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潔
摘 要:在中國民間美術的繪畫類別中,門神畫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中國古老的繪畫形式之一。門神形象較多,種類也很多,其產生和發展都是人們生活需要的結果,其中秦叔寶、敬德門神形象最為人們所熟悉并廣泛張貼應用。選取這兩個門神形象作為研究對象,從門神畫的歷史演變入手,淺析以秦叔寶、敬德形象為代表的門神畫這一民間美術形式。
關鍵詞:門神畫;秦叔寶、敬德;民間美術
自古以來,每逢春節,老百姓家家戶戶都有在自家房門上張貼門神畫的習慣,寓意新年來到,辟邪避兇,迎福進財。人們常見的門神畫上的秦叔寶(秦瓊)和敬德(尉遲敬德)是如何成為門神呢?根據《隋唐演義》記載:相傳唐朝開國年間,唐太宗李世民有一階段身體不太好,晚上睡覺常常聽到寢宮門外有拋磚擲瓦,鬼魅呼叫,弄得后宮夜夜不寧。他很害怕,便將此事告訴群臣。大將秦叔寶對唐太宗說:“臣戎馬一生,殺敵如切瓜,收尸猶聚蟻,何懼鬼魅?臣愿同敬德披堅執銳,把守宮門。”唐太宗準奏。當夜果然無事。自此以后,唐太宗便讓二位大將夜夜守衛門旁。后來李世民嫌二人實在辛苦,便命畫工繪制二人往常守衛的全身畫像:全裝怒發,手執玉斧,腰帶鞭練弓箭。此像懸掛在宮門上,邪祟從此便絕跡了。常言道“上有所好,下必效仿。” 于是,很快門神畫就流傳到了民間。事實上,門神畫遍布中國大江南北,是中國最古老的民間美術表現形式,也是富有傳統文化內涵的民間習俗。門神畫流傳至今的歷史綿延數千年,深受廣大老百姓的喜愛,其題材種類更是豐富多彩,是一種深受人們喜愛的民間美術。
一、門神畫的演變過程
早期的門神畫是由桃符演變而成的。據歷史記載,桃符是一種寬一寸、長七八寸的桃木板,刻著消災降福的咒語和圖案。每當辭舊迎新之際,將其一左一右懸掛在門首,意在祈福滅禍。門神畫的演變同中國“四大發明”中的造紙術和印刷術有關。據考古證實,西漢初即已有紙。隨著東漢(105年)蔡倫對造紙術的改進、推廣,民間開始廣泛應用紙張,出現了一版一色水色套印的門神畫。桃符被紙代替。印刷術的發明和民間坊刻的興起,除了圖書興旺之外,也推動了門神畫的流行,使得這種物美價廉的門神畫開始大批量供應民眾所需。美術史家王樹村(1923-2009)認為:“……到了唐代,民間口口相傳的秦叔寶、敬德故事,使得門神逐漸演變為唐代開國勇將秦叔寶、敬德的形象。它也是中國民間貼用最多的門神畫。北宋時期,宋神宗命令宮廷作坊刻鐘馗畫像,讓大臣帶頭貼在家中的大門上。到了明清,門神驅鬼風俗更加流行,內容也增添了不少,如關羽、趙云、穆桂英等深受民眾喜歡的門神。截至辛亥革命前,全國各地印刻的門神畫版樣共有400多種。隨著時代發展,門神畫從最初僅為辟邪求吉的基礎上,逐漸融入老百姓質樸和淳真的審美需求、民俗活動,逐漸形成了中國特色的民間傳統文化。”
二、秦叔寶、敬德圖像特征
在中國傳統繪畫藝術中,年畫是由門神畫演變而來的畫種,也是民間美術的一種表現形式。許多門神畫都以歷史故事、神話傳說、吉祥喜慶和驅兇避邪為題材。在題材繁多、形式多樣的門神圖像中最有名的當屬唐代秦叔寶、敬德。從某種程度上說,他們已成為中國門神的代名詞,堪稱中國古代第一門神。
秦叔寶、敬德作為忠臣良將的化身,他們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元明時期,雜劇和評話藝人對隋唐歷史的演義和傳播,以及吳承恩《西游記》的廣泛流傳使得秦叔寶、敬德的形象逐漸深入人心。因而,秦叔寶、敬德門神的地位最終得以固定下來。門神畫形象是門神人格化的體現,又是老百姓尋求心靈慰藉的精神寄托。
相傳,秦叔寶的武功資歷都在敬德之上,而且還幫助唐太宗降服過敬德。所以,如若張貼門神畫,應左為秦叔寶,右為敬德。民間美術有這樣的描述:“武人一張弓” “要想門神好,頭大身子小”“頭如笆斗,虎背熊腰” 。對于武將門神的圖像特征單從二位將軍畫像上的姿勢和“行頭”分類:秦叔寶為白臉、留五綹須,敬德為紅臉、蓄連鬢須,二位門神皆御盔甲、持武器。這樣的穿著打扮迎合和繼承了中國古代戲劇人物舞臺扮相的傳統樣貌。其主要的圖像特征可以概括如下。
(一)立式金瓜門神
立式金瓜門神多繪于壇廟建筑大門上,用來作為鎮殿之用。畫中二位將軍身披鎧甲,衣甲華麗,衣著上有披袍式和貫甲式兩種,怒目圓睜,英武勇猛,他們雙手持金瓜(古代一種兵器,即長桿錘。每逢舉行巫儺儀式時,用來趕走鬼怪,之后成為辟邪驅鬼的儀仗符號),佩弓掛袋,著色五彩斑斕,墜珠系纓極盡裝飾,鎧甲、金瓜等金屬器物皆瀝粉貼金。二人面部采用舞臺戲劇描繪臉譜的方式,白面鳳眼英目、長須劍眉的為秦叔寶;紅臉環眼暴目、虬須濃眉的為敬德。
(二)坐式祈福門神
