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延慶
摘 要:本文從提高播音主持人的素質和修養的必要性和方法入手,闡述了隨著廣播事業的迅速發展,播音主持人的個人素養也必須與時俱進;通過對如何開拓播音主持藝術的創新空間的分析闡述了做一名播音主持風格貼近節目,以及集采編播能力于一體的播音員主持人是時代發展的需要;通過闡述播音員語言基本功的重要性,將新聞的“播”與“說”這兩種播音方式有機結合起來。
關鍵詞:播音主持;素質修養;播音風格;創新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深入以及廣播事業的迅速發展,播音主持人的個人素養也應與時俱進。怎樣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廣播播音主持工作者,可以說,這是每一個在職的播音員、主持人所關心的問題。播音員和主持人要用新的觀點,新的視角來面對新問題,不斷學習、改善知識結構,開拓播音主持藝術的創新空間。
一、播音主持人的素質和修養
要成為一名優秀的播音主持工作者,要不斷地提摘 要:本文從提高播音主持人的素質和修養的必要性和方法入手,闡述了隨著廣播事業的迅速發展,播音主持人的個人素養也必須與時俱進;通過對如何開拓播音主持藝術的創新空間的分析闡述了做一名播音主持風格貼近節目,以及集采編播能力于一體的播音員主持人是時代發展的需要;通過闡述播音員語言基本功的重要性,將新聞的“播”與“說”這兩種播音方式有機結合起來。
關鍵詞:播音主持;素質修養;播音風格;創新高自身的素質和修養。首先,要具備較高的政治思想水平。在政治思想上,播音員主持人要與黨和政府始終保持一致。黨和政府的路線方針政策代表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在播音中,任何與黨和政府的主張相背離的態度感情都要杜絕。因此,播音主持工作者平時應該加強政治理論學習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政治覺悟和政策水平。其次,要有較深厚的知識修養和較廣博的知識儲備。播音員主持人既要成為“雜家”,又要成為“專家”。所謂“雜”,是指平時在知識儲備方面要兼容并包,以應對工作中的不時之需;所謂“專”,是指每位從業者的工作都有一定的分工,假如不熟悉自己的“口子”,不成為內行,就會影響節目的質量。知識儲備夠了,在做節目時底氣才會足。此外,播音主持人還必須擁有扎實的業務基本功,這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標準的普通話語音的發音;二是規范的吐字發聲能力;三是較強的文字語言感受能力;四是能夠自由駕御各種體裁稿件的能力;五是一定的采編能力或寫作能力;六是一定的表演能力。
二、播音主持藝術的創新,是廣播事業發展的必然要求
主持人要樹立起強烈的時代責任感和聽眾觀念,關心社會變革、關心人民命運,要突出傳遞群眾所關心和感興趣的“熱點”、“亮點”、“興趣點”。只要認清形勢,勇于創新,積極應對,在未來的播音主持領域中,播音主持人才能開拓更加廣闊的藝術空間。
1.播音風格的確立
播音風格的形成是與時代審美的要求分不開的,只有符合時代和民族的審美需要和審美理想的播音,才能被聽眾接受和喜愛。要確立并實現我們的播音風格,首先必須加強感受。播音中的感受與體驗,是通過稿件來實現的。這種感受和體驗貫注稿件的字里行間,播音主持人并不能僅僅停留在字音、語句上,而要將文字語言化為有聲語言,播出稿件的意思和思想來。要做到這一點,播音主持人的自身感受是極其重要的。風格的一致性和多樣化是客觀存在的,因為播音主持人置身于相同的社會環境中,具有時代和民族的特征,這就決定了風格的整體一致。然而在這個一致下,各自的理解和表達又呈現不同。這是因為播音主持人的思想情感、生活經歷、審美理想各有差異,而聽眾不同的欣賞習慣和審美要求,推動著播音主持人去發展形成各自的風格。立足于自我,開拓自我,這是形成播音主持風格的關鍵。其中,音色是較為重要的環節。拿筆者的旅游節目來說,假如這一期針對對象是“夕陽紅團”,那么在播音的音色上就要舒緩穩重,符合老年聽眾的收聽習慣;假如對象是身強體壯、思想新潮的“驢友”,音色則要變得輕快明朗,有利于年輕人接受。當然,播音主持過程中自我個性地發揮也不能天馬行空,而要依據稿件以有聲語言創造性地體現自我的播音風格。所以,真正獨創的風格,是播音主持人主觀個性與稿件要求相統一的結果。
2.打造采編播合一的復合型人才
采編播合一是對播音主持人業務能力的最高要求和最佳鍛煉,但我們要明確一點:如若不是為了更好地播,那就失去了采編播合一的核心意義。總之,對于播音主持人來說,編采是為播服務的。通過編采,可以加強播音主持人的構思能力。在編采過程中,無論是選題、選材,都要經過提煉加工,在這個提煉加工中靈活的構思起著一定的主導作用。這個構思,直接影響著所編采稿件的質量。在播音中,這種構思能力的強弱也直接關系到播音創作的成敗;通過編采,有利于播音主持人的臨場發揮。在對新聞事件的采訪中,在對新聞稿件的編輯中,我們對要播音的對象內容能夠做到心中有數,在播音過程中就能夠做心里不慌,為臨場發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通過編采,能夠培養播音主持人掌握和運用專門知識的能力。一門知識的掌握,需要人們的反復實踐。無論是學習編采知識,還是學習播音知識都是如此。
三、新聞“播”與“說”的有機結合
隨著我國廣播事業的蓬勃發展,加之新聞娛樂化元素的介入,使得播音界沿用多年的“播”新聞與近幾年來興起的“說”新聞產生了矛盾與交融。二者孰優孰劣一直存在爭論,但在筆者看來,“播”與“說”都是播音主持人必備的職業功底,兩者在不同的時空環境下各有利弊,應當適時取舍,有機結合。“播”新聞是我國廣播節目長期以來所沿用的一種有聲語言表達方式,因為它的創作依據是新聞稿件,表現為語音規范、語言書卷化、語體結構嚴謹、對語境依賴性不強。對傳統的“播音腔”,我們不應該報有排斥的態度。恰恰相反,它的形成和發展有著深刻的歷史原因和時代背景。“播音腔”是播音員將書面文字語言變為有聲語言的過程中所使用的一種特有的語言表現形式,因而它不同于隨意性強的生活語言,它要受稿件內容、形式、文字風格的制約,它要求“字正腔圓,呼吸無聲、格式正確,輕重恰當,不濃不淡”。能夠“播”好一篇新聞稿,恰恰是一名播音主持人基本功扎實的充分體現。
總之,自然真實固然是我們播音主持人應努力做到的,但我們追求的自然真實是區別于原生態的自然真實的。與個性相對應,語言基本功可以看作播音的共性。只有具備了正確的用氣發聲、吐字歸音這些共性,再加入自己的理解,靈活的應用,才能彰顯個性,才能“錦上添花”。
參考文獻:
[1]許佳怡.淺談播音主持藝術的創新[J].中國科技縱橫,2009(11):128
[2]唐婧.淺析當代電視新聞播音主持的創新[J].決策與信息(下旬刊),2014(3):29-30
[3]涂甲乙.淺議播音主持藝術的創新空間[J].新聞天地:下半月刊,2012(1):85-86
[4] 李凌.淺談播音主持藝術的創新與未來發展[J].青年與社會,2014(13):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