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N.E.S 李娜
燒錢容易賺錢難停車軟件路在何方?
撰文/N.E.S 李娜

當互聯網的觸角延伸到停車行業里時,停車這件事就變得不再那么“單純”。它將原本閉塞的信息實現了資源的優化配置,并隨之附上各類問題的解決之道。如今,全國停車類APP數量已經破百。不過,直到現在,這個行業仍沒未出現龍頭老大,而早期涉水該領域的開拓者們,很多也在燒錢模式失敗后黯然離場。即便已有前車之鑒,停車類軟件仍不斷涌現。燒錢的勢頭也較此前更勝一籌,這讓盈利變得更加縹緲。

在汽車后市場中,停車市場每年的交易量高達億萬級。不僅數量龐大,還擁有剛需、高頻等特點。通過一個軟件,可以實時查看車位信息,并且實現車位預約、網上交易結算等操作,在理論上講,這將有效破解當下車位難的困境。但實際上,這類軟件卻在現實中“不得志”。
原因在于停車市場太過于復雜。想要實現狀態的實時更新,APP必須要跟人工與停車場進行對接。此外,還要對其設備進行升級改造,將原本閉塞的停車場納入到互聯網的體系之中。由于停車市場的體量過于龐大,也給APP的撒網工作增加了諸多難度。
蘿卜停車軟件作為最早一批該領域的開拓者,最終以停擺而告終。在蘿卜停車創始人肖遙看來,停車數據不全面、硬件環節較差、難以實現盈利、單一功能難做大等問題,是困擾時下此類軟件難以前行的最大弊端,同樣也是整個停車軟件市場所面臨的通病。
正是由于種種問題的出現,直接關系到用戶黏性較差。“用戶可能接受的停車走路的范圍大概是0.3公里,最多不會超過0.5公里,一旦超出這個范圍,便不會選擇在這個停車點停車。”北京中科慧居可以有限公司總經理湯波說。實際上,即便是較大的一些停車軟件如ETCP、停簡單等,都沒有辦法做到得到獲得某一片區停車場的實時信息。那么,用戶在某地停車時,很可能不再需要這類停車軟件的功能。
目前,對于停車類軟件商而言,實現預約功能實在是一個較大成本的輸出,并且盈利狀況十分渺茫。他們能采取的便是率先占據停車收費端口,讓軟件自動識別停車信息,省卻用戶排隊繳費的時間以及避免停車亂收費的現象。不過,這對于那些實施停車優惠政策的停車場,APP提供的優惠并不具備吸引力。
此外,這類軟件暫時未能獲得“用戶”的信任,畢竟這類軟件可以隨時記錄用戶的行蹤。那么,用戶的隱私是否因此被泄露,成為他們所擔心的問題。

時下,城市停車大致分為四類停車場景,即商業、政府公共停車場,路邊停車,綜合體寫字樓,小區停車。不過,這四類停車場景在融入互聯網時,卻各有利弊。例如政府公共停車場,雖然可以發揮行政干預,但不了解互聯網思維。此外,在沒有強制性的約束下,開發商們并不愿意將信息實現共享。路邊停車的可控性較差,由于國家明確要求不能再路邊停車安裝地鎖,那么這類信息將在一定程度上難以獲取。相比之下,寫字樓最能盡快實現互聯網停車,但數量龐大,改造難度相對較大,需在前期投入大量資本,還要與停車場進行有效的協調。小區停車相對零散,并且需要與物業、車位主相繼協調。
停車軟件市場很難形成“病毒式傳播”,這也是發展過程中必須直面的問題。目前,此類軟件只能通過依靠燒錢模式謀取發展。不過,“成也蕭何敗蕭何”,大量燒錢之后,真的砸出市場了么?
“燒錢模式擾亂了原本停車市場的發展套路。”湯波說。自ETCP等軟件采取免費提供設備的模式以來,徹底打擊了原本生產道閘的企業。不僅如此,停車場管理公司的胃口也變得“越來越刁”,導致原本依靠銷售道閘為盈利的企業失去了市場,瀕臨倒閉。
同時,這樣的模式也讓企業自身有些吃不消。想要將閉塞的停車場信息加入網絡,需要對其大刀闊斧地改造。“目前,國內停車場智能化程度較低,約有60%-70%的停車場需要進行智能化改造。”湯波表示。算上攝像頭、道閘、欄桿等設備,一個普通停車場的改造費用高達20萬元,這還不包括人工成本。隨著數量和規模不斷增加,停車場的改造成本將更加龐大。


當前,全國采用智慧停車的停車場占比不到5%。相當一部分停車場不屑與這些互聯網汽車合作。“停車市場相對比較封閉,很多停車場經營者可以自己開發一款軟件,并利用自身優勢進行管理,盈利效果也相當可觀。”在湯波看來,互聯網的盈利模式很容易復制,并且開發一款軟件成本較少。采用“自營”模式的停車場,可以將盈利全部納入囊中。如此一來,則直接變成了停車軟件的競爭對手。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停車軟件無法在市場上一家獨大。不過,目前市場仍有不少企業通過“砸錢”的模式,打響了名聲。也有些企業為了在市場上生存,采取了不一樣的發展模式。“目前較大的停車軟件更關注于停車市場收費這部分,對于停車位市場的智能化管理還無暇顧及。還有部分軟件模式更適用于商業停車場,對于小區停車模式有所欠缺。”
于是,一些停車軟件希望采用“車位共享”的模式,增強這類軟件的功能性。“目前,車位共享時長仍處于空白階段。預計市場規模可達300億元。”湯波表示。據了解,目前一些商業停車場已經啟動夜間包月停車服務,緩解夜間停車的壓力。此外,對于私人住宅停車位,更加方便采取這樣的模式賺錢。不過,想實現這一功能,需要極大的用戶黏合度,并且軟件也要與物業之間做好協調。“從目前形勢來看,這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道閘免費送、停車費全部轉交停車場、不向用戶收取費用,停車類APP究竟靠什么來盈利?記者采訪多家停車軟件企業之后了解到,目前,大部分停車軟件的盈利來源,主要依靠APP或者道閘上面的廣告、銷售大數據和增值服務。不過,這與前期投入的資金相比,簡直微不足道。
據湯波介紹,一個道閘上的單挑廣告如果按照5000元來收費,其實四五條廣告便可回收一個道閘的費用。隨著廣告數量不斷增加,在理想狀態下,完全可以實現盈利。
然而,根據目前的市場現狀,停車軟件自己仍處于推廣階段,廣告收益屈指可數。而對于大數據的銷售,須要具備大量的用戶為基礎。“目前,想要建立自己的大數據平臺,如果沒有千萬級別的用戶,根本沒有辦法形成有效的數據分析。”此外,還要嚴防對于銷售數據所帶來的用戶隱私問題。一旦過度曝光用戶數據,將引起用戶的極大反感。而增值服務也需要一句平臺和用戶之后才能決定如何增加這一業務。
“對于智慧停車軟件而言,最大的支出不是贈送的產品也不是前期的宣傳費用以及軟件開發費用。相比之下,人工維修成為目前制約停車的最大問題。”隨著規模越大,維修比例也隨之增加。這或許是前期企業難以預料到的“意外投入”。
在記者看來,對于停車軟件的發展,一直處于“優劣共存”的狀態。總體而言,目前現有的停車軟件運營情況并不樂觀。市場未能形成商業閉環,市場體量較大,使用較為分散,并且處于跑馬圈地、各自為戰的現狀。直到目前,沒有一家企業可以具備可盈利的發展模式。等待這一市場日漸成熟,至少需要3-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