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會一直以來都受世界的關注,而《政府工作報告》更是世人關注的重中之重,在2017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我們也注意到一個被人們掛在口頭上的常用詞語被更加細化地進行闡述,這個詞就是“品牌”。
其實,品牌這個詞語在2014年李克強總理作的《政府工作報告》里就提到過,而這四年來,每一份《政府工作報告》都未曾缺少“品牌”一詞。可以說“品牌”已經成為李克強總理《政府工作報告》里的一個重要詞匯。
從2014年“支持企業打造自主品牌”,到2015年“加強品牌建設”,2016年提出“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再到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多次提到品牌建設。可以說,“品牌”問題越來越被重視。今年報告中不僅再次強調“引導企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而且在加強現代農業建設中首次提到“加快推動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和品牌創建”。而在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工匠精神”之后,今年則進一步強調“培育眾多‘中國工匠,打造更多享譽世界的‘中國品牌,推動中國經濟發展進入質量時代”。
一
中國經濟正在經歷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化的發展新常態。傳統的發展方式正在革新,傳統的格局正在打破,新的增長力量正在孕育和崛起。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博弈之中,如何有效推動中國經濟發展從總量上的快速增長轉為質量為重的內涵式增長,有效提升中國品牌競爭力,塑造品牌強國形象成為這場博弈的關鍵,也成為中國經濟轉型的關鍵。
2016年11月21日,《品牌藍皮書:中國品牌戰略發展報告(2016)》在北京發布。報告梳理了自1983年以來我國對品牌發展的重視,也尋找到這三十多年來我國在品牌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在我國,尚未形成縱覽全局、內涵全面、覆蓋全面、重點突出、層次遞進的品牌戰略制度體系。
然而伴隨著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的過渡,中國經濟也在經歷一個速度換擋和結構調整時期。品牌藍皮書指出,以品牌為核心,整合各種要素,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變得日益迫切。
早在2015年5月8日印發的《中國制造2025》則多達27次提到“品牌”一詞。《中國制造2025》更加全面的闡述了我國在品牌發展中的處境。
“我國仍然處于工業進程中,與先進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制造業大而不強,自主創新能力弱,關鍵核心技術與高端裝備對外依存度高,以企業為主體的制造業創新體系不完善;產品檔次不高,缺乏世界知名品牌。”
《中國制造2025》在此情況下提出加強質量品牌建設:“鼓勵企業追求卓越品質,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名牌產權,不斷提升企業品牌價值和中國制造整體形象。”《中國制造2025》還進一步提出:加強品牌保護,建設品牌文化,增強品牌意識,樹立品牌消費理念,提升品牌附加值和軟實力。加大中國品牌宣傳力度,樹立中國制造品牌良好形象。
正是在中國經濟由粗放式發展轉向內涵式發展,由追求增長速度轉向追求質量結構的發展,“品牌”一詞也越來越多的進入到國家的生產生活層面,同時也越來越多進入到每個中國人的視野和生活中來。“品牌”不簡單是一種產品標簽,而日益成為一種創新、恪守、精益求精的質量代表。
二
李克強總理在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質量之魂,存于工匠。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盡職業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眾多‘中國工匠,打造更多享譽世界的‘中國品牌,推動中國經濟發展進入質量時代。”
“工匠精神”也成為2017年博鰲亞洲論壇的重點話題之一。在2017年3月23日的“博鰲亞洲論壇”上,圍繞著“工匠精神”,來自世界各地、各行各業的大咖們分享他們對于工匠文化和工匠精神的理解。
日本國寶級枯山水大師枡野俊明談到:在日本,徒弟10年以后方可出師,出師后5年間,仍然在為師父做助理。“工匠精神”如此方得以傳承。
“北京有一個大鐘寺,大鐘寺里面有一口大鐘,是在600年前永樂年間建造的。6.75米,46噸,奇妙的是整個鐘表面處處都是文字,一共有23萬字。萬無一失,居然23萬字無一失,每個字都那么清楚,沒有沙眼,沒有錯字,敲起的聲音那么洪亮。”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作客博鰲亞洲論壇在詮釋工匠文化時如是說。
一場關于工匠精神和工匠文化的討論進行得如火如荼。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喜歡對自己的作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理念。工匠們喜歡不斷雕琢自己的產品,不斷改善自己的工藝,享受產品在自己手中升華的過程。
