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態整體主義是以生態系統整體利益為價值原則,以能否維護生態系統的和諧、完整、穩定、持續為標準來評價人類社會的生活方式、科技進步、社會發展的思想理論。卡遜的代表作《寂靜的春天》描寫了工業文明時代人類社會的環境污染問題,展現了殺蟲劑對生態環境的污染與破壞,該書蘊含了豐富的生態整體主義思想。為此,可以用生態整體主義理論透視《寂靜的春天》所蘊含的生態哲學思想,挖掘《寂靜的春天》對生態保護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寂靜的春天》;生態整體主義;自然生態系統
生態整體主義是以生態系統整體利益為價值原則,以能否維護生態系統的和諧、完整、穩定、持續為標準來評價人類社會的生活方式、科技進步、社會發展的思想和主張。蕾切爾·卡遜的《寂靜的春天》是“一本引發了世界環境保護事業的書”,也是世界生態文學的經典作品,該書以人類對殺蟲劑的為出發點,描述了科技異化和化學藥劑濫用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抨擊了科技進步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在世界范圍內引發了“發展戰略、環境政策、公共政策的修正”和“環境革命”。為此,可以用生態整體主義理論透視《寂靜的春天》所蘊含的生態哲學思想,挖掘《寂靜的春天》對生態保護的重要意義。
一、蕾切爾·卡遜與《寂靜的春天》
蕾切爾·卡遜是美國著名的海洋生物學家,也是為了生態保護和污染治理而勇敢奮斗的斗士。中學畢業后卡遜就讀于賓西尼亞女子學院,之后在霍普金斯大學攻讀碩士學位,畢業后卡遜先后當過大學教師、漁業管理局職員等,并兼職從事文學創作。作為一位熱愛自然的海洋生物學家,卡遜先后出版了《海風下》《海洋的邊緣》《寂靜的春天》等多部文學作品。在《寂靜的春天》第一章中,作者以憂傷的心態和詩意般的語言描寫了“關于明天的寓言”,“從前,美國中部有一個城鎮。田野里,麥苗綠油油的,山坡上,長滿了果樹……但是一片片從天而降的白色粉劑制造了一場瘟疫,植物枯萎了……”。隨后卡遜用詳實的資料、充足的數據、通俗的術語揭示了化學殺蟲劑對生態環境的巨大危害,批判了科學技術濫用所產生的環境問題。
1962年《寂靜的春天》出版后,在美國社會引起了強烈反響,甚至超過了達爾文出版《物種起源》出版時所產生的社會反響。有政府官員聲稱,“她(卡遜)是一個老處女,干嘛要擔憂那些遺傳學的事情”。同時,《寂靜的春天》也獲得了許多美國環保人士的支持,肯尼迪總統在美國國會上討論了該書,并要求美國科學咨詢委員會調查書中的結論。此后,美國政府出臺了多項環境保護政策,制定了環境發展計劃,各種民間環保組織如雨后春筍般迅猛發展。
二、《寂靜的春天》所蘊含的生態整體主義思想
(1)尊重生態系統的內在規律。卡遜認為,大自然是完整的自然生態系統,有著獨特的內部運行規律,生態系統的成員有著足充足的、但卻受限制的生存空間,人類在享受大自然饋贈時,卻在破壞自然生態系統,甚至妄圖征服和統治自然,這顯然是不可取的,所以,人們應當從生態系統的整體利益出發考察人類的行為,要充分尊重自然生態系統的內在規律,保護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在《寂靜的春天》中,卡遜批判了人類肆意破壞生物多樣性的錯誤做法,“單一的農作物耕種不符合自然規律……這樣人類毀掉了自然界的生態平衡”。此外,卡遜認為,我們中間許多人對身邊的環境污染、物種滅絕、生物多樣性消失等視而不見,覺察不到許多美麗、奇妙的生物正從我們身邊消失,“我們已粗心地輕視了它們對我們的保護和幫助”,如果我們總是以自身利益評價物種的價值,必然會導致生態失衡,導致人類的滅亡。
(2)以生態系統利益為最高價值。生態整體主義認為,應摒棄主客對立的思維方式和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觀,樹立主客統一的思維方式和自然中心主義價值觀,將生態系統的整體利益作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價值標準。在農業文明時代,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只能依賴于大自然,依靠自然的恩賜而生活,所以,人類在自然面前始終保持著謙卑、恭敬的姿態。在工業文明時代,人類的實踐能力有了質的飛躍,人類能夠通過科學技術肆意地掠奪和開發自然,于是,人類變成了大自然的“主人”,并以野蠻、殘酷的手段掠奪自然。在《寂靜的春天》中,卡遜就批判了這種狹隘的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當我們看到某種植物對人類有用時,我們就種植它;如果某種植物不符合我們的心意時,我們就會判它死刑,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卡遜認為,我們必須從自然生態系統的整體利益出發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必須承擔維護自然生態系統平衡的責任,誰也沒有權利用殺蟲劑殺死無辜的動植物。同時,卡遜認為,人類應當用生態的方法解決種植業所面臨的各種問題,而不是用高毒性的“死神特效藥”,“控制植物方面有效方法不是化學藥物,而是其他植物”。因而,人類應當從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發展出發,合理控制人類開發自然、利用自然的行為。
