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興趣點上設問
有效的課堂提問首先就是要保證讓學生在自己有想法、有疑問的時候敢于提出來。現代教育思想強調學生的主動發展,所以提問的前提應當是學生充滿興趣、信心的自主學習,質疑釋疑。課堂問題的設計必須新穎有趣,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好的課堂環境。如教學“圓的認識”,可以設問“你們見過的自行車輪是什么形狀的?”“有正方形、三角形的車輪嗎?為什么?”“那么橢圓形的行不行?”隨著這幾個新奇問題的提出,學生的思維狀態積極興奮,經過思考、討論,學生思維逐步接近圓的本質,教師自然地引出了圓的定義。又如:在學習了能被2和5整除的數的特征后,在學習能被3整除數的特征時,復習引入時學生已發現看一個數能否被3整除,是不能光看個位上的數字的,因為個位上是0~9的都有可能被3整除的,接著我就設置懸念,讓學生任意出一個數,不管是幾位數,老師都能一下子看出能否被3整除。于是學生出數,我答,并再驗證,這時學生的非常好奇,此時我及時設問:“你們想不想學到老師的本領?那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到底是什么呢?”于是整節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被調動了起來,學生學得扎實,又學得主動。
二、在知識內在聯系處設問
當學生遇到障礙,發生矛盾時,思維就開始了。教師必須研究教材,從學生的認知心理出發,從學生原有的知識中找到新知識的認知生長點,認真思考設計出導向性的問題,鋪設好“橋梁”,促使知識間的滲透和遷移。例如:在教學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時,為了使學生透徹地理解先通分、后加減的道理,可擬定如下設問:整數加減法為什么要相同數位對齊?小數加減法為什么要小數點對齊?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為什么分子可以直接相加減?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為什么分子不能直接相加減?這樣的設問,溝通了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使新知識納入原有知識系統之中,并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己總結出計算規律。
三、在有疑難處設問
當學生遇到障礙,發生矛盾時,思維就開始了。教師必須研究教材,從學生的認知心理出發,從學生原有的知識中找到新知識的認知生長點,認真思考設計出導向性的問題,鋪設好“橋梁”,促使知識間的滲透和遷移。因此教師應在課前認真研究教材,把握住教材的重點,尤其是難點處。對于教材的難點,教師要認真思考設計什么樣的問題、設計幾個問題,才能更好幫助學生突破難點。如在比較質數與奇數、合數與偶數、質數與互質數這些既有聯系又容易混淆的問題時,我是這樣設問的:①所有的質數都是奇數,所有的合數都是偶數,對嗎?為什么?②是互質數的兩個數一定是質數,對嗎?為什么?啟發學生從概念上區別,從而理解這些知識之間的聯系與嚴格區別。
四、在障礙處設問
在學生的學習出現盲區、概念不明或者思維出現阻礙時,教師要及時以問題加以引導疏通。如在教學“質數和合數”時先提問:如果按照一個數所含的約數的個數來分類,1~10這十個自然數可分成幾類?學生把它分成含有一個約數、兩個約數……等類別。接著問:如果按照約數的個數分類,自然數應該怎樣分類?就在學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時,及時讓學生觀察2、3、5、7所含有的約數個數有什么特征(1與本身)?4、6、8、9、10所含有的約數個數與前四個數相比,有什么區別?學生豁然開朗。最后再問:質數、合數的定義是什么?自然數可分成哪三類?通過在障礙處設問,不僅使學生掌握了對事物分類的方法,而且提高了思維能力,達到課堂教學的優化。
五、在學生自我感覺滿足時設問
每當一堂課的教學任務快要完成或已經完成的時候,學生會有思維活動暫停的狀態。此時,教師需要提出一些拓展性的問題,啟示學生知識是無止境的,需要不斷探索和研究,讓學生在廣闊的空間里得到更好的發。如在認識《倍數和因數》一課的結束時,學生都自我感覺很滿足。這時老師可以提出探究性問題:課后同學們可以利用今天所學的知識就倍數和因數這一問題上探索一下“1小時等于60分”的好處。這個拓展性的問題促使學生將剛學到的知識進行自我梳理、溝通知識間的聯系,通過探索使學生明白由于60的因數是兩位數中最多的,可以方便計算,既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又使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
總之,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學問。我們教師要學會善問、巧問,才能誘發學生的“內驅力”,有效的提問,對于準確了解教育對象,開發學生智力,啟發學生思維,活躍課堂氣氛,檢查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都有著積極的作用。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必須掌握課堂提問這一技巧,使之成為自我教學的一門藝術。
作者簡介:
陳連生(1974.03—),男,江西省峽江縣人,學歷:專科,畢業于江西省南昌大學;現有職稱:小學一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