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曼菁
我們經常會接到來自全國各地幼兒園老師的電話,詢問是否有針對學齡前兒童心理行為問題的音樂治療課程或者針對親子關系的音樂治療。我在美國實習期間也遇到過在學校因為注意力不集中、情緒失控、破壞秩序等被送來接受音樂治療的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孩子的情緒或行為問題并不是很多人認為的是老師或父母的教育問題,而是因為更深層次的原因而普遍存在著。
情緒的波動是由什么造成的呢?背后的原因可能多種多樣,總結下來,孩子經歷的事件或外在生活環境的變化最容易引起孩子的情緒或行為問題,最常見的誘因有情感忽略、遭受身體或情感上的虐待、父母離異、缺少成人的監護、住宿環境的搬遷、父母離世、自然災害經歷、長期傷病、身體創傷或精神疾病的診斷等。這些誘因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應激源”,就是指引起壓力和緊張反應的生活經歷或事件。從孩子的角度來講,這些應激源都是他們的能力無法改變和不可抗拒的。
沒有標準答案就沒有指責
孩子的情緒波動會從行為上的變化體現出來,比如突然的成績下滑、注意力變差、無法承受挫敗感、容易被激怒、容易受驚嚇、容易與同學發生口角、刻意毀壞物品、破壞秩序、與同伴關系變差、難以與人相處、大部分時候都郁郁寡歡等。在面對這樣的“問題兒童”時,很多老師和家長都希望第一時間著手解決問題,比如矯正行為、促進注意力集中、改善情緒等。但是作為音樂治療師,一開始需要做的應該是建立起一個安全的音樂環境,讓孩子在其中感受到治療師是值得信任的,治療師對他是無條件接納的,音樂活動是沒有對錯的,他所有的想法表達都是合理的。只有這樣,才能消除孩子內心的抵抗,讓他卸下防御,享受自由的表達。
大部分時候,孩子的行為都是其內在情緒的外化表現,當孩子缺乏安全感,認為他隨時都會犯錯、被指責時,就會產生焦慮、退縮、易怒等情緒,并且容易因為沒有做到完美而感到生氣和挫敗,這是一種自我保護的表現。音樂即興演奏或創作的優勢在于它沒有標準答案,孩子不會彈錯音,也不用擔心失敗或者犯錯,因此治療師可以幫助孩子意識到在音樂中他是安全的、是不被評價的,因此不需要過強的自我保護行為。
同時,音樂即興創作的過程可以使內心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找到一種掌控感,因此不論選擇什么樣的音樂活動,治療師的目的都是一樣的,那就是支持孩子的音樂表達,幫助孩子增強自我意識和自我存在感。因為孩子首先需要學會對自我的意識和對自我的尊重,然后才能開始有他人意識并學會尊重他人。學會自我意識意味著能夠意識到自己的成就、自己做的事情的價值,這會成為孩子與他人分享的基礎,比如分享自己的音樂。
音樂給予的回應和鼓勵
Melissa是一個八歲的小女孩,由于父母多次實施家庭暴力,她和四歲的弟弟一起被送往當地的一家兒童收容所。Melissa來到收容所后經常哭泣,從來沒有笑臉,也不與收容所的其他孩子交流。她被收容所的負責人轉介到我的兒童社交團隊音樂治療中,每周都會參加一個由八人組成的團體音樂治療。
剛到團體的時候,Melissa的表現和她的看護人報告的一樣,她總是抱著自己的洋娃娃低著頭,好像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為了讓她能夠參與到音樂活動中,我選擇了音樂即興演奏配合音樂故事,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對童話故事有著濃厚的興趣。歌曲的名稱叫《我們要去狩獵黑熊》,講述的是一個小孩跋山涉水去山洞里找大黑熊的故事。每個孩子支配一種樂器演奏故事里的不同場景,包括鋼片琴、鐘琴、木琴、非洲鼓、海洋鼓、音磚等。大家隨著我的節拍念道:“我們要去狩獵大黑熊/我們要抓一只個大的/我們不害怕/今天太美好啦!”其他孩子都按照游戲規則用回聲的形式重復我的話,但Melissa依然低著頭。不過我捕捉到她的表情中流露出一絲好奇以及對將要演奏大個頭樂器鋼片琴的興奮。
接著,大家輪流演奏故事主人公在經過草地、高山、河流時發出的聲音,當輪到Melissa演奏時,我按照故事的情節唱:“啊!暴風雪!漫天飛舞的暴風雪/我們沒法越過它/我們不能躲過它/不會吧!我們要穿過它/呼呼呼呼!呼呼呼呼!呼呼呼呼!”唱到這的時候,Melissa應該配合我的聲音在鋼片琴上演奏出暴風雪降臨時的“呼呼”聲。
Melissa抬起頭,舉起手中的木槌在琴鍵上敲了一下,然后立馬放下木槌低下頭,怯懦地說:“對不起,我不會……”我知道這是她第一次嘗試發出自己的聲音,一定要讓她體驗到這個行為是被贊賞的。于是,我說:“這個聲音簡直太棒了!你是怎么做到的?你能再示范一次給我聽嗎?”Melissa聽了這話,嘴角第一次露出微笑,她點點頭,拿起木槌開始演奏,與此同時我繼續唱道:“漫天飛舞的暴風雪/我們沒法越過它……”通過歌曲去回應和鼓勵Melissa繼續演奏。
音樂管理情緒的先天優勢
要改變孩子的行為,僅僅從行為上矯正是遠遠不夠的,同時也要從情緒方面入手,雙管齊下。因此,在前期的治療中,音樂治療師工作的重點應該放在孩子的情緒管理上。
很多人聽到“情緒管理”這個詞,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看住”自己的情緒,認為成功地管理自己的情緒就是盡量讓情緒不冒出來影響別人。其實,情緒管理并不是壓抑自己的情緒,而是通過認識不同的情緒,在它們出現的時候意識到它們,并學會選擇用社會環境更易于接受的方式將它們表達出來。
對于情緒的表達,音樂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因為音樂是以聲音的方式呈現的,人的情緒很多時候也是通過聲音的方式來呈現的,比如我們開心的時候會發出笑聲、傷心的時候需要哭出聲發泄、憤怒的時候需要摔東西制造很大的聲響等。
對于兒童情緒問題的音樂治療,有很多音樂活動都適用于這一目標。比如,我們可以將容易造成壓力的情緒用不同的方式呈現,讓孩子在各種各樣的樂器上自由探索,讓他們充分體會什么是緊張、生氣、傷心、憤怒、痛苦、焦慮、恐懼等。只有意識到自己的情緒,才能進行下一步的管理情緒。比較常用的音樂活動有演奏指揮、音樂模仿、打鼓游戲、節奏性活動、音樂bingo、無語言的聆聽和演奏、音樂講故事、音樂舞蹈、音樂心理劇等。
當孩子逐漸形成對自我的探索、對情緒的認識以及對外在團體的認識之后,接下來治療工作的重點開始引向團體中的社會交往。音樂治療的另一個優勢在于不論人數多少,不論性格、喜好、年齡等因素的差別,音樂都可以將大家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個交流互動的社交團體。因此,后期兒童情緒行為的治療更適合放在團體治療中進行,在音樂活動中學習與他人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比如學會排隊、學會等待、學會承受挫折、學會贊美他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