提倡工匠精神,就是希望打造行業最優質的、同行難以匹敵的卓越產品。概括而言,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創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質精神,顧客至上的服務精神。特別是在制造業方面,把中國制造做到“極致”,不僅僅是工匠精神的要求,更是中國內涵式發展的必由之路,打造享譽世界的“中國品牌”,推動中國經濟進入質量發展時代的必然選擇。
三
2017年初,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在參加央視《閃亮的坐標》節目時說:“國家強,則民族興,制造業是中國強大的基石。22年來,我們始終專注于制造業。希望用創新技術,用工匠精神,與其他民族企業,一起撐起中國制造業的脊梁。”
圍繞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中國制造2025》明確了9項戰略任務和重點:一是提高國家制造業創新能力;二是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三是強化工業基礎能力;四是加強質量品牌建設;五是全面推行綠色制造;六是大力推動重點領域突破發展;七是深入推進制造業結構調整;八是積極發展服務型制造和生產性服務業;九是提高制造業國際化發展水平。
就在2017年2月,比亞迪唐100實現了百公里加速4.9秒的卓越表現。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比亞迪的表現堪稱中國汽車行業的“技術學霸”。2015年2月,比亞迪電動巴士在日本東京投入運營,比亞迪也成為首個成功打入日本市場的中國汽車品牌。此外,比亞迪電動巴士還出口到美國、英國、意大利等全球多個汽車生產強國。
2017年全國兩會,人大代表、格力集團董事長董明珠提到商標保護、鼓勵創新型企業發展。眾所周知,格力一直秉承“讓世界愛上中國造”的信念,如今已經成為世界知名的中國品牌。十年前,格力提出“打造精品企業、制造精品產品、創立精品品牌”戰略,朝著“締造全球領先的空調企業,成就格力百年的世界品牌”的愿景奮進。十年走來,格力正是憑借著品牌戰略,多元化、社會化發展,逐步做大做強,最終成為享譽世界的中國品牌。正因如此,格力也輕松進入“百姓心中最能代表中國制造的消費品牌”前五行列。
正是像這樣一批批能夠代表中國質量的中國民族品牌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才有中國制造業在世界上的影響力,才能弘揚中國工匠精神,也才能帶領中國經濟朝著內涵式增長前進,推動中國經濟發展進入質量時代,一起撐起中國制造業的脊梁。
四
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到農業品牌創建。“加快推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和品牌創建,打造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和現代農業產業園”,這是李克強總理對現代農業發展提出的新的要求。
相關領域的兩會代表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也發表了自己對于“農業品牌創建”的看法。全國人大代表、山東布萊凱特黑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董雅娟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說,中國牛產業落后于美國、日本等國家,而我們培育的黑牛品種“山東黑牛”是中國自己的品種,按國際的標準來嚴格要求,品種品牌跟產品品牌結合,品牌打造成熟我們就可以向國外出口,這就是品牌效應。
董雅娟同時還表示,需要向西方國家學習他們先進的創新型技術來彌補我們的不足,這樣促使我們的產業更加完善、更加標準化、更加適合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她建議成立國家級的黑牛研發中心,在這個中心平臺上進行培訓,搞自己的基因圖譜、建庫,進行平臺交易。推動農業企業上市不僅僅是促進農業發展、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更是踐行習總書記提出的“一帶一路”政策,通過農業企業上市,充分利用我國農業資源,打造國際品牌,將中國農產品推向國際、推向全世界。
作為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孫斌鴻源農業開發集團董事長孫斌深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講到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經之路:一方面要在在農產品的培育種植和農業產業結構上創新,另一方面更要在企業品牌上創新,實現農業規模化、品牌化。
孫斌首先想起了用自己的名字作商標。用自己的名字來作企業品牌的的名字,品牌臭了,自己的名字也就跟著臭了;品牌做好了,自己的名字也跟著光鮮了。把自己的名字和企業的名字牢牢捆綁在一起,無疑是把自己的人格信譽和企業的榮譽緊緊綁定,用自己的人格和信譽擔保企業和品牌的信譽。同時逼著自己把產品做好,把品牌做強。在每一個環節都做到精致,做到極致。
無論是在制造業,在農業,在各行各業,中國品牌都逐漸成為人們的共識。如何打造世界知名的“中國品牌”仍然是擺在每個行業,每個企業面前的難題,也是擺在我們國家面前的難題。在中國經濟轉型發展的新常態下,如何更快地適應新的形勢,新的發展潮流,可能會決定中國經濟接下來的發展,也會決定中國企業的存亡之路。弘揚工匠精神,不斷創新,追求質量,樹立一批屬于自己的品牌,打造屬于自己的品牌文化,這樣才能有更多的“中國品牌”名享世界,才能更快更好地推動中國經濟發展進入質量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