(3)生命體之間是密切相關的。《寂靜的春天》中提出,自然生態系統是復雜的有機整體,所有生命體之間是密切相關的,在長期進化中形成的生命之網,與所有的生命共享地球上的各種資源,只有認真對待生命的力量(昆蟲所承受的各種生態壓力),“小心翼翼地將這種力量引向有益于人類的軌道上”,人類才能與昆蟲群落和諧共處,以殺蟲劑為武器對待昆蟲,必然會影響自然生態系統的正常運行,影響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此外,卡遜不僅論述了噴灑農藥對昆蟲的危害,還指出了化學農藥對整個生態系統的危害,比如化學物質滲透到土壤之中,必然會污染土壤、影響農作物生長,人吃了有害的農作物必然會影響生命健康。同時,卡遜指出,化學藥物還會污染地下水、河流、小溪、農田,給整個生態系統帶來巨大的危害。
三、《寂靜的春天》的生態整體主義價值
在《寂靜的春天》中,卡遜反對人類過度干預自然的思想和行為,批判了征服自然、破壞自然、損害自然生態系統平衡的做法,她主張以內在機制調節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認知范式對待大自然。卡遜的這種生態整體主義思想對生態倫理建設和生態文學批評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寂靜的春天》從生態整體主義視角為人類提供了嶄新的思維范式。在《寂靜的春天》中,卡遜引用了懷特的警句,“人類太精明于自己的利益了……如果我們不是這樣的多疑和專橫,我們本可以有更好的機會存活下去”。同時,《寂靜的春天》還告訴我們,人與自然之間并不是簡單的、線性的、貧乏的工具關系,而蘊含著復雜的、非線性的、豐富的價值關系,人們不能只考慮眼下的自然是否滿足人類的利益,還要考慮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共同發展。卡遜這種生態整體主義價值觀顛覆了征服自然、掠奪自然的傳統價值觀,解構了“我思故我在”“人為自然界立法”等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為人類提供了一種生態整體主義認知方式與思維框架,這對生態倫理建設和生態文明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此外,《寂靜的春天》從生態整體主義視角提出了生態倫理的價值標準。在《寂靜的春天》中無論是單篇的內容闡述,還是整體的篇章布局,都有著生態整體主義的價值傾向,這也使該書的內在邏輯和意義指向。比如,卡遜以殺蟲劑為昆蟲的危害為切入點,揭示了化學藥劑對土壤、植被、空氣、水等所產生的惡劣影響,得出了生物鏈的爆發遞增譜系中“一個小問題可能會產生疑難的大問題”的結論。此外,卡遜從自然生態系統中各種要素緊密聯系的現實出發,揭示了無處不在、無所不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如野生植物與土壤就是相互依賴的,土壤可以為野生植物提供生存所需要的物質和能量,而野生植物也可以涵養水源,避免土壤的沙化與鹽堿化,同時在植物死亡后其殘骸又以回歸于土壤之中。在論及環境污染所導致的病癥時,卡遜從生態學視角分析了化學藥劑對人體生態系統的危害,“為了發現疾病和死亡的原因,有時需要將許多孤立的毫不關聯的事物聯系起來”。總之,卡遜的生態整體主義價值觀啟示我們:生態系統的整體利益是人類利益的出發點與歸宿,也是評價人類的思想行為、發展模式的終極價值標準,唯有高度重視生態系統的健康運行,才能促進人類的持續發展與長遠生存。
卡遜的代表作《寂靜的春天》描寫了工業文明時代人類社會的環境污染問題,展現了殺蟲劑對生態環境的污染與破壞,被譽為美國生態文學史的里程碑。在小說《寂靜的春天》中,卡遜以嚴謹的態度、優美的文筆、詳實的材料揭示了化學藥劑對人類的危害,該書所體現的自然價值論與生態整體主義思想為人類提供了嶄新的思維方式,也使人們深刻認識到了自然的內在價值、工具價值和系統價值。
參考文獻:
[1]蕾切爾·卡遜.寂靜的春天[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2]薛小惠.《寂靜的春天》會讓春天不再寂靜嗎?——評《寂靜的春天》的生態意義[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2(3).
[3]李玲,張躍軍.從荒野描寫到毒物描寫:生態批評的發展趨勢[J].當代外國文學,2012(2).
[4]石蕾.《寂靜的春天》的生態整體主義解讀[J].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6).
作者簡介:
龍湉(1989—),女,湖南湘潭人,碩士研究生,鄭州工業應用技術學院外國語學院教師,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