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芒

要想唱好通俗歌曲,歌者首先要做到聲情并茂。因為就算是一個發聲技能高超的人,他的聲音也會有瑕疵。在聲樂表現中,人聲始終要精益求精,而如果缺少感情的支撐,那充其量是一部有瑕疵的發聲機器。下面,我們就來探討一下通俗歌曲的訓練技巧。
通俗歌曲演唱技巧訓練
氣息訓練
將身體與精神放松,氣息調整均勻,空氣不要吸入過滿,且不要刻意注意姿勢及口、鼻吸氣的動作,因為身體狀況處于常態時,外界氣壓大于身體內壓力,在完成正確的吸氣動作后,肺部即形成負壓,空氣自然進入肺部,這樣在演唱時吸氣迅速,在話筒前無任何雜音。
訓練要點:
兩肩呈最自然狀態;
胸腔打開;
兩肋及后腰呈自然狀態;
小腹及臀部注意協調性;
注意膈膜收放的節奏;
發音時要平穩輕柔。
上述狀態準備好后,以四拍為一小節,心里數拍,在數到四拍的同時,將空氣瞬間吸入,但不能過滿。在下一小節的第一拍發“ s ”音,在發音的過程中,身體要靈活自如、意識積極,肌肉不僵硬、富有彈性,神經不緊張、不松懈。發音時,呼吸的相關肌體組織上下擠壓肺部,當擠壓到極限時,繼續全方位向內擠壓肺部。向上的氣流要細而穩、集中而有力。練習曲中每個樂句的氣息和聲音都不能間斷,時間保持越長越好,肺部的空氣始終要保持在肺的下二分之一處。其實,通俗些講就是拉長音對氣息的作用,在氣息訓練方面,這也是最簡單易行的方法。
聲帶訓練
發“ s ”音的狀態不變,舌尖稍向后移,聲帶立即振動,發出一個近似國際音標“z”。發音時,注意力集中在聲帶上,練習曲的每個音都不能脫離聲帶,并要配合已練過的氣息方法。
通俗唱法的基本功
聲音必須要讓聽眾感覺到清晰的質感,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在演唱時使聲音充分靠前,這種靠前還必須是高度集中的,質感是以高度聚焦的形式來體現的。
音量控制不是以放大或縮小來體現的,而是以上述這個小小聚音點的亮或暗的控制體現的,這種要求的目的是為了演唱者在擴大音量時,音質仍保持聚而不散;在減弱音量時,哪怕唱氣聲時,仍不會失去質感。電聲再高亢明亮,也只能改變唱者的音色,卻無法制造出音色來。
音質產生于聲帶的振動,振動來自聲帶的張力和阻力,因而發音的“焦點”必定在聲帶上,西洋傳統唱法中有一句聲樂術語叫“讓聲帶歌唱”。帕瓦羅也說過:“聲音是從聲帶開始的,必須使聲帶立即振動起來。”
在通俗唱法中也有一句聲樂術語:“聲必須靠在聲帶上”。如果說聲音的出發點在嘴巴,那么聲音就無法靠在聲帶上,進而聲帶的張力阻力不到位,所產生的聲音效果要么奶聲奶氣,要么無法集中。日本歌壇目前就有這么一種唱法,據說是為了表現清純的效果。奶聲奶氣作為一種表演特色未嘗不可,但完全脫離聲帶的基本振動和氣息的支持就成了做作。
“讓聲帶歌唱”五個字包含三個內容:第一種是指聲音意識不要以嘴為出發點,而應以聲帶為起點,而且要始終以聲帶為起點;第二種是從生理上說的,在讓聲帶歌唱時,軟腭的兩邊必須放下來,這是在歌唱時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因為它是解決聲帶緊、喉嚨松的關鍵。腭弓松了,舌頭就自由了,下巴放松了,喉嚨才可能打得開,反之,腭弓一繃緊,舌根會立即下壓,就會造成聲道堵塞;第三種是指聲音靠在氣上,因為歌唱方法的本質是氣息和聲門的阻抗,沒有積極的聲門,張力和阻力又如何能和氣息產生阻抗呢?聲帶調節是一切科學唱法的核心,通俗唱法當然也不例外,這也是歐美唱法區別于港臺、日本唱法的標志之一,這種方法的優點是聲音質感強,嗓音特色顯著。
