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昭東
據德國新聞電視臺9日報道,中國國家質量監督檢查檢疫總局規定,從今年10月起,外國出口中國的所有面條、餅干和糖果都必須出具“符合中國法律法規要求及標準”的官方認證。報道稱,此舉是“中國向歐洲發起面條戰”。但是經《環球時報》記者查詢中國質檢總局網站,并未找到相關規定。
報道稱,中國的新規實際上難以實現,因為德國等來源國現在并無這樣的認證機構。外交人士稱,這樣的要求在國際上完全沒有先例,帶有歧視性和貿易保護主義色彩,“其中很多措施將帶來困難和復雜的程序,并在某些情況下不會給食品安全帶來明顯好處”。
德國駐華大使柯慕賢在英國《金融時報》發表文章稱,中國并未減少其對進口的無形限制,中國政府正堅持不懈地推進食品認證體系,所涵蓋的不僅是肉類和鮮奶等風險食品,而是所有的食品,出口成本會讓出口商望而卻步。隨著要求提供認證,中國“有可能面臨同所有歐洲伙伴的貿易關系受挫”。
德國對外經濟促進會稱,僅德國對中國的農業出口中就有1/3將因此受到影響,涉及6億歐元,而其出口商多為中小企業。其余2/3都是高風險商品,例如奶制品和肉類。▲
環球時報2017-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