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淑慧
摘 要:有效的追問可以使數學課堂教學化平淡為神奇,更好地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本文從四處進行追問:粗淺處追問;錯誤處追問;意外處追問;重難點處追問。從而使課堂達到:活躍思維;巧妙糾正;精彩生成;水到渠成。
關鍵詞:追問;有效;課堂
所謂“追問”,是在前次提問基礎上的延伸和拓展,是為了使學生弄懂弄通某一內容或某一問題,在一問之后又再次補充和深化、窮追不舍,激活學生思維,促進他們深入探究,直到學生能正確解答甚至出新出彩為止。如果把數學課堂教學比作高塔的話,有效的追問就是課堂教學進入佳境的梯子。這個梯子如果能適時搭好,學生就會更上一層樓,使課堂錦上添花,化平淡為神奇,更好地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那么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的追問呢?現結合教學實際,談點粗淺的看法。
一、在粗淺處追問——活躍思維
法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闭n堂上,教師適當的深層次追問,在學生思考粗淺處牽一牽、引一引,引領學生去探索,能激發、啟迪思維和想象,那么學生的思維就會越來越活躍。
例如:有位教師在教學《兩位數乘兩位數》豎式計算25×16時,當學生用豎式計算出結果后,教師繼續追問學生:誰能不列式就能計算。學生會思考出25×16=25×4×4=100×4=400,教師課堂里提前滲透簡便計算方法。
這位教師的追向有由表及里的引導,把學生的思維引往“深”處,把學生的思維引向“開闊地帶”。同時教師也很自然地把個別學生的思維成果轉化為了全班學生的共同財富。
二、在錯誤處追問——巧妙糾正
布魯納曾經說過:“學生的錯誤都是有價值的。”我們應正確看待學生的錯誤,明確錯誤產生的原因,把握合理的糾錯時機和掌握正確的糾錯方法,使之更有效地為教學服務。錯誤是學生最樸實的思想、最真實的經驗,往往是一種鮮活的教學資源,教師應該善于挖掘和發現錯誤背后隱藏的教育價值,引導學生從錯中求知,從錯中探究。
例如:有位教師在教學《整十數乘法》口算150×60時,有學生計算得數是900,教師沒有停留在核對改正的基礎上,而是追問學生:“你估計他會怎么做?”這時全班學生都會集中精力思考猜測,可能15×6=90,90當中的“0”漏下了。第二次追問:“你覺得計算像這樣的整十數乘法應該注意些什么呢?”學生就會想辦法,對此類整十數口算乘法,不看“0”計算得數有“0”就要先寫下來,注意這是“0”前面數字所乘的結果,最后再把算式當中共有幾個“0”添上去。
可想而知這樣追問讓學生明白對或錯的成因,找出問題的癥結,從而有利于從本質上去理解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
三、在意外處追問——生成精彩
葉瀾老師說:“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風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的路線而沒有激情的行程。”課堂教學是一個教育環境中實際發生的事情,而不是理性上計劃了要發生的事。課堂教學中隨時會發生意外,然而一些教師僅僅把它看成教學過程中的“節外生枝”,對之或是熟視無睹,或是草率了斷,那么就會與有價值的“生成”擦肩而過。其實這些意外事件是學生獨立思考后靈感的萌發、瞬間的創造,是張揚學生個性的最佳途徑。教師不僅要保護這類意外事件,而且還要對學生的意外回答,給予積極的回應和主動激疑,以睿智的追問,激活學生思維,拓展想象空間,讓創造的火花燦爛地綻放。
例如:有位教師在教學《三角形三條邊的關系》一課,觀察算式探索為什么有的能拼成三角形?第一位學生說:隨便哪兩邊的和都大于第三邊。教師第一次追問:“有誰聽明白了,隨便哪兩邊指的是什么意思?”第二位學是說:“隨便哪兩邊指的就是無論哪里兩邊?!钡谌粚W是說:“隨便哪兩邊指的就是任意哪里兩邊。”教師第二次追問:“你們都贊同嗎?誰還有其他想法?”有位學生非常激動站起來說:“只要最小的兩條邊大于第三邊就能組成三角形?!苯處煹谌巫穯枺骸澳銈冇姓l聽明白了?知道為什么嗎?”這是全班學生處于驗證、思考階段。過了兩分鐘,很多學生都贊同這一說法,還有部分學生明白其中原因并這樣解釋:“最短的兩條邊之和都大于最長的邊,那么最短的加最長的肯定大于第二長的,第二條長的加最長的肯定大于最短的,所以判斷能否拼成三角形只要算一算最短的兩條邊是否大于最長的就可以了?!睂W生解釋的非常清楚。這時又一位學生舉手站起來說:“我還有一種判斷的方法,三條邊之和÷2如果大于最長的邊就能拼成三角形?!辈坏壤蠋熣f什么,這時全班學生又一次沉入驗證思考中,果然這方法也成立。
教師這樣處理,不是把書本當中判斷三角形三邊之間關系作為一種知識教,而是把探究的過程作為一個方法在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生成。
四、在重難點處追問——水到渠成
重難點的教學是一堂課的靈魂。重點把握了,難點突破了就意味著教學效果的達成。
例如:有位教師在教學《三角形三條邊的關系》練習設計中,有一題:用6根同樣長的小棒能擺出一個三角形嗎?有些學生隨口回答能,有的回答不能。這對于四年級學生通過想象、空間觀念來判斷是有一定的難度,特別是對于中下學生。教師第一次進行追問:“能的話,該怎么擺?”一種情況學生想:“三邊分別是1根、2根、3根不能拼成三角形”只能另一種情況:“三邊分別是2根、2根、2根”教師第二次進行追問:“它會是一個怎樣的三角形呢?”毫無疑問,是等邊三角形。教師第三次進行追問:“現在有5根同樣長的小棒能擺出一個三角形嗎?能的話該怎么擺?”這時學生很自覺地被老師推向思考境界,全身心的投入中,很快得出答案。教師第四次進行追問:“現在有4根同樣長的小棒能擺出一個三角形嗎?為什么?想象一下?!?/p>
這位教師的一次又一次追問,使學生綜合靈活運用所學新知識三角形三邊關系解決實際問題,并且在不知不覺中培養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觀念,重點把握了,難點也順利地突破了,可謂達成教學目標“水到渠成”。
追問是數學課堂教學有效進行的催化劑,是數學課堂教學中重要的教學手段,更是精妙的教學藝術。筆者在長期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不斷實踐,更發現有效追問更是“半小時課堂”理念在實踐層面上一條不可或缺的途徑,有效的追問使數學課堂教學更加有效,更加高質,從而真正促進學生數學素質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