戴小平
[5]預警原則在環境規劃與管理中的應用研究_金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