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放平
在大多數學生“兩耳不聞窗外事”——只為成績努力的時候,有一部分學生卻在奢望這種純凈的生活。遭受校園欺凌的他們,生活在恐懼、不安中,甚至不知道明天會遭遇什么。
一、校園欺凌的定義及特點
校園欺凌是指由學生實施的對其他學生的語言、行為及其他方式的暴力,造成對方心理上、精神上或身體上的巨大傷害及痛苦。校園欺凌不一定在校園內發生,放學后同學間的欺負行為也算在內,但是校外的社會青年對學生進行的敲詐勒索等行為不在這個范疇。
第一,校園欺凌多發生在中小學,其主要表現是強勢的學生欺負弱小的學生,令其在心靈及肉體上感到痛苦。這里的強勢不只是身體上的強壯,也包括在學生群體中占有的優勢地位。
第二,暴力行為伴隨著恐嚇威脅的言語。校園欺凌不僅僅是行為上的暴力還包括語言暴力,給受害者起侮辱性綽號,嘲笑受害者某些缺陷,指責受害者無用,侮辱其人格等。
第三,校園欺凌的突出特點還表現在,欺凌者不覺得自己不對,而受害者也大多默默承受而不敢反抗或告發。因此,惡性循環導致受害者的身心深受煎熬。
二、校園欺凌的現狀及危害
近些年來在應試教育的沖擊下,許多學校重視知識教育,輕視法制與規則教育,忽視生命、尊重與心理教育,導致校園欺凌日益嚴重,以致成為社會熱點問題。經搜索,從2014年6月1日到2015年6月31日,涉及“校園暴力欺凌”的網絡新聞達36761篇次,相關論壇貼文達39189篇,微博達721947條。
這個問題不是我國特有,而是世界各國都在慎重對待的社會問題。其他國家同樣有校園欺凌的事件,并不時有校園學生暴力案件的報道,其中還有一些性質相當惡劣的案件。案件中那些心靈被扭曲的孩子們作案手段之殘忍,令人觸目驚心。在日本,校園欺凌已經變成了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每年有許多學生自殺,衍生了一個獨特的現象“不登?!?。
校園欺凌會帶來嚴重的社會問題,而且影響面大,影響深遠。從受暴方看,這種傷害不僅是肉體的,而且是精神上的,這種傷害直接影響了年輕心靈的發育成長,有可能是終身的人格影響,甚至導致走上不健康的成長道路。從施暴方看,如果施暴行為沒有得到及時的教育和矯正,就可能進一步放縱,進一步危害社會。所以,我們必須正視并加以制止和預防欺凌事件的發生。
三、校園欺凌的成因分析
校園欺凌的成因不能只是責怪校園教育的不足。有研究者認為,學生對上學感到厭倦也是欺凌弱小的先兆。從這個角度來看,校園欺凌的成因確實是多方面的。
(一)法律原因
立法滯后,我國校園安全法律法規建設的滯后,沒有獨立的校園安全的法律法規。雖然其他法律提到了一些,但是既不具體,又存在法律空白,對在校學生人身傷害案件的歸責原則、處理標準均沒有涉及。中國留學生翟云瑤在美國面臨刑事處罰時,從未想過校園內的暴力竟然可能“終身監禁”。正是因為法律的懲戒作用沒有體現,被欺凌的學生往往會選擇沉默,因為即使和家人或者老師訴說,也不能有效停止欺凌,可能會換來更嚴重的報復。
(二)學校原因
雖然說校園欺凌事件不能完全歸責于學校,但是直接原因依然是學校教育出現了問題。
第一,學校不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不去教育學生,沒有意識到校園欺凌問題的嚴重性。一些學校只重視學生學習成績的好壞,而不重視學生品德的培養,更不重視學生法治意識教育,對學生的管理放任自流。
第二,學校不敢對違反紀律的同學進行批評教育。近幾年,教育民主被哄抬到一個不切實際的高度之后,一些學校不敢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哪怕這個學生已經嚴重違反校規校紀,已經嚴重侵害了其他同學的合法權益,也不敢給予處分和懲戒。
第三,學校的教育方法存在問題。一些老師對問題學生采取暴力或者冷暴力的方法進行處理,沒有發掘學生的價值,結果適得其反。
(三)家庭原因
家庭原因并非指富?;蛘哓毟F,而是家庭對子女的影響。良好的家庭環境能促使子女健康成長,形成符合社會需要的個性和行為方式;而不良的家庭環境則對子女產生消極的影響,產生反社會的越軌行為。可以說,家庭的不良影響容易誘發欺凌行為。
同時,因為社會輿論的原因,有的家長對學校有不信任感,有的家長崇尚西方的教育理念。他們的共同特點是不再教育孩子“聽老師的話”,而是希望孩子更加獨立自主,敢于挑戰權威。這當然能夠促進孩子的獨立自主,但是同時也損害了老師的權威。甚至有部分家長,只要孩子在學校受到批評,立刻對老師施加壓力,從不反思自己的孩子是否正確。
(四)社會原因
當前我國正處于變革期,社會中出現了種種問題,社會的許多方面都處于“失范”狀態。以網絡世界為例,各種思想泛濫,拜金主義、享樂主義以及個人主義等各種價值觀沉渣泛起,造成了整個社會的“失范”狀態。尤其是,其中的暴力、色情信息,對于思想還未發展成熟,處于懵懂時期的青少年來說,影響很大。甚至,可以用美國犯罪社會學家邁克爾·戈特弗里德森和特拉維斯·赫希的話來解釋,缺乏自我控制力的人,遇到適宜犯罪的機會,就很可能犯罪。
四、校園欺凌的解決對策
校園欺凌的嚴重性要求我們必須高度重視這個問題,即刻開始解決這個問題。
(一)多方力量的共同重視
各方要高度重視校園欺凌事件。從校方、家庭,到立法機關、司法機關,乃至整個社會,對校園欺凌的普遍性及危害的嚴重性應該更加重視,不能把它作為小孩的一般性欺負行為。
(二)更加完善的法律教育
學習法律知識,強化法律意識,尊法敬法守法,學會用法律手段保護學生的安全。特別是學校要加強法律知識的教育,強化學生的法律意識,讓學生敬畏法律、遵守法律,掌握行為的法律底線,同時又善于運用法律保護自己。
(三)已經發生的及時疏導
除了社會增加心理咨詢機構外,學校更要加大這方面的力度,中小學每個學校都要設立心理咨詢室,讓專業心理咨詢師定期進入學校,對施暴方進行心理疏導,能有效矯正其不正常的心理傾向,激發向善的力量。對受暴方進行心理疏導, 能有效排解傷害的心靈陰影,消除受暴的負面影響,促進其健康成長。
(四)及時有效的矯正懲治
無論是法律領域,還是教育領域,對于未成年人犯罪要教育與懲罰并重。教育和保護是具有一定限度的,一旦超越了法律底線,必須為此承擔法律責任,而絕不能以保護為名逃避法律責任的追究。對那些具有不良行為的孩子,法律應當完善相關制度和教育矯正措施,來加以懲戒。
綜上所述,解決校園欺凌不只是在保護受害者,更是在保護校園、在保護整個學生群體。及時有效的解決校園欺凌,就是在保護我們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