隨著社會不斷發展進步,人們對自然界的認識不斷加深,鬼神觀念越來越淡化,為了迎合百姓的世俗需要,門神不單單以“辟邪”為目的了,開始逐步轉變成以“祈福”為目的“祈福門神”。兩位門神一手執鉞斧,另一手執鞭锏。他們儀態安詳,失去勇猛無畏的武將門神固有的態勢,演變成一幅福祿財神降臨人間的模樣。畫面以喜氣吉祥為主,多為端坐式。圖像也從單純的一扇門上只描繪一將,改為以秦叔寶、敬德為主的多人組合群體形象,如“五子登科”“和合二仙”“仙童獻瑞”,等等,讓失去了往日英勇威武的武將門神透露出另一種溫和乖巧的可愛一面。另外,坐式祈福門神畫中,畫家常添加一些吉祥物在畫面上,如“鹿”,取其諧音,用作吉利之意,充分體現了民間百姓的審美價值取向,同時寄托了人們祈望升官發財、福壽延年的愿望和心態。
(三)立式鞭锏門神
鞭和锏是門神畫中秦叔寶、敬德的代表符號。立式鞭锏門神與立式執錘門神的不同之處在于畫面中,秦叔寶雙手執銅锏,敬德雙手使鞭,一手高舉鞭锏過于盔頂,一手持鞭锏位于腰部,威風凜凜、姿勢灑脫,這主要受到京劇武生一招一式的亮相造型的影響。另外,立式鞭锏門神,頭戴金盔、手持兵器、腰掛弓韜,豎眉立目立于左右,身姿造型多為“S”型。
(四)騎式鞭锏門神
騎式鞭锏門神就是秦叔寶、敬德以坐騎式形態描繪在畫面上,門神畫中的馬除了紅馬還有白馬,也有靈獸,如:神虎、仙鹿等。古人認為,老虎專吃惡鬼是能夠避邪的猛獸,仙鹿象征吉祥,是寓意進祿的瑞獸。這類門神畫主要是受到《封神演義》中趙公明與燃燈道人“虎鹿門神”的造型影響。一般來說,騎式鞭锏門神多為雙手持鞭锏,也有一手執鞭锏,或一手握如意、蓮蓬之類的吉祥之物。
除上述介紹的四類主要的秦叔寶、敬德門神畫造型樣式之外,他們還有正臉和側臉以及童子相隨樣式。正面造型稱為門神正像,側面臉造型稱為門神偏像。童子相隨樣式,一般正面造型門神下面有5個兒童,側面門神下面只有1個孩童。
秦叔寶、敬德是門神畫中樣式最為普及的一類。作為民間應用張貼最廣的門神畫,不管它是哪一種造型、樣式,畫中二將均是造型魁壯、飽滿富有內在力度,顏色艷麗、明亮,對比強烈,畫面中線條流暢生動,連同他們的配飾,整個構圖給人一種頂天立地之感。不管他們的圖像樣式有何變化,鞭锏門神在民間的影響是最大的,以至于其他的樣式都是在其基礎上的細節變動。
作為民間美術的門神畫歷史悠久,一直是人們美化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秦叔寶、敬德兩位門神的形象多種多樣,其產生和發展都是人們生活需要的結果,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發揮著特殊的作用。在抗日戰爭時期,人們張貼立式鞭锏門神、騎式鞭锏門神畫,祈求保佑國家、家人的平安。人們通過門神的形式表達辟邪、驅鬼、祈福的良好愿望,具有民間藝術的文化特征。可以說,門神畫凝聚著中國文化史、宗教史、美術史,彰顯著中華民族的真善美,是老百姓彼此認同的通俗民間藝術,散發出中華民族特色文化的魅力。
隨著歷史的變遷、時代的發展,當下門神畫越來越少,瀕臨消失。無論是從傳統文化內涵、民俗藝術價值,還是從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角度來看,門神畫都值得我們去保護、珍視和研究。
參考文獻:
[1]王樹村.門與門神[M].北京:學苑出版社,1994.
[2]王樹村.中國門神畫[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3]舒惠芳,沈泓.門神文化[M].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2012.
[4]楊衛華,程波濤.門神[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0.
[5]潘嘉來,吳自立.中國傳統木版年畫[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
[6]楊衛華,程波濤.中國民俗文化叢書;門神[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0.
[7]殷偉.圖說門神/農家樂叢書[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09.
[8]史敬嫻等.門神傳說[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8.
[9]全國出版專業基礎職業資格考試辦公室.出版專業基礎知識[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2.
作者單位:
新疆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