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青山
小學生可塑性強,對很多事物都易產生興趣,在品生課中,變呆板教育為快樂教育,讓學生在品生課中,插上表演興趣的翅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使他們愉快的在表演情境中感悟知識。
表演創設情境,創造動感課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所謂情境創設,就是根據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心理特點,創造一個環境,一個場合,一種氣氛,使學生能很快進入探究學習的情境中,讓學生在情境中感受學習的樂趣,領悟人生的哲理,開發學生創新的潛能,使學生動起來,使課堂教學活起來。
匈牙利著名的數學家玻利亞認為“學習過程是從行為和感知開始的,進而發展到詞語和概念,以養成合理的思維習慣而告結束”。沒有情境,沒有經歷,如何感知?如何認識?由此可知,課堂教學要培養學生的能力,必須正確引導學生從情境中來,到知識中去,建構屬于自己的知識。教師以情境創設為手段,以知識的建構為目標,創設適合于學生學習的教學環境。教育家夸美紐斯指出:“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光明的教學環境的重要途徑之一,”情境教學指教師在教學中通過某種方式,再現各種具體形象的情景,讓學生在這種情況的感染啟發下,輕松愉快的學習。
學生一般都有表演欲,也有很好的模仿力的特點,在講授品生課時,一些課文故事很枯燥,在疏通文章的基礎上,加工處理,讓學生根據課文故事內容,自編或師生合作設計編出情景劇,如《尊敬和幫助老人》一課,《守信用》一課,《心胸要開闊》等,發揮學生的表演能力,使學生即新奇又興奮,選表演能力強的學生表演,學生在愉快輕松的課堂氣氛中學到知識,把這些原本是枯燥無味的課 ,上得充滿樂趣。
表演創設情境,可在導語中開頭設計,也可在課文教學中,探究與思考中、知識點滴中、活動建議中,要挖掘表演因素,根據不同課的內容選擇,找準表演時機,培養表演能力,適時表演,注重表演過程、質量和效果。
(1)在導語中設計表演片段。如:《相信科學不迷信》,開頭設計一個表演片段,引發學生探究的興趣,設計一個好的開頭,引人入勝,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在教學中創設表演情景,構筑“精彩樂章”,從而起到畫龍點睛,妙筆生花的作用。如:《展示你的美》一課,通過一段表演就會收到耐以回味的效果。
(3)在課文故事中,表演激趣,將課文故事,編成課本劇,生動形象,引人入勝。如:《開心時刻》一課,讓學生即興表演、模仿小品演員動作,模仿動物動作、聲音、讓大家在開心快樂的課堂中,感悟知識,分享快樂。如《交朋友要寬容》一課,課文故事,用一段課本劇形式展示給學生,使學生在故事的人物形象表演中判斷應該怎樣做,才是寬容。在講授《海倫。凱勒的故事》一課時,課前組織學生把課文故事,編成小品形式,人物對話、故事情節都演出來,收到了較好的課堂效果。
(4)知識點滴中,讓學生策劃,用動作精彩的表演。如:《學習做事講效率〉一課,讓學生表演體驗,想出好辦法,解決問題,使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如:《夏天》一課,讓學生通過表演進入課堂,讓學生體驗夏天豐富多彩的生活。《鍛煉身體》一課,讓學生課前學習健身動作、太極拳和健身舞蹈,在課堂上,適當時機展示,學生喜聞樂見,即達到了教育效果,同時也學到了鍛煉身體的方法。
(5)探究與思考中,讓學生評價言行是非,如:《展示你的美一課》正確的坐姿美、正確的站立美、正確的行走美,都用學生的正確美觀的動作來示范,學生學習有了興趣,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課堂也就活起來。
(6)活動建議中 ,表演激發學生創設情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設計編演、續演故事,可以設計假如我是…20年后的我…
讓學生在老師的點撥下、支持下,合作探究,用生動形象的表演,激發學生創設情趣。
寓教于樂,充分發揮表演形式、創設情境。
課堂教學是一個多項信息傳遞的動態系統,德國心理學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鼓舞、激勵和喚醒…..,所以采取在課堂中,不同環節的表演,創設課堂教學情境,以情境引起興趣,啟思導學,感悟知識,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每個人都有獲得成功的需求及其愿望,讓他們在參與教學活動中,感受成功的愉悅,使他們善于參與,讓他們自由創編動作,提高學生敢于明辨是非的綜合能力,陶冶學生的情操,增強了自信。
讓表演充實課堂,表演內容形式設計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讓學生喜聞樂見,在教學中讓每位學生都積極參與,進入角色,獲得過程體驗,教師要與學生一起,平等的成為表演中的一分子,不但和學生一起唱,一起演,一起活動,還要成為指導者、支持者,并在活動中啟發、引導學生,一旦發生錯誤,表演結束后,予以修正。
在教學中,不能單純為表演而表演,不能走形式,牽強附會,應精心設計,每個表演環節和內容,有明確的目的,在表演中加以調控引導,讓學生自我總結體會,交流所得,形成抽象認識,以提高學生積極性、主動性,創設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