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畫家 劉文西
以人民為中心去創作
◎著名畫家 劉文西
一個畫家,怎樣才能實現自己的藝術抱負,真正創作出為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繪畫作品?這其實是一個“怎樣為人民服務”的問題。畫家首先來自于人民,人民群眾用甘甜的乳汁養育了他,祖國肥沃的土壤為他展開了寬廣的藝術天地。離開了人民,離開了火熱的生活,再高明的天才也難有作為。所以,人民群眾不僅是藝術家的生活之母,更應該成為所有藝術家熱情謳歌的對象。
陜北,是我繪畫創作的重點地域。陜北人民淳樸樂觀堅強豪放的性格深深影響了我,住窯洞冬暖夏涼,穿山羊皮襖不受冷凍,扎羊肚子手巾英武豪邁……這些陜北特有的文化元素為我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素材。它們繼承了光榮傳統,保持了優良本色,是值得我們自信、自豪的。
文化自信最重要的是理念自信。一旦對傳統優秀文化有自信,人們就會自覺保護與優秀文化元素相關的生態與環境。比如,有些地方搞創衛,給本色的土墻石崖上刷上雜七雜八的涂料,把好好的石窯鏨面泥成水泥面;再如,有的寺院重新修繕,給廟堂貼上瓷片,焊上不銹鋼圍欄。說到底,這些都是不自信的表現。
具體到繪畫創作上,畫家要轉變立場,深入到生活中去,深入到人民中去,讓手中的畫筆永遠植根于生活的熱土,永遠服務于人民群眾,以強烈的文化自信為引領,在生活中尋找藝術創作的靈感。
文藝家不光要思考藝術,還要思考社會價值。“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文藝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藝工作者大有可為。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生產出無愧于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這一點非常重要。如今,回過頭看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和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兩位領導人用馬列主義立場和文藝觀從理論上解決了提高文藝高度的問題,回答了文藝思想上的問題。文藝家、美術家首先是思想家。不光要思考藝術,還要思考社會價值、社會規律以及世界發展的規律。你不僅要關心自己的畫,還要關心世界的發展,關心中國的發展以及發展規律和面貌。人民的思想觀念會隨著時代變化而變化,美術怎么樣能對國家起作用,光畫給自己或少數人欣賞是不夠的,一定要站在以人民為中心的立場上來考慮人民接受什么樣的東西,作品能給人民帶來什么樣的好處。所以,藝術家的創作方向一定要以人民為中心,辛勤耕耘,拿出服務人民的好作品,這是黨和人民賦予的重要使命和責任。

馬欄陜甘寧邊區的南大門,圣地延安的前沿哨所。
要長期、無條件地到人民中去。我認為,深入生活實質就是要深入人民,要長期地、無條件地、全心全意地到人民中去與人民交朋友。我17歲在上海育才學校學習美術,第一次聽到王琦老師講“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提出“生活是創作的唯一源泉,沒有第二個源泉”等有關扎根人民的理論,當時我就明確了文藝方向和文藝道路,下決心一輩子要深入生活走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在學生時期,每一個寒暑假回老家,天天和農民叔伯一起勞動,先當農民,向勞動人民學習。1958年開始工作后,更是自覺到陜北深入人民。每年至少兩次,多則五六次與重點村子的農民交朋友,同時又走了26個縣,普遍了解陜北。我走了毛主席轉戰陜北的路線、戰時住過的很多村子和農家,有的朋友從5歲到現在60多歲,從小到大與我交了一輩子朋友,我熟悉他們的成長和發展。最早從1957年到現在,我已經深入陜北100多次,30多年的春節在陜北度過,了解陜北人民的生活,心中有許多人物、許多生活以及生活的變化,許多人和事感動著我,看不夠,畫不完。
破解陜西文化“有高原缺高峰”問題。文藝存在著抄襲模仿、千篇一律的問題,文藝不能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為什么人”的問題上發生偏差,否則文藝就沒有生命力,就無法產生文化自信。從本質上講,社會主義文藝就是人民的文藝。文藝要反映好人民心聲,就要堅持正確的文化方向,將為人民服務作為天職。“高峰”作品的產生是很不容易的,考驗的是藝術家長期扎根生活、熟悉人民的基本功和表現力,要能深入地表現人民心靈,且有高度的思想能力,能認識生活、概括生活、塑造典型,這就要求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高度統一。可以說,要產生精品力作,需得一輩子下功夫。
文藝作品應該弘揚中國精神,樹立文化自信。藝術家的成就主要看作品。衡量一個時代的文藝成就最終要看作品,優秀文藝作品反映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創造能力和水平。所以,創作優秀作品是文藝工作的中心工作。好的文藝作品能夠鑄造靈魂、啟迪人生。文藝工作者作為靈魂的工程師,應充分認識肩上的責任,通過文藝作品傳遞真善美,傳遞向上向善的價值觀,弘揚中國精神,樹立文化自信,鼓舞人民朝氣蓬勃地邁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