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淑紅
課堂高效主要是指教師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最打的教育實效,要在有效教學時間、教學任務量、教學失實效等三個方面有突破,簡言之就是“減輕負擔,降低消耗,多廣度,高質量,以最小的教學和學習投入獲得最大學習效益的課堂”,達到“自主建構,互動激發,高效生成,愉悅共享”的理想化教學常態。
華中師范大學楊再隋教授在《語文本色和本色語文》一文中,針對當前語文教學時弊,呼吁還語文學科教學本色。提出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弱化語文的“工具性”,刻意追求課堂熱鬧而造成“假主體行為”,過分張揚語文的“人文性”,非語文的東西“越俎代庖”;零敲碎打,置語文內容的整體性于不顧;輕視“雙基”,完全否認接受學習,弱化教師職能的弊端。讀來振聾發聵,可謂撥開了當前語文教學的濃云迷霧,看來只有簡簡單單的去審視語文,研究語文的學科特點,“簡約、實用、高效”,才能找到語文課堂教學革新之路,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1.教學目標簡約化
教材是課堂教學的基準線,教師授課前必須要在深入解讀教材文本,緊緊圍繞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基本宗旨,確定簡約化的教學目標,力求在短短的規定課時時間內,有效幫助學生解決一兩個具體的語文難題。拋棄以往面面俱到,卻華而不實,甚至是流于形式的教學流水賬。當然,課文類型不同教學側重點也應有所側重,如景美情深的課文以賞讀積累為主,故事性強的課文以熟讀、復述、內化語言為主,寫法上有特點的課文以領悟寫法,讀寫結合為主。
2.教學過程可操作化
課堂教學時間是學校規定的,學生學習精力也是有固定量的。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教師必須追求教學內容的簡約和使用,要求教師認真地鉆研、解讀教材,對文章進行科學、合理的整體把握,在深入解讀教材上下工夫,在淺出教學內容上做文章。教師要大膽地處理教材,依據年段目標、單元目標、課文特點等選擇能讓學生終生受用的“核心內容”進行教學。以往不少的教學設計,有的環節繁復,設問多多,搞得教師自己都迷失了,學生則被老師牽著在迷宮里轉來轉去。我們不妨用整合的思路,整合的問題,將教學設計成幾大板塊,清清爽爽,一目了然,體現出教與學的層次性。如《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教學過程簡約化就是要抓住“一條主線”和“兩個板塊”。一條主線是父與子始終信守諾言:不論發生……“兩個板塊”——父親了不起和兒子了不起。這樣的設計就從線性梳理走向了立體把握,也簡約了教師課堂設計的難度,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
3.教學方法趣味化
肖川博士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關鍵詞》中指出:有效教學是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使所有學生參與到整個學習過程之中,學生在知識、能力、方法等方面感到獲得成功的滿足,學生在情感、思想、態度等方面有所觸動或提升的教學。課堂就是一個思維場,我們就要著力創設一個有氣氛、有情味的語文學習環境,小學語文教材所選編的文章大多數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或是優美壯觀的自然環境,或是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或是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足可讓教師以“趣”引路,以“情”導航,為語文課堂的高效率打下堅實的基礎。要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直接與文本對話,其間教師要啟發、誘導、點撥甚至講解,使學生由不知到知,不懂到懂,不會閱讀到逐漸學會閱讀。
4.教學評價多元化
新理念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評價方式,應體現多元化,即既有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也有學生對教師的評價,還有學生之間的互相評價和學生的自我評價。具體到課堂教學中,既有針對學習內容的評價,也有針對學習習慣、學習方法、情感態度和合作學習等方面的評價。如當某個學生朗讀課文后,有的老師總喜歡這樣評價:“讀得不錯,很好!”那么到底好在哪兒呢?學生就不清楚了。如果我們這樣評價:“讀得正確、響亮又流利,很好!如果能在速度上放慢一些,注意停頓,掌握好語氣就更好了。”這樣一分為二實事求是的評價,不僅使學生能對自己的學習效果和能力有一個科學的正確估計,還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找出努力的方向,由此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綜述:小學語文教學作為傳承國學經典的基礎工程,肩頭責任重大,廣大小學語文教師在傾注熱情的同時,還應該多多讀讀前沿理論觀點,理性審視自己教學行為的目的性和實效性,簡簡單單的教語文,尋找到教學理念與教學行為的“根”,從而改進教學行為,構建高效小學語文課堂。
參考文獻:
[1]張子云.如何營造快樂高效的小學語文課堂[J].學周刊,2011,(27).
[2] 劉秋紅.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課堂高效策略芻議[J].文理導航(下旬),2014(03)
[3] 曹月紅.基于生命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評價策略的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