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潔
(首都醫科大學 北京 100069)
霧霾下高校體育工作開展的新對策①
楊潔
(首都醫科大學 北京 100069)
霧霾天氣是我國北方地區常出現的一種災害天氣現象,嚴重危害著人們的健康和生活。伴隨著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狀況的趨于好轉,面臨天氣、環境等新的挑戰,高校體育工作在預警機制、應對預案、體育與健康意識、場館設施等方面仍存在問題。該文就優化在霧霾天氣下的體育教學情況提出完善高校體育風險預警及應對方案;調整霧霾天氣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利用校園場館轉變學生健身習慣等對策,從而滿足大學生在霧霾天氣下繼續鍛煉,提高身體素質的目的。
霧霾天氣 體育教學 高校體育
“霧霾天氣”是一種災害天氣現象,影響區域廣,嚴重降低城市的空氣質量。顆粒物是加重霧霾天氣污染的罪魁禍首[1],可吸入顆粒物中,粒徑小于或等于2.5 μm的固體顆粒或液滴叫做PM2.5,也叫細顆粒物,這是判斷霧霾嚴重性的重要指標。京華時報2016年1月5日第008版登出“2015年北京市PM2.5重污染天數共42 d,占全年總天數的12%,平均濃度為239μg/m3;2015年北京PM2.5平均濃度為80.6μg/m3,超過國家標準1.3倍”[2]。據相關數據顯示,霧霾天氣中的有害物質是正常天氣的50~100倍[3],體育鍛煉會明顯增加污染物對人體的危害[4]。霧霾會引起支氣管炎、肺炎等呼吸系統疾病,提高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發病的機率,引發結膜炎、過敏性鼻炎等病癥,并使人情緒低落易感疲憊,同時造成傳染病增多等一系列對人體健康有嚴重危害的并發癥。
1.1 針對高校學生制定的霧霾天氣應急預案不健全
《北京市教育委員會空氣重污染應急預案》[5]適用范圍中不包含高等院校及高等職業學校。2015年12月7日18時,北京市應急辦首次啟動空氣重污染紅色預警。北京市教委隨即發布的通知中未涉及高等院校的內容。12月18日,隨著第二次紅色預警的發布,北京市教委第一次要求“各高等院校要指導學生安排好在校的學習和生活,停止戶外體育活動、社團活動、社會實踐活動,減少戶外活動。”
除執行相關政策之外,高等院校工作者雖然針對天氣情況作出了應急預案,但多是大同小異,老生常談。針對天氣、環境突發狀況所制定的應急預案應以環保部門的空氣質量監測結果和預警為主要依據。但是,面臨當前空氣質量監測和預測技術體系還未做到精準無誤,權威部門對于霧霾天氣的數據發布還沒有做到及時準確,高等院校執行教育部門規定停止戶外活動、停課等還缺乏依據。此外,盡管部分體育課程依照應急預案要求執行室外課停課,但還是有很多教學項目在室內不能完成。又迫于高等院校教育教學管理的特殊性,課程調整或變更的難度較大,將直接影響教育計劃和教學效果。

表1 各系統體育場地數量及面積情況

表2 高校體育場地生均面積基本要求
1.2 體育教學思維傳統,師生保健常識不足
當前,我國學校體育教學工作相比20世紀末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教學理念更加系統。但是體育教學根本目標還在于提高學生身體素質。長期以來,高校體育課程多以室外體育課為主,傳統項目一般設置足球、籃球、排球、武術、健美操等課程,學校體育考核在技能達標的同時,更加入身體素質的考核。根據2014年最新《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6],50 m跑占總分值20%、男子1 000 m/女子800 m跑占總分值20%、肺活量占總分值的15%。可見,分值較大的項目耗氧量較大,針對測試的訓練方法運動強度較大,非常不適宜在霧霾天氣下進行。體育教師專注于運動項目技能訓練和《標準》中的素質訓練,而忽略了體育保健等基礎常識的考核,淡化了體育文化對人整體素質提升具有重要作用的問題,忽視了將運動專項技能和該項目的體育文化綜合起來進行教育的作用[7]。體育保健知識是體育與醫學衛生知識的結合,學校、教師、學生缺乏保健知識,對如何應對霧履環境風險缺乏足夠的了解,引發環境健康風險。
1.3 學校體育場館供不應求
根據國家體育總局2014年12月26日發布的《第六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數據公報》(見表1),高等院校體育場館數量4.97萬個,占2.94%,場地面積0.82億平方米,占4.15%。在北京市體育場地中(見表1),高等院校體育場地1078個,占總數的5.37%,面積為208.61萬平方米,占總面積的4.37%。
