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磊
初中語文朗讀教學中普遍存在教師對學生指導不科學的問題,對學生的指導比較機械、呆板,沒有針對性,不能很好地與教學內容銜接到一起,教師只注重表達技巧,不注重學生的內心體驗。有的教師分析完課文后,會讓學生帶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樣的引導不具體,學生難以體會。有的教師會直接告訴學生,哪些句子或詞語需要重讀、慢讀等,只是表面的引導,沒有注重朗讀表情達意的實質。這樣會讓學生的朗讀變得機械,遇到感情強烈的句子就重讀,不明白有時候重音輕讀能表達更為強烈的感情。為此,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對初中語文朗讀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保證朗讀時間,提高朗讀教學地位
語文教學必須重視朗讀,教師要盡可能給學生留出充足的時間朗讀。語文教學的重要手段就是朗讀,朗讀是語文教學的關鍵。尤其是學生自主性朗讀時,不能在學生朗讀后草草收場,要引導學生讀出感覺、讀出味道、讀出感染力。著名語文特級教師余映潮說:“非朗讀不足以體會文章的鏗鏘之美,音樂之美;非朗讀不足以體會文章的起承轉合,急迫舒緩。”余映潮老師特別注重朗讀,給學生留出大量的時間朗讀,讓學生在讀中品味、感悟??梢?,語文教學的本質就是朗讀,語文教師要認識到朗讀的重要性,使朗讀成為語文課堂的常態。
二、明確朗讀目標,提高朗讀教學效果
朗讀不是漫無目地的讀,朗讀前要提出具體的目標或要求。對不同的朗讀文本,教師應設定不同的目標,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帶著要求去讀,從而提高朗讀效果。初中語文教材中有很多適合朗讀的美文,教師應設定明確的目標,如教學《繁星》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用淡雅的語調朗讀課文,讀的過程中感受美;教學《夏夜》時,教師應指導學生讀出詩中的韻味,感受婉約中透出的柔美。因此學生初讀前教師應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順課文,也可以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朗讀。而美讀則要求學生不但注重字音、語調,還要學生讀出情感,把握好朗讀速度。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進行針對性的朗讀,才能更為深入地理解文章要表達的情感,從而把握文章的語言美、情感美。如教學《黃河頌》時,教師要注重朗讀,讓學生反復的朗讀,每次朗讀都提出不一樣的要求,使學生每一次朗讀都能獲得不同的情感體驗。
三、加強朗讀指導,培養學生朗讀能力
朗讀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的指導作用,通過教師的指導,學生準確地把握文章的基調,從而讀出效果。朗讀教學中教師講清楚朗讀技巧,讓學生明白朗讀技巧如重音、停頓、節奏等實際應用。尤其是詩歌朗讀,詩歌節奏比較強,抒情色彩濃,教師要讓學生學會劃分節奏,朗讀時根據要表達的思想情感確定重音,從而最大化地發揮朗讀的作用。如教學《春》時,朱自清描繪的春風具有柔和、溫暖的特點,而春天的特點是通過觸覺、聽覺體現的。朗讀中要體現出春的特點,必須深情朗讀,這就需要教師指導學生注意停頓、節奏,還要注重語氣、語調。如“撫摸”要深情朗讀“;青草味兒”“、泥土氣”等要重讀,讓人感覺到嗅覺上的美。這樣引導學生在朗讀中體會作者筆下有形、有色、有感的春風,這需要教師精心指導,才能讀出味道。
四、注重教師范讀,激發學生朗讀興趣
初中語文教學中很需要教師范讀,范讀有一種無形的感染力,引導學生不自覺地模仿。范讀能幫助學生糾正字音,理解詞的感情色彩,理清文章脈絡,尤其是文學作品,教師精彩的范讀能再現作者的思想情感,震撼學生心靈,從而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正是教師的范讀,不僅能延長學生的注意力,還能使學生領略到語言之美。所以教學中教師范讀能起到很好的點撥、引導作用,如教學《春》時,教師可以用充滿喜悅、希望的感情做基調,緩慢、輕柔的朗讀,引導學生進入優美的意境中。只要教師范讀得好,調動學生朗讀的積極性,就能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五、營造朗讀情境,體現朗讀教學韻味
語文朗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設情境,給學生營造朗讀的氛圍和情調,從而引領學生全身心投入到朗讀中。營造朗讀情境有多種方式,如借助多媒體進行教學,讓學生跟讀,營造朗讀氛圍;教師領讀過程中帶學生進入情境,感染學生等。學生在情境中朗讀課文,能感受到文章蘊含的思想情感,從而激發情感共鳴。如教學《安塞腰鼓》時,學生如果沒有親眼見過,很難感受到文字背后蘊含的情感的。教師可以讓學生觀看狂舞的視頻,學生猶如身臨其境,激發朗讀的熱情,感受到文字背后蘊含的蓬勃的生命力。
總之,朗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教學中教師要深刻認識朗讀教學的重要性并發揮其功用,善于利用各種因素培養學生的朗讀習慣,以達到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