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絨擁吉
摘 要:空間與圖形這一內容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空間與圖形”主要研究現實世界中物體和幾何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系及其變換,它們是人們認識和描述生活空間、進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在教學時教師應創設富有情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思維感知,并給學生提供動手實踐的機會,讓學生聯系生活積極探索。
關鍵詞:小學;數學;空間與圖形;教學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空間與圖形是人們更好地認識和描述生活空間、并進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因此空間與圖形的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小學階段,其主要內容包括圖形的認識、測量、圖形與變換和圖形與位置等。在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想象、交流、推理等一系列活動,發展其空間想象能力。那么,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中進行“空間與圖形”的教學呢?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我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引發思考
情境創設是促進學生學習數學的有力手段。而“空間與圖形”領域的學習,更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更加突出學生的觀察、操作、體驗和探究。因此情境創設對學生學習這部分內容具有更重要的作用。一個源于生活實際的、讓學生感興趣的情境,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會使他們非常真切地體會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和力量。這也更容易使學生發現數學問題,更利于引發學生的思考和探究。
一個好的情境會在上課伊始,就把學生的注意力馬上集中到課堂學習中來,深深地吸引學生的眼球。而“空間與圖形”的知識大多可以聯系生活實際,教學中注意創設情境引入新課,能夠設置懸念誘發學生學習欲望,促進學生數學思考。
二、加強學生的體驗感知,形成空間觀念
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能力較弱。教學中加強直觀演示,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正確、清晰的表象,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空間觀念。
首先是在體驗中感受?!翱臻g觀念的形成,只靠觀察是不夠的,教師還必須引導學生進行操作實驗活動,讓他們自己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畫一畫”。學生或許會相信你所告訴他們的,但他們更愿意自己去經歷,去實踐,因為他們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探索者,更希望自己是一個成功者。所以,教師要為學生提供一切創造探索的機會。
其次是適時地比較和分類?!氨容^”的目的是認識事物的聯系和區別,明確彼此之間的同一性和相似性?!胺诸悺笔窃诒容^的基礎上,按照事物間性質的異同,將不同性質的對象歸入不同種類,并讓學生在分類的基礎上,探索總結出同一類圖形的共同特征,從而構建出這種圖形的基本概念,了解這些圖形的特征。如在“面積和面積單位”一課中,為了更加清晰學生對于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我把1平方厘米和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貼在黑板上,然后在下面擺上1平方米的正方形,讓學生在比較中再次感受3種面積單位的大小,并閉上眼睛想一想不同的面積單位。這樣學生在頭腦中就會對每個面積單位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輪廓,在區別比較中更有助于正確表象的形成。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按照兒童認識事物的規律,向學生提供豐富的現實原型,讓學生按照一定目的,有順序、有重點地去觀察,幫助學生積累幾何形體豐富的感性經驗,并讓他們通過分析、比較,找出事物的不同特征,逐步形成空間觀念。
三、注重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激發主動探索
通過操作可以為學生創設一個活動、探索、思考的環境,主動的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動手操作是一種由多個感官參與以感知形式為主的認識活動。為學生創設操作活動情境,不僅可以使學生處于學習的主體地位,還符合小學生的年齡、思維特點。小學生思維處于具體形象為主的發展階段,小學生具有愛玩、愛動的思維特點,創設合理的適時的動手操作活動,給學生提供動的機會,會使學習變得自然、輕松、高效。
在“空間與圖形”教學中,學生動手操作,其實是學生多種感官協同的活動,是促進知識內化的過程。通過操作活動,能夠促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有關“空間與圖形”知識,逐步形成空間觀念。因此,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從具體事物的感知出發,通過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畫一畫、折一折、剪一剪、擺一擺等操作活動,或者通過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想象等途徑,有效地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探索精神,使學生獲得清晰、深刻的空間表象,再逐步抽象出幾何形體的特征,從而發展空間觀念。教師要有意識、有針對性地設計和組織形式多樣的探究活動,讓學生在各種探索性的操作活動中,通過觀察、猜測、操作、討論交流,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體驗操作過程中成功的喜悅、創新的樂趣,體驗數學的力量和價值。
四、加強和生活實際的聯系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和學生的生活實踐緊密相連。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空間與圖形”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可有效地實現數學與生活的溝通?!翱臻g與圖形”的教學要使學生“運用圖形與空間的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并進行交流”,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發展只有緊密地聯系生活實際,強化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才能進一步地得到鞏固和提高。如在“面積和周長的比較”一課中,我組織學生測量身邊物體中長方形或者正方形的相關長度,并分別計算它們的面積和周長,在小組內和同伴進行交流。學生馬上開始了自由活動,有的學生測量地磚的邊長,有的學生測量文具盒的長和寬,更有學生去測量黑板的長和寬……課堂上好不熱鬧!我想他們不但在運用知識解決問題,而且更感受著數學帶給自己的能量。他們提高的是解決問題的本領,增長的是學好數學的興趣和信心。
總之,在“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教師要采用多種教學方法鼓勵學生動手操作,鼓勵學生積極實踐。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去學數學,在實際的應用中去理解數學,課堂教學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數學只有在生活中,才會顯示其價值、展示其魅力。學生也只有回到生活中去運用數學,才能真實地顯現其數學學習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