根據調查數據可以明顯看出北京市高校在體育場館資源的配置上整體是符合國家和教育部等相關部門對高校體育場館配備的硬性指標的。但是,此數據中包含體育院校(北京體育大學、首都體育學院)體育場館資源,還包含諸多北京高校中的奧運場館和練習館(北京大學、北京科技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等),較之高校體育場地生均面積基本要求(見表2),其他高校的體育場館資源與這些高等院校相比相對匱乏,遠遠無法滿足日常教學需求。此外,體育場館和器材的利用率也是高校體育教學面臨的又一難題。如何在有限的體育場館資源下,課上提高體育場館的利用率,課后激發學生自愿參與的體育鍛煉的動機,是當下急需解決的問題。
2.1 完善高校體育風險預警及應對方案
針對霧霾這一特殊天氣情況,調整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在空氣質量較好的情況下,嚴格執行學校體育教學大綱,按規定的教案進行教學活動,著重加強對學生心肺方面的練習,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增強抵抗力。但是,在霧霾天氣下,體育教師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并采取各科學合理的體育鍛煉方式方法,控制運動量和運動強度,避免由于呼吸加快加深而加大霧霾對人體的傷害。例如在課程中部分內容加入瑜伽、普拉提、墊上靜力練習、太極拳等內容。室外體育課轉化成為室內體育課,減少心肺練習,加強柔韌性、靈敏性及部分力量練習。
高校群體競賽也可分為室內與室外兩種,長跑、籃球、體質測試等耗氧量較大且涉及人數較多的項目應避開霧霾易發期,減少對學生和體育教師心肺功能的損害。
2.2 充分利用學校體育場館及資源,提高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興趣
霧霾天氣應盡可能選擇在室內鍛煉。因此,把體育課放在體育館進行,充分利用運動場館。中長期應根據學校體育教學的需要,合理規劃學校體場館,加快標準體育館建設,為霧霾條件下完成學校體育教學工作提供保障。
2.3 加強體育教師和學生的自我保健知識,提高學生在體育鍛煉中的自我保護技能
加強體育教師業務水平,提高對課堂教學中體弱學生的監控,多觀察、多詢問、要求學生提前告知是否有呼吸系統疾病或感冒等呼吸不暢等情況。霧霾下的體育課給予學生合理的保健建議,提醒學生在運動后飲食上的補充技巧。提醒學生避免長時間戶外活動,并引導督促學生在空氣質量良好的天氣下進行體育鍛煉。尊重學生選擇,根據學生身體狀況可以允許其帶口罩進行鍛煉,但不提倡此種方式。允許學生因天氣原因而發生的見習情況。
加強學系與校醫務室的配合。加強學校學生心血管及呼吸系統疾病的急救制度流程建設和管理,完善心血管及呼吸系統疾病急救處理器械配備,加強專業醫務人員急救技能訓練,為學校霧霾體育教學風險提供生命安全保障。
[1]李揚.對霧霾天氣情況下室外體育課教學工作的思考[J].新課程研究,2014(11):64.
[2]北京曬2015治霾成績單空氣達標天超五成[N].京華時報,2016-01-05.
[3]徐慧慧,張江華.霧霾對健康的影響與預防[J].生命與災害,2013(2):6-7.
[4]孫洪濤,聶勁松,祁紅.大學生體育保健分析[J].體育文化導刊,2009(12):107-109.
[5]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北京市教育委員會空氣重污染應急預案[Z].2015-03-027.
[6]教育部.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Z].2014-07-07.
[7]劉彬.高校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體育素養的研究[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0(6):104-105.
G80
:A
:2095-2813(2017)03(c)-0205-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09.205
首都醫科大學校長研究基金資助項目(2016JYY53)。
楊潔(1989.3-),女,漢,北京人,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