笪志剛
來自共同民主黨的文在寅已正式就任韓國總統。在此之前,因樸槿惠被彈劾和罷免而引發的內政亂象和外交頹勢,已經使韓國陷入近年罕見的困境。文在寅如何應對這種危機疊加的局面,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
從內政角度看,文在寅無疑是接手了一個“亂攤子”,他要優先處理的政治、經濟、社會三大領域困難重重、相互掣肘,需要來自包括保守勢力在內的在野黨乃至全體國民最大限度的支持配合才能實現。
首先是謀求政治上的協調與平衡。韓國政局派系林立、錯綜復雜,保守和改革陣營涇渭分明,執政和在野勢力制衡不斷。雖然以改革派著稱的共同民主黨在時隔9年后終結了保守派連續兩屆的執政,但其在國會300個席位中僅占119席,如果不能獲得保守的自由韓國黨(107席)和中道的國民之黨(40席)等在野黨合作,則在以后的人事任命和政策運營上都將勢單力孤甚至被迫空轉。
文在寅在勝選后做出要成為“全體國民的總統”、將與其他候選人攜手前進等包容表態,就釋放了獲得保守陣營和民眾支持的期待。但其消除政商勾結積弊、愿與朝鮮對話等偏左主張,能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保守和中道陣營高齡選民的理解,還存在很大不確定性。
其次是應對經濟萎靡和促進復蘇。促進韓國脆弱的經濟復蘇是文在寅直到選戰最后一刻還在強調的課題。在全球經濟復蘇乏力、美國等國保護主義加劇等大背景下,文在寅能否兌現通過改革限制財閥權力、加強股東主導的企業治理、增加青年就業和減稅等承諾,實際面臨著來自制度和財閥等方面的掣肘。預計文在寅將推行循序漸進的經濟改革,尋求構筑創新型國家訴求下的整體經濟“軟著陸”。
最后是治愈社會撕裂和階層分化的傷口。這次韓國選舉背景復雜,不僅社會貧富分化日趨顯性化,而且老齡化加劇、家庭債務膨脹、物價飛漲、就業和貧困等問題堆積如山,國民統和難度空前加大。在年輕人失業率達9.8%、老年人自殺率在OECD成員國中最高等現實之下,民眾對政府的信任度大幅下跌。在彌合階層對立、縮小貧富差距和重新贏得民眾信任等方面,韓國新內閣都需與前政府做出有效切割。這些連續幾屆政府都沒能有效化解的社會問題,對文在寅來說仍是重大挑戰。
從外交角度看,文在寅接手的韓國在國際和區域層面的影響力都已直線下降。新政府的外交方向將圍繞協調好與美日韓的雙邊和多邊關系,穩定南北關系并提升在半島問題上的發言權,倡導平衡和務實外交以突破外交瓶頸。
首先看韓美關系。雖然文在寅在競選時說要學會對美國說“不”,但至少短期內而言,維持韓美軍事同盟關系穩定和擴大自貿協定框架下的經貿合作,仍是其無力改變的現實。雖然對部署“薩德”持有異議甚至幾度流露反對姿態,但鑒于韓美關系是韓國外交和軍事的基軸,能在多大程度上調整“薩德”部署決定,既考驗新政府的能力,也取決于韓國能否逐漸重掌外交方面的主動權。雖然文在寅在對朝姿態上溫和,但一旦對朝政策調整過頭,很可能遭到來自美國的施壓乃至制裁,降低韓國在美日韓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其在對朝政策上的騰挪空間,將取決于他對時機的拿捏和把控。
其次看中韓關系。修正中韓關系是文在寅必須面對的課題,也是與韓國政治和經濟等內政高度關聯的問題。從文在寅選前至選后的表態看,他可能會尋求外交、安全和經濟等領域的三位一體、相互支撐。在外交上恢復高層溝通機制,在安全上謀求有關“薩德”問題的務實對話和重啟軍事合作,在經貿上推動自貿區合作、鼓勵將韓國提出的東北亞合作相關倡議與“一帶一路”對接。
再看日韓關系。雖然文在寅主張重新談判“日韓慰安婦和解協議”,反對日本的領土主張及在教科書表述等方面的行徑,但提名全羅南道知事李洛淵為總理,還是表明其穩妥處理韓日慰安婦和解協議以及改善韓日關系的務實用意,李洛淵曾任《東亞日報》駐東京特派員、韓日議員聯盟干事長等 職。由此觀之,預計韓日關系總基調應是摩擦與磨合并存,只要韓國不放棄美日韓軍事體系,韓日關系就惡化不到哪去。
最后看韓朝關系。文在寅在對朝政策上主張放棄制裁和軍事威懾等強硬做法,通過對話等方式解決韓朝懸而未決的問題。但在國際社會強化對朝制裁、朝鮮迄今仍不放棄核導開發的背景下,文在寅通過對話改善對朝關系的外交、政治乃至民意基礎并不牢靠。從國內保守勢力的反彈、韓國年輕人中出現“地獄朝鮮”等流行語可以看出,以對話和解的方式解決半島問題難度很大。
汲取前任樸槿惠的前車之鑒,在國內政治上實現平穩過渡,在外交上尋回自主、均衡和協調定位,無疑是韓國民眾對文在寅的期待。韓國經不起再來一輪“人為”的折騰,韓國民眾應該都在盼望文在寅能將“通過改革克服內外危機,維護民眾福祉和生活”的承諾變成現實。▲
(作者是黑龍江省社科院東北亞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環球時報2017-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