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企業發展最基礎性的工作,五冶對創新一直非常重視。”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五冶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程并強在“兩會”期間接受本刊采訪時介紹,五冶已經切實把創新作為一種理念融入了企業發展當中。
作為世界500強上市企業——中國中冶的核心骨干子公司,五冶集團已經在近70年的奮斗中,成長為集工程總承包、鋼結構及裝備制造、房地產開發、項目投資為一體的大型綜合企業集團公司。程并強作為掌舵者身處其中,對創新有深刻認識和體會。
他指出,是創新,幫助五冶集團實現了轉型升級,從來料加工的生產型企業轉變為生產服務型企業,由產品型企業轉變為產品加運營型企業,并在不斷轉型升級的過程中,錘煉出了涵蓋規劃、勘察、設計、施工、運營等全產業鏈的系統集成和服務能力。
同樣是創新,幫助五冶集團在發展過程中打造形成了尖端優勢。“要想在行業中處于領先,就要保證你的產品模式、生產模式、經營模式都與別人不同,這就需要不斷創新,需要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經營模式創新等多個有機體的有力支撐,最終形成企業的核心競爭優勢。這是一個大的經營概念。”
程并強強調,這種創新并非基于生產,而是基于一流的技術與管理。我們是科技部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擁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這在全國建筑施工企業里是為數不多的,這也是五冶集團多年來一直保持適中規模卻仍以強勁優勢實現持續發展的根本原因所在。
全國人大代表,不僅是一份榮譽,更是一份責任。履職五年,程并強深知這份責任的重大,他積極地將自己對創新的思考和創新的思維與理念推及到了整個行業,乃至整個社會層面。
“當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企業在創新,社會上的人在創新,但是,一些政策法規等管理性文件卻還不能完全適應創新的要求,甚至阻礙了創新。怎么才能促進經濟社會轉型期的發展?促進創新社會的經濟發展?”程并強舉例說:“計劃經濟時代的分階段公開招標政策一直沿用至今,這種項目組織實施方式,雖然能夠實現各階段價格最低,但對一個完整的工程產品來說,不能實現總體造價最低、質量最優、工期最短,不利于建筑業的轉型提升發展,更談不上服務,為此,就應該制訂完善推動工程總承包發展的有關配套制度。所以,政策法規應該及時創新,建立新法,完善舊法,解決立法滯后所帶來的種種問題,以適應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需要。”
基于此,他向兩會提交了《關于經濟社會轉型期立法與司法工作的建議》,并提出了按照“誰管理、誰負責”的原則加快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完善;加大對法律法規制訂或修訂的綜合協調;立法機關應重視立法預測,科學立法;司法審判應充分體現“司法公正”的審判根本宗旨等具體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