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聲



曾經有人問我,昆山除了錦溪、周莊,還有其他值得欣賞的地方嗎?我毫不猶豫地說:“昆山有許多值得去的地方,我相信對旅行者來說,暢游昆山是一次與眾不同的文化發現之旅。”
昆山素有“魚米之鄉”之稱,有著兩千多年悠久的歷史,古為吳王豢鹿狩獵之地,故又名“鹿城”。昆山人杰地靈,明代散文家歸有光,愛國思想家、文學家顧炎武,著名教育家朱柏廬等都是昆山人。昆石、瓊花、并蒂蓮是昆山“三寶”,而古樸靜謐、小橋流水的古鎮周莊以及錦溪、陽澄湖等湖光水色更是昆山的驕傲。
尋覓“百戲之祖”的蹤跡
說到昆山,不得不說誕生在這塊富庶土地上的昆曲,它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口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作。昆曲的前身叫“昆山腔”,是一種民間曲調,明朝中葉魏良輔集南、北聲腔之長加以改造,使“舊聲泛艷”形成了一種新的唱腔——水磨腔。
以昆曲為唱腔,演出綜合宋元以來戲劇舞臺表演藝術遺產中的精粹,創造出完整表演藝術體系的戲劇就是昆劇。昆劇的第一個劇本是與魏良輔同時代的昆山陸楊人梁辰魚所著的《浣紗記》。
昆曲風行久長,尤其在知識分子中擁有極高的聲譽,具有獨特的魅力。從音樂角度來說,昆曲的曲調舒緩婉轉,尤其是水磨腔(即“耍花腔”)使音樂形象豐滿、深邃而又高雅,配用笛、簫、笙、琵琶伴奏,欣賞起來余音裊裊,極富音樂美感,善于表現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從文學的角度來說,昆曲演唱的劇目除了元雜劇,更多的是明清傳奇,劇本本身的文學價值不言而喻,而為適應昆曲腔調而改編的唱詞也是字字錘煉、句句生香,具有極高的文學品位;從戲曲表演方面來說,昆曲的特色是融歌、舞、詩、畫于一體,風格優美,舞蹈性強,極富感染力,即使沒有布景、道具,光憑演員表演也能扣人心弦,引人入勝。昆曲之后各劇種的誕生都汲取了其精華,所以昆曲被譽為“百戲之祖”。
昆曲的誕生及在全國的流行,說明了昆山是一個文化積淀深厚的地方。在昆曲漸趨式微、瀕臨衰落的時期,在昆山依然可以聽到清麗的昆曲,見到與昆曲有關的東西,當地市民會用自豪的口吻談論昆曲。
昆山市政府視昆曲為瑰寶,視昆曲為昆山的驕傲,并為保護和發展昆曲藝術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昆山風景最優美的亭林公園內修筑昆曲博物館,此館以戲臺、觀演樓為主建筑,館內回廊錯落,九曲八彎。戲臺三面環水,寓昆曲為水磨調之意,館名由昆曲藝術大師俞振飛先生手書,館內陳列大量的昆曲史料。博物館建成后,昆山還成立了昆曲藝術研究會,為挖掘整理和推介昆曲藝術,促進昆曲藝術交流做了大量工作。我國首屆昆曲藝術節在昆山開幕,全國各地的昆曲藝術家云集昆山,為發展保護昆曲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近年來,昆山科技博覽中心內建立了昆曲藝術資料館,以進一步弘揚昆曲藝術。
吃大閘蟹,聽陽澄漁歌
陽澄湖大閘蟹早已名揚海內外,而陽澄漁歌卻鮮為人知,不過看字面意思就知道它和陽澄湖有關。陽澄漁歌即陽澄湖漁民的民歌,是吳歌的一種,吳歌是以蘇州為中心的江南水鄉吳地民歌民謠的總稱。自古以來,吳歌以清新的風格、委婉的曲調和吳儂軟語的聲腔形成了鮮明的地方特色,表達著廣大民眾的美好愿望和情感,被人們稱之為“天籟之音”。
吳歌委婉細膩、含蓄纏綿、語言清麗、比興巧妙的特點對我國文學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屈原在《楚辭·招魂》中描述宮廷聲樂時就有對吳歌的記載,李白、劉禹錫都曾作過典型的吳歌《子夜曲》。“遠聽好似銀鈴聲,近聽勝過鳳凰鳴。”蘇州昆曲、蘇州評彈最早的源頭都可以追溯到吳歌。
眾所周知,現代化的生產方式和娛樂形式使得吳歌幾乎成為絕響,不過當地對吳歌的搶救與保護工作早已開始,如今已初有成效,其中陽澄漁歌更具江南水鄉的特色和原生態特點。當地朋友告訴我,昆山相城區陽澄湖鎮有一對六十余歲的老夫妻——朱文華和蔡金娣,他們對吳歌有著深厚的感情,是傳唱陽澄漁歌的代表人物。
