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學
情境教學法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選取或創設引入具有一定情感色彩、形象生動的教學情境,使得學生獲得不同程度的情感體驗,從而深入感知和理解課堂教學內容。語文是一種人文特征與情感色彩相結合的學科,善于利用情境教學法對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一、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優勢
(一)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
小學生的典型特征在于能夠直接表達出自己的想法,被動感知,在接收知識方面處于主導地位,在知識學習過程中思想單純。情境教學方法能夠順應小學生心理,對一般教學模式中出現的缺陷進行了有效彌補。
(二)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
情境教學方法運用各種方式把本來不應該在語文教學中出現的其他課程內容同傳統教學模式進密切結合,引導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掌握知識,盡量降低傳統枯燥無味的教學引起的不良影響。同時,調動了學生學習參與度,牢固掌握更多的知識。
(三)能使學生全面發展
情境教學法要求學生全程參與其中,這就需要學生具有良好的合作意識和表達能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將肢體表現與語言動作合為一體,進一步提高學生表達能力和團隊意識,從而促使學生全面發展。
二、創設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創設情境導入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小學語文課堂的實際教學過程中,老師可結合文章的主旨內容和情感,巧妙應用生動優美的語言引導學生快速融入到課堂中。因此,這便要求老師充分利用課前時間深入研讀教材內容,緊密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縮小學生與教材內容的距離,讓學生切實感到文章的美。
例如:在學習《峨眉道上》一文時,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回顧自己旅行過的風景名勝地區,然后讓學生起來談一談自己旅行過程中的感受。當學生相互交流了自己旅行途中的感受之后,老師便可順勢引入到《峨眉道上》這篇文章中,告訴學生本篇文章寫的就是峨眉山途中的所見和所想。同時,老師再提出引導性問題:“同學們,你們在旅行途中有沒有誰的感受是和文章中作者的感受相同的呢?”這個問題一提出,便充分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大部分學生都迫切希望了解作者旅行途中的所見所聞,便全身心的投入到課堂學習中,自主進行探究學習。
(二)多媒體技術創設情境
在現代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多媒體技術以重要載體作為教學輔助手段被廣泛應用到小學課堂教學中。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的實際教學過程中,老師可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以此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主投身到課堂學習中。
例如:在學習《西湖的“綠”》一文時,老師可先提出:“人們常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讓學生通過初步了解課文來感受一下無數人贊美過的杭州西湖;然后,老師再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將杭州西湖的美景生動形象的展現在學生的面前,營造良好的課堂情境,給學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這樣有利于學生深入感受西湖的魅力,從而積極主動的投身到課文學習中。
(三)利用角色扮演體會情境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展開教學,將課文的真實情境展現在學生面前,并讓學生通過了解課文內容扮演其中的角色,全面講述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這樣不但能夠將抽象的事物變得形象化,而且還能夠加深學生對課文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例如:在學習《多彩的春天》一文時,老師便可以要求學生扮演農民伯伯、青蛙、小魚、小河、燕子、小草和花朵等多個角色,讓學生在扮演春姑娘的過程中感受到春天到來的變化;然后,老師再指導學生相互談談自己在角色扮演過程中的心理活動。通過采取這樣的教學方法,不但有利于幫助學生更加深入的理解課文內容,而且能夠培養學生從獨特的視角去思考、探索問題的能力。
(四)運用實物演示情境
眾所周知,“百聞不如一見。”這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普通規律。采用實物演示情境,便是遵循了這一認識規律。小學語文教材中涉及到的一些物體,對于小學生而言是比較陌生的,只要出示實物,學生便豁然領悟。實物演示不僅可以由教師演示,學生也能夠自己展示。例如在《黃山奇石》課堂教學結束后,要求學生將參觀的景點拍攝成照片,帶入課堂,指導學生一邊展示自己所拍攝的照片,一邊向大家介紹這些景點的風景。這一做法不僅豐富了學生生活體驗,而且鍛煉和提高了學生口語表達水平。
將創設情境教學法運用到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是現階段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教學方式之一,滿足小學生年齡和心理特征,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與習慣,提高小學生語文課堂參與度,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優化課堂教學質量,從而實現小學語文教學目標,促進新課程改革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王學紅.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學情境的創設與情境教學法的運用略述[J].中國校外教育,2015,10(33):110
[2]晁貴鳳.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創設情境教學法的應用思考[J].新課程(上),2016,01(02):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