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
摘 要:本文通過全面了解目前拉薩市兩所中職校對學生德育評價的現狀,從多元文化背景、評價主體、評價內容、評價方法、德育評價滯后性出發,探討適宜拉薩市中職生德育評價的理性構建途徑,旨在為拉薩市中職校,改善德育工作和提升德育成效,也為民族地區中職生德育評價工作提供理性參考。
關鍵詞:拉薩市;中職生;德育評價現狀;德育評價的構建德育評價是整個德育過程的重要環節,是判斷學校德育工作的效果和社會作用的重要途徑。本文作者作為拉薩中職校的一名教師,采用觀察法、體驗法、訪談法從學校領導、教師、學生、企業處全面了解拉薩市兩所中職校對學生德育評價的現狀,旨在較客觀地展示目前拉薩市中職生真實的德育評價現狀,為拉薩市改善德育工作和提升德育成效,也為其他民族地區中職生德育評價工作提供理性參考。
一、拉薩市中職生德育評價現狀淺析
(1)多元文化背景與德育評價脫節。拉薩市無論從空間地域上還是民族構成上都完全具備多元特性,它的文化發展也受到多元文化的影響。多元文化并存的文化環境使拉薩中職生具有多元的文化傳承性及文化選擇性,但在德育教育過程中沒有體現此特性,德育評價的多元文化體現也流于空談。多元文化背景與德育評價脫節,各行其道,平行前進,沒有交集。拉薩市中職生95%以上屬藏民族,在自己的傳統道德思想與多元文化出現差異時易導致迷茫,影響德育教育的實效性。
(2)評價主體死板、僵硬,缺乏靈活性。經研究,現行中職校評價主體基本上由班主任和德育教師掌握。班主任通過德育工作量化表和學生平時表現給予評定,較偏重學生的日常德育表現。德育教師則通過學生德育課課堂表現和德育成績給予德育評價。評價主體單一,容易造成“一言堂”,缺乏德育評價的客觀性和公正性。且被評價對象學生主體性不突出。企業也沒有完全參與到德育評價中來,容易導致培養的人才社會適應性差。
(3)評價內容缺乏全面性和發展性。各中職校評價內容大體上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政治思想、道德品質、學習態度、班級衛生、校紀校規、社會實踐(企業頂崗實習)、組織紀律、集體觀念等,再分欄定級作為評優評先的依據之一。整個德育評價的內容較重視學生在校日常行為表現,且重知輕行,忽視了中職校德育目標是培養高素質的社會主義勞動者這一理念,從而在德育評價內容里缺乏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的相關標準和制度。德育評價內容還忽視德育教育和學生的發展性,德育評價內容固地自封、一成不變,不能較好適應新時代對中職生德育的新要求。
(4)評價方法缺乏科學性。首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結合表里不一,過于拘泥,應變性差。一是實際德育評價過程中僅重視定量,即“德育成績決定論”。其實如思想品德、人際交往、綜合品質、行為習慣等因素只能用定性的方式來綜合評價衡量。其次,采取千篇一律的評價標準,忽視中職生的個體差異。
(5)急功近利,忽視德育評價滯后性和反復性。德育與學生思想實際變化和行為相比,出現了嚴重的滯后性和反復性傾向,導致了目前中職校德育工作效果不佳、效益不大的狀態。部分德育教師和班主任在進行的與評價時忽視這一點,期望一堂德育課程或一次德育教育馬上會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妄想直接產生德育效益。
二、拉薩市中職生德育評價的理性構建
針對上述拉薩市中職生德育評價現狀,力求構建更切合拉薩市中職教育和中職生實際的德育評價途徑,更有效地指導德育實踐,改善德育工作,提升德育成效。
(1)中職校和教師應考慮學生多民族構成這一特性,努力將德育評價與多元文化背景結合。通過創造民主、開放、多元文化交融的教學環境,并在德育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辨別能力和自主選擇能力,盡量使學生在多元文化和多元價值面前進行理性探討和抉擇。在進行德育評價時適當將評價標準與藏民族傳統道德評判標準相結合,二者有機融合會更適應本地德育及中職教育的發展。
(2)中職校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與家庭和企業、社會密切配合,拓寬德育評價途徑,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多維育人。首先,學校要結合行業和企業對從業者的職業素養要求,制定具體評定辦法。教師參與德育評價過程中注重公平公正、客觀評價學生表現并及時將評價結果反饋給其他教師和家長,便于合力提升德育成效。家長也要積極參與中職德育中來,結合教師的德育評價,及時糾正不當的、與主流文化相背離的意識或行為。其次,社會通過新媒體等新型信息技術手段向大眾積極引導正確的德育評價形式,鼓勵企業積極參與中職德育。再次,針對不同的評價內容確定評價主體。學校、家庭、企業承擔不同的德育任務,在德育評價上也要分別實施,如教師偏重思想品質、學生之間偏重人際關系相處、學生自我評價偏重道德思想的提高、家庭偏重德育對文化知識掌握的影響、企業偏重職業素養。每個評價主體制定相應的評價標準后,再分比例綜合評定、計算德育成績。
(3) 注重德育評價內容的全面性和發展性。首先依據德育內容設置德育評價標準。根據新《大綱》要求,德育內容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統領,科學設置教育教學,重視職業生涯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從而在德育評價內容里應設置與此相關的標準和制度。其次,中職生隨時代和社會不斷發展變化,德育評價內容應適時調整。且每所中職校可在參考教育部相關文件的基礎上,可依據自身學校辦學目標、辦學條件等制定更適于本校發展的德育評價內容。
(4)在德育評價方法上,一是采用定量與定性靈活結合的評價原則。對可定量的德育內容定量評價,如學生的德育學習成績,但學生的思想品德、人際交往、綜合品質、行為習慣等非直觀可量化因素最好采用定性的方式來衡量,只有這樣才能真實地評價出學生的德育水平。二是必須尊重中職生自身差異性,針對不同民族、不同群體、不同發展階段的學生分別制訂適宜他們身心成長的評價方式和內容,因材施評,以促進德育實效為佳的評價原則。
(5)改善德育評價的滯后性和反復性,首先要求中職教師意識到任何教育都有滯后性這一特性,允許并包容學生德育行為沒有出現“立竿見影”的成效。其次,在德育實施過程中注重緊密聯系社會實踐,并將整個德育評價活動放在現實社會背景中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