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余姚市梨洲小學 鄭旭娟
語境建構: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
——小學第二學段習作教學中的“語境建構”策略
浙江省余姚市梨洲小學 鄭旭娟
基于2011版《新課程標準》對第二學段習作的目標及要求,結合這一學段孩子的習作心理,要求教師在習作教學時活化習作素材、擴展習作路徑、具化習作選材、豐化習作內涵,建構恰當好處的習作環境,幫助孩子降低作文起步難度,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
習作教學 語境 建構 表達
習作語境,是指習作教學中為完成一個真實的習作任務而創設的語言環境。根據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寫作中的最近發展區就是學生現有經驗和這次寫作任務所需經驗之間落差,二者之間的落差如果得不到支持和幫助,往往難以完成任務。而恰當好處的語境建構能為學生搭建一條二者之間的橋梁,幫助學生順利突破“最近發展區”,高效完成所需任務。(如右圖。)
那在第二學段的習作教學中教師該如何恰當構建語境呢?不妨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小學生寫作寫什么?寫生活!要寫好作文,就要深入生活,記錄生活,使生活成為作文素材不竭的源泉!
(一)借童趣化活動,加強習作體驗
兒童是生活在豐富多彩的游戲世界里的,體驗記錄型的習作最受孩子喜歡,也最容易上手來寫。如習作《童年趣事》,借助兩根羽毛,在孩子們比賽吹羽毛的趣事中建構情境。一堂游戲課,孩子們既是參與者又是觀察者,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體驗與樂趣!小小的羽毛,制造了許多樂趣,《童年趣事》的作文也水到渠成!教學中加強習作體驗,那些童趣化活動以促成目標的達成。
(二)借可視化手段,再現生活場景
在習作教學中,可以通過一些可視化手段再現情景,反復對學生進行視覺沖擊,以便于提供更直觀、清晰、長時的素材。
如習作《我們的校園》,借助靜態照片,把校園美景展示出來,在靜態的、定格化的視覺沖擊下展開想象說一說,寫一寫,去感受學校的美麗、生機!
在習作教學中,時刻引導孩子留心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在細致、持續的觀察和體驗中有所感受,使學生在作文中寫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實情感、真知真悟!
“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聯系。”葉老一句話就道出了閱讀和習作兩者的密切關系!教師要重視兩者的承接,讓閱讀教學為習作提供一定的語境,讓閱讀活動成為擴展習作路徑的一大幫手。
(一)借閱讀學習活動,植入寫作
課本中每單元的習作往往與單元內的課文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教學中教師應努力構建讀與寫之間的聯系,靈活運用課文配套練習,為習作構建語境。
(二)借閱讀典型語例,滲透練筆
教師也可把握閱讀這一陣地,借用課文的典型語言特點、表達方式等,指導學生把新學的詞語或句式靈活滲透到習作學習中,讓課文中的典型語例成為借鑒、仿寫的重要對象。如在指導《我的家鄉》這一習作時便可引導孩子們試著仿照課文《桂林山水》中漓江水的經典語段進行句式仿寫。
學以致用!教師在閱讀教學時應做個有心人,多留意文中的一些典型語例,抓住機會多創造一些與習作相關的學習活動,助習作走上一條更為寬廣之路!
習作承載著發展思維、鍛煉文筆、獲得情感體驗等功能。教師可在對習作要求做深度解讀的基礎上,依教材要求,具化習作選材,給予習作“生長”的力量!
(一)化大為小,對接生活
習作話題提供的往往只是許多指示性答案而不是定義性答案,這就要求教師在習作教學時“化大為小”“化遠為近”,使話題與學生的生活相對接,從而達到更好的寫作效果。
(二)巧妙切入,凸顯“語用”
在吻合學生實際交際需要的前提下對有關習作主題進行巧妙切入,引導學生努力用“教”的內容來支持和實現自己的言語交往目標,能讓習作真正凸顯“語用”功能!
如人教版三下第三單元習作《自我介紹》,為了使習作指導能符合學生的學段特征,筆者結合學校今年的“游戲節暨挑戰校園吉尼斯”活動,讓孩子們在報名初期一個個上臺來推銷自己的拿手絕活來。游戲節、吉尼斯、推銷自己、下“戰書”……巧妙的切入終使習作凸顯其“語用”價值。
習作教學要求教師尋求學生認知規律和教材編寫意圖之間的契合點,能具有對教材科學合理地整合、重組、甚至超越的能力,使加工后的習作教材更豐富多彩和貼近學生生活實際。
在三四年級這個承上啟下的關鍵階段,在習作教學中可以嘗試著通過學科整合,活用課程資源儲備素材,豐化習作內涵,為學生開辟一條更為寬廣的習作之路!
(一)融合學科特點,充實習作素材
語文課程具有多學科、多信息相互交叉、滲透和融合的特點,為此習作教學也可以進行相應的學科整合,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語境。
如三年級上冊“語文園地四”中的習作是讓學生寫一篇觀察日記,了解到科學課上正在講授蝸牛,便可整合兩門學科的教學內容建構恰當語境進行教學。不光科學,音樂、美術、數學等學科生活都訓練著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維及語言能力,將習作與之融合,便可不斷充實習作素材。
(二)借助思維導圖,理順習作思維
基于身心發展規律,孩子們在寫作時會存在一些邏輯不清、思維凌亂等問題,這便需要老師借助思維導圖,幫學生理順選材思維,使寫作能成為生活經驗、所見所聞的自然訴求!
如人教版三上第一單元習作任務《我的課余生活》,創建情境讓孩子慢鏡頭似的回想玩時的一個個動作,同時借助“梯形圖”,直抵思維,充分挖掘孩子們的所見,還原了他們的動作細節。(右附紙飛機梯形圖。)
思維導圖除了梯形圖,還有樹狀圖、氣泡圖等,不同思維導圖在習作教學中的運用,能使寫作思路變得更為清晰,內容也將變得更為有序、真實、生動,大大提高寫作的效率和質量。
習作教學中的語境建構,是孩子寫作時的“助推器”。只要我們善于引生活之源,活化習作素材;巧借閱讀活動,擴展習作路徑;依教材要求,具化習作選材;匯眾之所長,豐化習作內涵,必將大大降低第二學段孩子作文起步的難度,使這一階段的孩子真正易于動筆,樂于表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