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宴林
著名教育家克雷洛夫說過,“壞事情一學就會,早年沾染的惡習,從此以后就會在所有的行為和舉動中顯現出來,不論是說話或行動上的毛病,三歲至老,六十不改。”我認為一個人能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高尚的思想品德,關鍵在于小學階段的教育。在小學階段養成兒童具有良好的品德的行為習慣,就為他們今后的思想品德進一步健康發展奠定了穩固的基礎.相反,如果在這個時期放松了對學生的思想教育,或教育方法不當,使學生形成了不良的思想和行為習慣,則將影響他今后一生的發展.作為一名小學一年級的語文教師和班主任,我對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有以下幾點感觸:
一、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貫穿始終
一年級的小學生才入學對習慣的養成是最重要的階段。我耐心細致地引導學生學習《小學生德育綱要》,《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小學生守則》,《禮儀常規》。對學生進行常規教育和訓練,嚴格要求,一抓到底。長期以來,我針對班上學生實際,利用一切有利時間加強了學習習慣的培養。首先訓練學生正確讀書和寫字的姿勢,每天提醒他們注意習慣的培養。讀書時要求全班同學都拿起書做到手到、眼到、口到、心到。只要做作業,就不停地提醒糾正不良姿勢。當學生起來發言時,則要求他們站端正,兩眼平視前方,態度自然大方,并且說話時聲音要響亮,吐詞要清楚。在聽的能力方面,則要求他們注意聽別人說話,聽清楚說話的內容,記在心中,要說得出來。這些辦法對學生聽的習慣養成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現在學生在課堂上讀寫、坐站聽說的正確姿勢逐步養成,增強了自控能力,課堂秩序有明顯好轉。在語文課的教學上,我的德育教育也是無處不在。
二、樹立榜樣,增強學生自信
記得清朝的大學者顏元先生有一句名言頗有哲理: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在班級的日常管理過程中,許多班主任都會遇到一些難于管理的學生或是比較棘手的問題,令人頗感為難,不知如何處理才好。比如有些調皮的學生性格倔強,頑固不化,生性桀驁不馴,任你老師苦口婆心講大道理也好,還是板下面孔嚴厲斥責也好,抑或最后通牒請家長也好,任你千般妙計用盡,他依然我行我素,你進退維谷之間,感覺現在的孩子太難管了,連撒手锏也不起作用了。其實運用反向思維思索一下,批評和斥責的嚴厲手段不能解決的,我們不妨換用另一種柔和的手段——表揚,也就是人們經常說的賞識教育來應對這個問題也許就迎刃而解了。
因為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尊心,當然也包括后進生在內,所以班主任在做學生的思想工作時,必須注意這一點。積極維護學生的自尊心,尊重學生的人格,堅持以正面為主,以表揚為主,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把自己當成學生的鏡子
一年級的學生模仿性很強,教師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對學生都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工作中我嚴格要求自己,處處以身作則,做學生的表率。凡要求學生做到的事,我首先做到。如要求學生對人講話要有禮貌,我就帶頭運用禮貌語言;要求學生要愛護環境,我就帶頭做好環保工作。在學校里,班主任接觸學生的時間最長,開展的教育活動最多,對學生的影響最大,在學生面前自己就是一面鏡子、一本書。因此,規范學生的行為,首先要規范自己的行為;提高學生的素質,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質。在教育工作中,真正做到為人師表,率先垂范。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已經成了一種無聲的教育。教師是學生心目中的榜樣,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作為教師更應提高自身素質,樹立職業道德,以高尚的道德風范去影響學生,當好學生健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四、用微笑陪伴學生成長
在工作中,我養成了一個習慣:那就是盡快記住每一個孩子。作為一名班主任,每次接到一個新班級,我都會首先盡快記住每一個學生的姓名,去了解每一位孩子的興趣愛好、性格特征、家庭情況等,因人施教。通過這樣的方式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感受到我對他們真摯的愛,使他們都能主動打開自己的心扉,真誠地與我進行交流。多年的教育生涯告訴我,教育是個充滿生機的過程,是人與人心靈的相遇和對話。當孩子們在我身后追趕著喊“老師好!”這一聲聲稚嫩的童聲會伴隨著甜蜜和幸福溢滿心頭,我用和藹可親的微笑,換來與學生的心心相印,這種感覺唯獨從心底發出來的,才能打動到心靈的深處。
五、及時做好與家長的交流勾通工作
由于我班上的學生大多是留守兒童,由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帶的居多。老年人對孩子的教育和引導存在或多或少的一些不足。有相當部分文化水平較低的家長,對學生的家庭教育存在過于溺愛的傾向,為此,我精心準備了開家長會的內容,精心布置了教室,營造了與家長和諧交流的氛圍,在會上我從“一切為了孩子”的角度去改觀一些家長的態度,向家長介紹了孩子的學校情況、學校對孩子的行為要求,對家長進行了教育觀念和輔導孩子的培訓,認真疏導,細致說理,耐心地同家長分析了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努力贏得家長的信任、支持和配合,共同探討德育教育的有效方法,取得了家長的積極配合,讓學生在家在學校都能得到最好的德育教育,實效明顯。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德育教育則是教育中的重中之重,不容忽視,讓我們從一點一滴做起,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抓住一切有利時機,適時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塑造他們美好的心靈,使他們成為知識豐富、道德高尚的人。
作者簡介:
溫光榮(1957.4~),男,漢族,重慶市江津區柏林鎮人,畢業于重慶市江津區師范進修校。學歷:中師。職稱:小學一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