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聲


2016年是上海歌劇院成立六十周年,與上海歌劇院同歲的著名指揮家林友聲攜該院優秀獨唱家及上海歌劇院交響樂團、合唱團上演了全本經典歌劇《鄉村騎士》,他說:“此劇雖不帶舞美布景,但音樂會的形式更便于呈現歌劇音樂中最為精華的部分,也為聽眾提供了易于聆賞的專注環境。”這場演出也充分展現出指揮家林友聲對歌劇這門極富挑戰的綜合性藝術的掌控能力。
土生土長的上海指揮家
由于父母都是上海知名的音樂工作者,林友聲從小就開始學鋼琴。后來受“文革”的影響,剛十歲的他不得不忍痛與心愛的鋼琴分手,之后又在父親和鄭延益、司徒海誠等音樂家的指導下開始學習小提琴。
那時,初中畢業的林友聲進入了上海一所技校,因為小時候學過一點吹拉彈唱,一次偶然的機會,他開始為文藝小分隊編曲、配器。后來,林友聲跟我說:“估計在學小提琴時我已經對配器產生了興趣,我還向身邊親朋好友借了相關教材自學配器法,當時沒有復印機,借來的教材都得手抄,第二天就要還給別人的。”有一次,演出當天發生意外,樂隊指揮臨時有事缺場,林友聲毫不猶豫地站出來,充滿自信地拿起譜架上的指揮棒說:“這部作品是我改的,我對作品最了解。”這是林友聲指揮生涯中的處女秀,由此也埋下了他對指揮這一職業的興趣。
考進上海音樂學院指揮專業黃曉同先生門下后,林友聲和所有的同學一樣,如饑似渴地遨游在音樂知識的海洋。他回憶道:“當時學校唱片室里只讓學生借單聲道的快轉唱片,但每周一晚上會在大禮堂舉辦面向所有人的立體聲唱片欣賞會,其中好幾個學期還放過從國外帶來的歌劇錄像。放歌劇的時候,大禮堂現場擺一臺錄像機,同時連著兩臺電視機一起播放,臺下坐滿了學生。我最初接觸歌劇就是從那個欣賞會開始的,從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改革開放之初,上音就請來了舊金山歌劇院的指揮和鋼琴伴奏,給各專業師生開設歌劇排練課,林友聲就是在那個時候學到了排演歌劇的基本流程。為了多學習,他還在樂隊里擔任打擊樂手,從樂手的視角體會歌劇指揮的工作。
歌劇院給了我最好的崗位
我認識林友聲多年,有時候聊天談及他的老師們,他都會如數家珍、記憶猶新。
林友聲時常提起當年上海交響樂團的指揮大師黃貽鈞先生。林友聲這屆同學臨近畢業,上音對第一屆高考恢復后的學生特別重視,特意聯絡了上海交響樂團作為他們畢業音樂會的演奏樂團。時任上海交響樂團團長的黃貽鈞先生不僅讓他們觀摩樂團的排練,還邀請他們到自己家里做客并耐心輔導,最后還與林友聲同臺指揮了一場音樂會。
還有李世儀老師,林友聲說:“我一畢業就到上海歌劇院報到,記得那天手續一辦完,時任歌劇團團長的李世儀老師就把一本厚厚的歌劇《卡門》總譜交到我的手上,并要求我第二天就開始排練。這個機會非常難得,因為那時候團里的前輩指揮們都還在,他們卻對剛畢業的我大膽使用和器重。”
黃曉同先生的學生都有很扎實的基礎,因為黃曉周就是一位嚴謹、嚴格、嚴肅的老師,非常注重基本功。“做他的學生,求學五年,終身受益。”林友聲剛進入上音時便師從黃曉同先生,談及恩師他感慨良多。
如今早已聲名遠揚的林友聲依然秉持著黃先生早年所說:“指揮專業一定是要嚴謹、務實,一個音符都不能馬虎。”
現任上海歌劇院首席打擊樂演奏家周建華這么評價林友聲:“他對樂隊成員要求之嚴是出了名的,說九點排練,遲一分鐘也不行。早年如抄譜、裝訂分譜、配器、校對節目單、寄發購票通知單、聯系劇場等雜事他也事必躬親,院里每排一部戲,他總會同其他部門為了工作的事爭得臉紅耳赤,這就是他對藝術的苛求。”
談到他獲得的各種獎項,林友聲特別提到上世紀的九十年代初他執棒國內首演的歌劇《圖蘭朵》,憑借這部作品中的出色演繹,他獲得了由上海市文藝記者評選出來的獎項。他說:“我很珍惜這個獎,因為一般由專家或大眾主導的評選集中在舞臺聚光燈下的主要人物或角色上,而你們這些專業記者有著不一樣的評選角度與評判標準,只有你們才會關注舞臺上任何一個角色的能力、才藝與潛力,給新人與前輩一樣的機會,因此這個獎項更顯得難能可貴。”
他想了想接著說:“我是同上海歌劇院一起一步步成長起來的。歌劇這種藝術形式是西方的舶來品,尤其對于西方的經典歌劇劇目來說,我們的老師也是邊學邊摸索地傳給我們,我們再在前人的基礎上將它的制作流程和藝術呈現梳理得更為成熟。2020年上海大歌劇院將建成,在音樂排練、語言、表演、舞美和劇目制作流程等細節方面,我相信會越來越規范化和國際化。”
指揮的黃金時代來臨
我早年在自己的訪談錄《中國樂壇群音譜》一書中對林友聲有過一段評語:他低調做人,奢華做樂。低調是指他做人從不爭名奪利,我知道他從沒有去過戶口本上的祖籍廣東中山,但當中山的青少年要組建樂團,他卻義無反顧地全力支持,每年定期帶領上海的朋友們前往輔導,還不計報酬,由此,中山市青少年交響樂團幾年下來在當地小有名氣;上海民航中專(現改為上海民航職業技術學院)管樂團是他一手打造,使一個默默無聞的學生樂團變成了上海市級學生管樂團;上海的醫院、社區以及全國許多專業或者業余樂團,只要他有空都會不計報酬地去幫助輔導。近年來,他還涉及管樂團的建設和發展,他在上海歌劇院交響樂團里專門成立了一個管樂團,定期舉辦名為“喇叭與鼓”的音樂會,居然場場爆滿,一票難求,如今已經成為品牌。奢華做樂則是說歌劇是音樂門類中的最高級別,本身就是音樂中的奢華,他翱翔在奢華中做音樂,雖身影低調,但似乎在潛伏,隨時會爆發出熊熊烈火。這才是音樂前輩留下的寶貴財富,踏實做人,潛心學問,厚積薄發,一鳴驚人。
不同專業工種都有著不同的黃金年齡段,對于指揮這一職業,黃金年齡通常都比較晚,因為隨著人生閱歷的積累,指揮對音樂的體會層次和對樂隊的訓練經驗會越來越豐富,一般到了五六十歲才剛開始迎來職業的成熟期,所以,林友聲的黃金時代才剛剛來臨,愛樂者為他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