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維厚
摘 要:近年來,初中生“自殘”、“自殺”、“犯罪”甚至“弒親”等詞語屢屢出現在了各類媒體的報道之中,初中生的人格塑造與健全已經引起了社會的極大關注。究其原因,主要是隨著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激烈的升學競爭機制導致社會、學校和家長都片面地重視初中生的知識傳授和智力技能的培養,忽略了初中生成長中最為關鍵人格塑造。片面的教育取向導致部分初中生人格偏差,如何利用好思想品德課塑造好初中生的人格,值得我們探討和實踐。
關鍵詞:性質;關系;策略
近年來,初中生“自殘”、“自殺”、“犯罪”甚至“弒親”等詞語屢屢出現在了各類媒體的報道之中,初中生的人格塑造與健全已經引起了社會的極大關注。據有關研究表明,具有明顯心理障礙的初中學生約占15%;在高中階段,這個比例高達19%;而在大學階段,這個比例增長到20%以上。種種數據和事件提醒我們每一位思想品德老師,必須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對中學生的人格塑造,轉變傳統的教育模式,加強學生人格的健全教育。
一、初中思想品德課的性質
思想品德課是在初中年級開設的一門思想政治課,是為初中生思想品德發展奠定基礎的一門綜合性的必修課程。它是中學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對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質,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法律意識,形成健全的人格有著重要的作用,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實踐性和綜合性四方面的特點。思想品德課是一門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依據中學生成長的基本規律,教育和引導他們正確認識自我,正確處理與他人、與集體、國家和社會的關系,正確認識環境、認識國情與時代特征,培養他們良好的心理素質和道德品質,養成文明的行為習慣,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和政治方向的課程。
二、思想品德課與中學生人格健全塑造的關系
《全日制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實驗稿)》提出:思想品德課的課程任務是引領初中生感悟人生的意義,幫助學生學習做負責任的公民,過有意義的生活。思想品德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通過處理與自身、與他人、與集體、與國家和社會的關系而逐漸培養起來的做人做事的穩定的心理方式和行為習慣。在教育教學系統中,人格的塑造和思想品德教育是兩個不同的部分,但是由于它們都關系著個人的素質,因此又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思想道德品質是個人素質結構的核心,對個人各方面的素質都起著非常積極的導向作用。但是思想道德品質的發展和建立必須以良好的心理素質、人格素質為前提,初中生只有在良好和健康向上的人格品質的基礎上,才可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和思想品質。因此,思想品德課的核心任務就是教會初中生如何做人,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縱觀思想品德課教材的內容,每冊教材都力求將心理、道德、法律、國家等多方面進行綜合。教材內容蘊含著非常豐富的人格塑造內容,承載著健全人格所需的大量知識。因此筆者認為:“健全人格的塑造”是始終貫穿于思想品德課的內在基本線索,是思想品德課的核心內容。
三、思想品德課塑造中學生健全人格的策略
1.挖掘教材資源,培養學生健全人格
教材是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的具體體現,是進行教學的主要載體。在所有的思想品德教材中,都根據教學需要以及教育對象編排,體現了清新和鮮活的特點。教材通過靈動的語言、活潑的意境、熟悉的生活、開放的視角將教學內容進行了生動的體現。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深入發掘教材內容,充分發揮教材深刻的教育功能,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情感的共鳴,接受心靈的洗禮,感悟人格的震撼,構建健全完整的人格。思想品德課教育的價值在于喚醒、弘揚、生發和不斷提升人們心中的“向善性”,培養和養成學生的良好德行。因此挖掘教材本身固有的內涵是對思想品德老師提出的基本要求,從而提升學生的人格水平,使處在成長過程中的學生的人格能夠向著更自覺、更獨立、更富有創造性和責任感的健全人格方向發展。
2.改革課堂模式,創造學生體驗式人格教育
思想品德教學的全過程是知、情、意、行互相促進、互相轉化的系統工程,其中知是基礎,行是關鍵。因此,要健全初中生的人格修養,就是將一定的社會要求和道德規范轉化為初中生個體人格的過程。這一過程需要初中生自身的內在主動和教學的外部幫助相結合。實踐是促進理論轉化的強大動力,因此,應當創造開放式課、體驗式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實踐中實現人格的發展。只有在老師的指導下,在實踐中交流、摸索,才有利于完善個人的內在品德,從而提升人格。
3.塑造自我高尚人格感召初中生的健康人格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應以教育者的人格為依據,因為教育力量只能從人格的活的源泉中產生出來,任何規章制度,任何人為的機關,無論設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師事業中教師人格的作用。”初中生正值花樣年華,不論在身體、智力還是人格方面都處于生長和健全的重要時期,在這期間他們的情感、意志都存在著不穩定性,尤其由于人格未健全,對于善、惡、高尚、卑劣等等問題都缺乏切身的體驗和成熟的看法。而除了父母,老師就是他們不斷學習和求教的對象,因此教師的人格素養對初中生的人格健全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教師的人格可以有力地推動初中生在人格塑造中的各種轉變,促進初中生健康成長。因此,教師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嚴謹的治學態度、過硬的教學本領、積極的合作意識等良好的品質,以自己作為模范、表率影響和感化學生,用教師自身的人格魅力感召初中生的健康人格。
未來世界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當下的教育是“以人的發展為本”的教育,這就要求教育必須提高全體學生的全面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目前我們正面對著新科技的挑戰,更面臨著倫理道德、價值取向的挑戰。在強大的物質力量面前,我們難免會經歷精神的困惑、人格的失落。因此,在對初中生的培養教育中,我們不僅要重視智力的開發,更要注重人格的培養,初中生是祖國的未來,他們是否具有健全人格和健康成長直接關系著國家的未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