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葉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常常利用已有的知識去發現新問題,或對某個問題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或者在原有的基礎上領悟到一個新道理,這些都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創新”火花。教師要跳出傳統的應試教育的圈子,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思維為核心”的教學思想,從實際情況出以,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目標,不同設備條件,通過發現式、啟發式、討論式等先進的方法,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自覺性,激發積極的思維;采取啟發、引導、積極參與案;培養學生敢于批判、勇于創新的精神;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勇氣和能力。把教學的重心和立足點轉移到引導學生主動積極的“學”上來,引導學生想學、會學、善學。
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幾個方面:
一、注重學生數學氣質的開成,培養學生的創新個性
把數學的眼光看世界,力求現象數學化,應是這種所謂數學氣質的實質所在。它對于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和“創造性”能力的形成至關重要。
二、注重學生數學舉的激發,培養學生的創新動力。
數學興趣是學生的一種力圖接近,探究了解數學知識和數學活動和心理傾向,它是學生學習數學的自覺性和積極性的核心因素。它不僅對學生學學習有極大的推動作用。而且還使學生在集中精力獲得知識的同時,努力地去進行創造性的活動,成為創新的動力因素。數學由于其高度的抽象性、嚴謹的邏輯性、結論的確定性和應用的廣泛性等特征,決定了數學教學的難度,往往使學生視如畏途。布魯納認為,“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材料的興趣”。
三、注重數學思維的訓練,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品質
數學教學既是一種數學知識的傳授活動,也是學生數學思維的訓練活動。在數學教學中,應通過對數學符號組合的分析、圖形的證明、計算的變化等數學活動,使學生在邏輯理解、抽象概括,對稱欣賞、表象創造、變化聯想等方面,得到數學思維的訓練,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變通性、直覺性和獨創性等創新思維的優良品質。為此,應該鼓勵學生擺脫那種習慣定式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鼓勵學生在發散思維的基礎上進行聚合思維;鼓勵學生的數學直覺思維。
在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擯棄原有解題套路,對所化簡的式子憑著正常思維的結果,加以聯想,用簡捷的方法解決了問題,充分體現了學生思維的敏捷性、變通性以及潛在的創造性。
四、注重學生數學能力的提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要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唆斍写幕J為,學習數學的能力是創造性數學能力的一種表現“對數學的徹底的、獨立的和創造性的學習,是發展創造性數學活動能力的先決條件是對那此包含新的和社會意義內容的問題,獨立地列出公式并加以解答的先決條件?!痹谶@里,克魯切茨基通過數學活動中解決具有社會意義的實際問題,把學習數學活動中解決具有社會意義的實際問題,把學習數學的能力與“創造性”的數學能力聯系起來,展示了兩種能力的可轉化關系。因此,在數學教學中,要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并向“創造性”數學能力轉化,就必須注重數學活動的教學,使學生的數學中形成和發展學習數學的能力,并力爭參與社會實踐,解決具有社會主義意義內容的實際問題,促使其創新能力的形成。
五、數學的核心是問題,數學因問題而生,目的則是解決問題而思維能力的培養都有需靠解決問題來實現
數學的產生就是以實際問題開始的,數學的協作學習也以問題解決為基本模式。
明確思路,是解決總是過程中最活躍最緊張的過程,也是協作也是學習中重點過程,此過程中各成員要依靠自己資料自身的知識來體現自己的解決思路并盡力說明對方,最終達成共識,形成共同的解決方法。
針對各組的解決方法來反思自己組的方法,對整個過程進行梳理,從中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案,獲得達到學習目標的最佳途徑。
協作學習不是一各簡章的課堂小組合作形式,而是一種成員會天字第一種成員的參與活動,從課前問題的選定,到課上的展示說明最后的課下歸納總結,此時教師需要做的是在“協作”誤入上歧途,產生總是給予疏導,或引導性的介入,但不要作結論性的引導,最終的協作結果由成員達成共識后得出。
協作學習的組織和開展前提條件是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習慣形成后才能順利的展開,因此真正實現協作學習是要經過長期耐心細致的工作,要讓學生真正自覺的參與學習,發揮主體作用,還須我們不懈的努力……
六、活學活用,同中求異,倡導方法多樣,在“異”中求創新
學習過程是一個個體的認識活動。小學的學生雖然年齡比較小,但由于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他們解決問題的方法是不同的。在教學中,老師要鼓勵學生獨立思考,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嘗試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這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必要的。例如,在低年級的計算教學中,老師應積極提倡算法的多樣化,并組織學生交流,使學生體會方法的靈活性,比較方法的優缺點,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在低年級的教學中也要讓學生一題多解的練習。以次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例如我在教小學數學第二冊中兩位數減一位數(不退位減)的例題時,我就沒有用課本中的計算思路束縛學生的思維,而是根據學生在學習生活體驗中已形成的知識體系和能力,鼓勵學生通過動手擺小棒找出此題的多種計算方法。在教師“看誰最聰明,想的方法最多”這樣富有激勵刺激下,學生興趣盎然,探索情趣高漲。通過動手、動腦,一張張小嘴娓娓道出了各種不同的計算思路。學生們學習了手腦算,利用左手十位,右手個位的計算方法,很快算出了得數。比如,27+15學生先在十位上加20,然后在個位上減5,很快看手指,就能得出答案。據我統計,想出3種計算方法的學生占85%。這些與課本中不同的計算思路,對于小學生來說實在難能可貴,這是他們在自主探索中表現出來的很了不起的求異和創新。我在每位同學表達了自己探索的計算方法后,都用他們的名字命名了這種計算方法,從而滿足和鼓勵了學生探索、表達的強烈欲望,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得到了有效的培養。
總之,課堂教學中,學生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的培養與提高,離不開教師的精心指導,教師要善于抓住教材的重難點、關鍵處,精心設計,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逐步掌握假設、遷移等思維方法,為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提供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