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慧
摘 要:習慣成自然”這句話告訴我們習慣的重要性。日常生活中,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學生的學習過程中都離不開“好習慣”。因此,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每一位教師的職責。
關鍵詞:培養;小學生;學習習慣
習慣是一種看不見的力量,是在不知不覺當中養成的,學生學習成績的好與壞,不僅與學生的智力有關,更重要的還是與學生的良好習慣有關。俗話說“與其給孩子金山,銀山,不如給孩子好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決定一個學生未來成功的基礎和保障。那么,怎樣才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呢?下面結合習慣的形成規律,談談自己的粗淺認識。
一、培養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
1.首先培養孩子在學習上專心的習慣
要培養孩子在學習上專心的習慣,我個人的體會是:①在學期初加強學生課堂常規訓練,我在起初這幾個星期寧可少學點知識,也要肯花時間培養學生認真聽課的習慣;②學生的學習和做作業是否專心認真,其實跟做父母的有很大的關系。現在,有很多父母這邊要求孩子要用心做作業,而那一邊又在跟別人大聲聊天或看電視,甚至在家里打牌打麻將,這樣孩子能靜下心來看書學習嗎?不能!所以教師和家長要加強協調要給學生創造一個安靜寬松的家庭學習環境。
2.給學生制定嚴格的作息時間
作息時間表,其實就是給學生訂生活,學習規矩,即什么時候學習,什么時候玩、什么時候休息。因為愛玩是孩子的天性,我們不能剝奪孩子玩的權力,孩子不玩痛快學習時就不能很好的集中思想,也不會精力充沛。比如,我朋友的孩子,因為從小養成了什么時候學習、什么時候玩的習慣。如今孩子到了學習時間,他自立都會比較自覺的坐在自己的書桌前開始看書做作業。
3.從小培養學生做作業時獨立思考的解題能力。
培養學生獨立的學習能力,我個人認為是件特別重要的事情。應該有意識地從小抓起,從學生的日常活動中抓起,讓學生在生活、學習中,對父母不依不靠。學生自己能做好的事,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做。例如,在學習方面,就遵循古人說的一句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意思是給人魚吃,不如教給人打魚的技術。培養學生也是這個道理。學習時不要坐在學生一旁監督,也不陪學生看書,做作業。學生自己的作業要做到按時獨立的完成。至于碰到實在不會的題目,我只是給學生理清思路,啟發學生多思考幾種可能性,但從不告訴答案,迫使學生自己養成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
4.從小培養孩子做完作業,自己檢查的習慣。
學生在做作業時,我從不打攪學生,讓他們一個精心的做題。學生做完作業后,我的具體做法是:例如數學,要求學生看一看自己的計算是否準確,單位換算是否搞錯,應用題的算是列的是否正確等,訓練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然后訂正過來。語文要求學生看看字是否寫錯,作文寫好后主要是自己去讀,看語句是否通順,讓別人看了文章后能受到什么啟迪和感想。
二、培養良好的課堂學習習慣
1.主動學習
別人不督促能主動學習,學習就要求自己立刻進入狀態,力求高效率的利用每一分鐘學習時間。要有意識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用于學習,并能堅持始終。
2.及時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
要在規定的時間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把每個規定的學習時間分成若干時間段,根據學習內容,為每個時間段規定具體的學習任務,并要求自己必須在一個時間段內完成一個具體的學習任務。這樣做,可以減少乃至避免學習時走神或注意力渙散的情況,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還可以在完成每個具體學習任務后,產生一種成功的喜悅,使自己愉快地投入到下一時間段的學習中去。
3.提前預習
課前預習可以提高課上學習效率,有助于培養自學能力。預習時應對要學的內容,認真研讀,理解并應用預習提示、查閱工具書或有關資料進行學習,對有關問題加以認真思考,把不懂的問題做好標記,以便課上有重點地去聽、去學、去練。
4.認真聽課
上課時,老師不僅用語言傳遞信息,還會用動作、表情傳遞信息,用眼神與學生交流。因此,中學生上課必須盯著老師聽,跟著老師想,調動所有感覺器官參與學習。能否調動所有感覺器官學習,是學習效率高低的關鍵性因素。上課要做到情緒飽滿,精力集中;抓住重點,弄清關鍵;主動參與,思考分析;大膽發言,展示思維。
5.多思、善問、大膽質疑
學習要嚴肅認真、多思善問。“多思”就是把知識要點、思路、方法、知識間的聯系、與生活實際的聯系等認真思考,形成體系。“善問”不僅要多問自己幾個為什么,還要虛心向老師、同學及他人詢問,這樣才能提高自己。而且,還要在學習的過程中,注意發現問題,研究問題,有所創造,敢于合理質疑已有的結論、說法,在尊重科學的前提下,敢于挑戰權威,要做到決不輕易放過任何一個問題。要知道“最愚蠢的問題是不問問題”,應該養成向別人請教的習慣。
三、根據各學科特點、培養不同學科的學習習慣
1.如數學方面養學生
(1)認真審題的習慣。認真審題是正確解題、準確計算的前提。小學生因審題不嚴而導致錯誤的現象較重,原因是一方面學生識字量少,理解水平低;另一方面是做題急于求成,不愿審題。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認識審題的重要性,增強審題意識。同時,還要教給學生審題方法,建立解題的基本程序如審題—列式—計算—驗算—作答等,把審題擺在解題過程的第一位。
(2)認真檢查的習慣。在解題過程中,要培養認真做后檢查的習慣,這是保證解題正確性的關鍵。教師在教學中要把驗算作為解題過程的基本環節之一。加強訓練,嚴格要求和督促學生去做,要向學生講清什么叫驗算以及驗算的方法、意義等。從而培養檢查習慣。
(3)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小學數學課堂作業較多,一些能力強的同學做的快、算的準,他們做完后便迫不及待的報出解題方法和結果。這使得一部分做題較慢的同學不假思索的照抄他們的結果,時間長了,這部分同學就養成了懶于思考的不良習慣。因此,培養學生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是學生學好數學的前提。
2.語文寫作方面
(1)引導學生合理有效的閱讀。讀書既可以大量積累語言材料。首先課本是學生學習的依托,閱讀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培養閱讀能力起到決定作用,重視課本閱讀,有利于讓學生從中汲取營養,積累寫作素材、信息,學習寫作技巧。其次利用好課本的配套教材。不要“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一本書”。可以讓學生先進行閱讀,完成一篇讀書筆記,然后利用上課時間與課本內容進行比較閱讀,師生共同體會寫作方法的異同。學會吸取課文中的精華以充實自己的寫作素養。第三,合理選取課外讀物。閱讀是寫作的前題和基礎,是間接的觀察。魯迅先生說:“文章該怎么做,我說不出來,因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練習,此外并無心得和方法了。”杜甫說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是前人在讀寫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讀書是吸收、積累的過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語言的表達方法都在不知不覺中儲存起來。
(2)養成勤練筆的習慣。現行語文教材以單元為主,一個單元一次作文訓練,間隔時間長,學生練筆次數少,而且容易產生教學與作文相脫離,形成講課是講課,作文是作文的“兩張片”情況。如果,在對每篇課文進行閱讀教學的同時,針對所學課文適當進行作文小練筆,就能彌補這一不足。同時這也是符合《語文課程標準》所提出的“作文教學要和閱讀教學緊密配合”這一原則,施教過程中,因課文不同,進行的作文練筆的方式也相應不同。
總之,“與其給孩子金山,銀山,不如給孩子好習慣。”好習慣可以使孩子終生受益。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應常抓不懈,才能提高教學質量,完成教學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