通俗唱法的訓練步驟
軀干站直,胸部放松挺起,腿不能彎曲,面部肌肉放松,不要有意識地去大口吸氣,直接用小腹的動作來數數,不要在心中數,而是要念出來。每數完一個數后小腹立即恢復原狀,如此反復數到10或20,讓小腹靈活而有彈性,反復收腹和還原,使下腹形成自動換氣。因為在小腹還原時,氣息已自動吸入,把吸氣練成下意識動作的好處在于氣口的靈活性,而另一個好處則是無吸氣聲。數數的節奏可由慢而快,當然,初始階段你會感覺下腹肌肉很酸,這是正常現象。
當快速練氣適應之后,可用連續數1到3或1到5,再逐步從1到10或1到30,最多可數到50位數,下腹肌始終處于收縮狀態,這是鍛煉保持的基礎。第二步可用音階來練氣,先用三度下行,再用五度下行5\4\3\2\1 ;甚至八度下行,以下腹肌支撐能力而定。下行適應了,可改練上下行三度以或五度甚至九度音階 ,一切量力而行,關鍵是鍛煉收緊小腹的支持余地。練下行音階時,小腹只需收一下即可,練上下行音階時就要求在上行時加強下腹肌向上頂的力量,而下行時只需保持即可。練八度上行當然需要更大的下腹向上頂的力量,總的感覺就好像把自己的重心不斷向上提。切記這個練習不是為收腹而收腹,而是為了讓胸廓張開,輔助動作是收緊臀部,這種基本功和練舞蹈的基本功完全一致。
當換氣的習慣建立之后,必須把訓練重點放到張開兩肋上,也就是在收腹發音的同時,有意識地撐開兩肋,就如同拉開手風琴的風箱那樣,這是呼吸訓練中最難練的一個環節,兩肋的骨框架比腹肌更有支撐力,光靠小腹支撐能力有限。完成氣息控制的最后一步是鼓上腹,在做這個動作時,必須帶動腰圍四周擴張,此時的橫膈膜才真正起到了水閘的作用。
以上三個階段的氣息訓練,可以理解為一個整體也可以分為三種獨立的呼吸方法。因為通俗唱法有層次性,對于一些音域寬、力度對比度大的歌曲,要求強有力的氣息控制,但對音域窄、不要求強烈氣勢的歌曲,用呼吸的第一階段就足夠了。
由于保持氣息這句聲樂術語經常給人造成錯覺,讓人誤解為迸氣、造成氣息僵化,反而破壞了歌唱時的流暢度。
氣勢的保持建立在一種意念上,而不是保持在某個不變的軀干姿勢上,這個意念可以理解為不斷加氣或提氣,不論上下腹肌在歌唱中如何不停地運動,摸上去均是有彈性的,而不是僵硬的。
呼吸不是一種氣功訓練,歌唱時所要求的氣感和氣功的氣感性質完全不同。氣感不僅是歌唱者的自我意識,也是聽眾能感覺到的具體效果,聲樂術語“聲音靠在氣上”是指一種具體的效果,歌唱者在自我意識上覺得胸腔中有回聲的感覺。而對聽者來說,聽到的聲音則明顯帶有混響效果。
發聲訓練的入門起點一般是從聲帶開始,通俗唱法的基音本色是完全暴露的。雖說傳統唱法建立在說話的基點上,但每個人說話習慣都不一樣,有的人說話粗重,有的人說話輕浮,有的甚至不用真聲。那么,通俗唱法要求的說話狀態是何種含義呢?應該是指平時說話時的最低音高位置這和傳統唱法要求的喉頭放下來不是一個意思,后者的喉音比通俗唱法的喉位要低得多。不少學聲樂的人都知道氣泡音,但他們發氣泡音的目的是為了放松聲帶,而事實上,氣泡音是聲帶積極起來的最佳起點。作為通俗唱法的入門方法,氣泡音無疑是較理想的選擇,因為它就是最低音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