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楓
摘 要:知識的學習來源于生活需求,也將作用于生活實際。在高中政治的學習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政治知識就是社會萬象的“思想解讀”,政治學科的基本特點就是思想性、辨析性與實踐性。但是,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我們會發現,政治知識的學習雖然是為了解讀社會實際,但是卻又與生活實際間存在“矛盾與沖突”。如何正確認識這一問題呢?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本文筆者對此做出了闡述。
關鍵詞:高中;政治學習;社會實際;相融合
政治學習就是社會百態的辨析性解讀,內涵性解讀。政治知識與生活實際相比,具有客觀性、思想性、規律性。在政治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有一個問題不容我們忽視,那就是政治理論知識與社會實際之間存在“沖突”。在教學過程中,這是教學的難點,也是教師教學中必須解決的問題。那么,這些問題的存在,給我們的高中政治學習帶來了那些不利影響呢?我們又該怎樣加以解決呢?
一、問題呈現
任何規律性的事物在發展中都有個案存在,任何知識的學習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在知識的發展過程中,豐富與變化也是必然的。在高中政治的學習過程中,呈現沖突是在所難免的,這些沖突必然也會給學生的學習造成各種各樣的影響。如:
(1)影響了學生對政治知識的學習。新課程強調要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但假如學生思想上的困惑得不到解決,那就會降低他們學習政治的興趣,更談不上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了。例如,“社會貧富差距的拉大”這一問題,不僅會影響學生對“收入分配的公平”知識的學習,還會阻礙學生對“效率與公平”知識的認識,甚至對“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這一基本分配制度都會產生懷疑。
(2)阻礙了學生對政治學科觀點的接受。例如,“現實生活中,部分國有壟斷企業職工存在著明顯過高的工資和福利現象。”就會妨礙他們學習“國有經濟必須在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占支配地位”的知識,他們會想“控制了這些重要行業領域,首先想到的是給自己謀利益。”更難以理解“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的觀念,甚至也阻礙了對“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這一基本經濟制度觀點的接受。
(3)阻礙了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和良好品德的形成。例如,一邊在教材中學習要“堅持集體主義,反對個人主義”,另一邊卻在內心打著自己的小算盤;一方面在寫“勞動著的人是幸福的,努力奉獻的人是幸福的”,另一方面卻在心里懷疑勞動和奉獻的人是否真的幸福;一面在說要堅守“誠實守信”、“公平公正”的原則,另一面卻盤算著自己的利益如何獲得。如此說一套做一套,勢必會造成人們的表里不一、人格分裂,這樣的沖突對于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和良好品德的形成是非常不利的。
二、原因分析
問題的出現往往有很多原因,在問題解決之前我們要做的就是分析這些問題,找到問題出現的原因,解決問題。
(1)與學生的自身特點有關。高中生的年齡、心理還沒有完全成熟,還沒有形成穩定又成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大部分學生都存在著政治是非模糊、道德缺失等現象。例如,在學習《政治生活》中“我國政黨制度的優越性”時,部分學生因為受到網絡上西方社會思潮的一些錯誤的誤導,認為西方多黨制比我們國家更民主,更有利于解決我國當前現實中存在的一些難題,因此對書本上的知識產生了抵觸情緒。再如,課本上在講“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優越性”時,說“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有利于保證國家權利體現人民的意志”,但部分學生由于受社會上一些不良輿論的誤導,認為“人大就是走走形式,真正體現的只是少數領導人的意志”。
(2)與高中政治教師的素質有關。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但部分教師由于受到一些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自身對我國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都產生質疑,所以講起課來當然理不直、氣不壯。我曾經在一節公開課中,聽到一位政治老師在講到“政府工作人員在執行公務過程中,必須要深入到群眾中去,關注民生,體察民情,尊重民意”時,這位老師自己竟然笑了起來,老師都這樣了,那就更不要說學生了。
(3)與教材的編寫和設計有關。以往講起高中政治課,人們首先想到的是空洞、深奧、長篇大論,新課程改革后,情況有了很大的改觀,但還是跟不上時代的發展,時政是政治課教學的著眼點和落腳點,而現行的教材中“綜合探究”的材料,絕大部分都是三、五年前的,甚至更久,缺乏必要的說服力。而且,教材改版后,文中去掉了人名、地名,一律都用“某市、某村、張某……”來代替,讓學生感覺這些材料都是杜撰的,缺乏可信性,隨之也會產生對教材理論的質疑。
三、策略分享
高中政治知識的學習與人們生活實際出現出入這一點是必然存在的,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產生影響也是必然的。在筆者看來,要解決這一問題可以從兩方面入手:
(1)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高中生的思維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盡管他們的抽象思維已處在相對優勢的階段,但考慮問題時仍習慣運用形象思維,思維的表面性與深刻性共存,思維的片面性與批判性同在。所以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學會全面地、辯證地看待事物,透過事物的表象抓住本質,使用學科概念及原理進行思考。例如,在講到“黨的性質和宗旨”時,既要講共產黨的豐功偉績,也不能回避黨員中極少數腐敗分子變質的問題。但講到腐敗問題時,務必要幫助學生找到滋生腐敗的社會歷史根源,讓他們學會用全面的、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學會透過事物現象把握其本質。
(2)尊重學生,理解學生,幫助培養健康人格。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情感就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個土壤上。”這就要求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個性和情感,教學中對待學生的“質疑”,既不能充耳不聞,也不能矢口否定、簡單壓制,要學會通過發揮高中政治學科教學的專長和優勢,進行耐心的解惑。從而避免學生說一套做一套、表里不一的行為,這容易妨礙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也是新課程改革的中心任務之一,也是一個民族、國家甚至人類走向幸福、和諧的關鍵。
綜上所述,高中學生思想成熟,對于知識的學習能夠加入主觀的判斷與思考,在面對書本理論與生活實際的時候,出現“沖突”也是在所難免的。化解高中政治教學中理論與實際的沖突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只要我們不懈地努力,一定能實現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真正統一,從而達到新課程改革的目標,實現我們政治課的真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