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深、胡新明:用泥巴捏出“國禮”

泥猴胖乎乎的臉上,一雙圓溜溜的眼睛炯炯有神,臉上、身上的牡丹、壽桃、銅錢等圖案寓意吉祥,它們有的懷抱壽桃、有的坐在馬背上,憨態可掬的樣子惹人喜歡。
這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鳳翔泥塑的代表性傳承人胡深為猴年特別創作的一組“生肖猴”泥塑作品。自2002年,“鳳翔泥塑馬”被選為馬年生肖郵票主圖而名揚四海后,每逢新年,胡深總要創作新的生肖泥塑。
8歲起,胡深開始跟隨父親胡克勤學習泥塑。不光手藝了得,他的泥塑作品也在不斷推陳出新,經他設計、改良的泥塑作品現有300余種。
年過半百的胡新明是鳳翔泥塑的另一傳承人。在他的手中,原來用力一捏就碎的泥塑,現在可以沒有絲毫損毀地出口世界各地。
1988年,胡新明的8600件泥塑作品出口新加坡,誰料買家反饋泥塑在運輸途中全摔壞了。他經過兩年多的潛心研究、上百次的實驗,摔不破的鳳翔泥塑終于制成了,而糯米湯就是其摔不破的法寶。
經過幾代泥塑手藝人的改良和創新,鳳翔泥塑既登上大雅之堂成為“國禮”,又深受群眾喜愛成為兒童玩具。“泥叫叫”就是其一,它是孩子們玩耍的泥哨,經過制坯、做哨、燒制、彩繪等工序做成高10公分、能吹響的小泥人。
據考證,西安半坡出土的單音泥哨就是“泥叫叫”的鼻祖。
(責任編輯 梁生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