朱文華小時候經常隨父母搖著小船到陽澄湖一邊捕魚,一邊哼唱優美的吳歌。聰明的他回到家后能將聽到的一首首吳歌記錄下來,他學唱的第一首吳歌是《啥個圓,天上天》,這些往事朱文華至今仍記憶猶新。朱文華和蔡金娣年輕時都做過鎮、村的宣傳隊隊員,有著扎實的文藝表演功底,還經常到縣里進行匯報演出。后來,倆人以歌為媒結為伉儷,被人們稱為“吳歌夫婦”。
九十年代初,蔡金娣和丈夫把年輕時經常在一起的十多名文藝骨干召集起來,組建了一個業余群眾文藝團隊,在中秋、春節等傳統節日里走上街頭,為鄉親們唱吳歌、打連廂、挑花籃,他們還成立了蟹鄉女子華龍隊,在全省舞龍大賽上榮獲銀獎。
自華龍隊成立那年起,每年中秋節前夕,朱文華和蔡金娣夫婦都會為鄉親們自費舉辦一場文藝晚會,連續六年沒有間斷過,成為當地的一大盛事。晚會上,他們除了向鄉親們表演滬劇、錫劇、越劇等喜聞樂見的地方戲外,還唱吳歌、打連廂、表演舞龍等民間藝術。夫妻倆的名氣越來越響,成了遠村近鄰業余文化生活的一張王牌,誰家門面開張、辦紅白喜事都會請朱文華和蔡金娣夫婦來唱吳歌助興,這既豐富了他們的精神世界,又改善了生活條件,夫妻倆常常樂此不疲。相城區政府和陽澄湖鎮都很重視民間文化遺產的保護,給予了朱文華和蔡金娣夫婦最有力的支持和幫助。
近年來,夫妻倆在走村串巷傳唱吳歌的同時,還注意對吳歌的搜集和整理。聽說陸巷村一位八十多歲的龔老太能唱許多吳歌,朱文華便騎車趕去向老人請教,收集了《十條毛巾》《十條扁擔》等膾炙人口的吳歌,激動不已的他連夜整理成文。他們還自編自演了吳歌新篇《相城十個好》等幾十首曲目,目前,他們搜集整理了兩百多首流傳在陽澄湖地區的漁歌,并著手出版《陽澄漁歌集》。
年前,央視《見證·發現之旅》欄目播放了《探秘陽澄湖》專題片,從頭到尾都有這對夫妻唱吳歌的情景。江蘇省吳歌協會會長馬漢民聽了他們演唱的吳歌,評價說:“這才是原汁原味的吳歌,很有原生態韻味,令人回味無窮。”在朱文華和蔡金娣夫婦的帶動下,陽澄漁歌正在壯大,現在陽澄湖鎮已有幾十人能夠唱出韻味十足的吳歌。
邂逅巴城老街
巴城是昆山的一個鎮,因為擁有陽澄湖、傀儡湖、巴城湖、鰻鱺湖、雉城湖等眾多湖泊,又盛產大閘蟹、清水蝦、桂花魚等,是美食家無比向往的地方。
走進巴城老街,你會迷醉在那一面面斑駁的墻體、青與灰的江南色調中,一條并不寬敞的青石板路彎彎曲曲地向前延伸著,仰頭望去,天空顯得特別藍。老街的人不多,人們可以盡情地享受這里的寧靜與祥和。
走進玉峰文物館,你會被眼前的一切所震撼。陸游有詩云:“雁山菖蒲昆山石,陳叟持來慰幽寂。寸根蹙密九節瘦,一拳突兀千金直。”陸游一生反復在夢中“鐵馬冰河”,而這潔白美麗的昆石借他片刻的膽氣,讓旅行者也能夠想一番“王師北定中原日”的痛快。文物館里陳列著各式各樣的昆石,這些石頭都是一個個有故事的個體,它們內斂但骨子里透著一股傲氣,那攢聚在一起的石頭像一個個桀驁不馴的斗士,給觀賞的人以繼續戰斗的勇氣。
一路欣賞過來,我對昆山“敢于爭第一,勇于創唯一”的精神也不陌生了,因為這里連石頭都透著那股勁。
不是陽澄湖蟹好,人生何必住蘇州?去一趟昆山,要是不吃上幾只正宗的陽澄湖大閘蟹,哪好意思對人說自己來過這里。在巴城蟹文化博物館里,從蟹的傳說、生長、起源到養殖捕撈、詩歌文化、烹飪品嘗、經濟產業,足夠讓旅行者了解巴城,說不定還能愛上巴城。
要是幸運,你還能在醐途樓邂逅楊守松先生。2009年,楊守松先生就是在醐途樓里寫下了三十多萬字的《昆曲之路》。幾百年前,梁辰魚在巴城寫下了昆劇的開山之作《浣紗記》,成為昆曲源泉噴涌的第一眼泉流,而幾百年后,楊守松先生在巴城為昆曲的泉池注入了新的水源。
在巴城老街,還有很多文化名人的工作室,文人雅集。昆山的玉山雅集盛況已無法親臨,但在巴城老街能遇見這么多優秀的文化人,也是對我自身文化修養的一次熏陶。
來巴城老街一定是收獲頗豐的,一路閑逛踩出的是文化的印跡,一路歡聲笑語回蕩著的是歷史的回音。目前,這條老街還是政府正在打造的昆曲一條街。
昆山民歌的代表作
昆山民歌的代表作《搭涼棚》是昆山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寶貴財富。
1954年,著名音樂家費克和路行先生深入巴城地區采錄當地民歌,挑選孫小妹、熊月英、李惠琴、徐巧金等六位年輕的民歌手去省城集訓,然后將《搭涼棚》搬上舞臺,使這首優秀的民歌走出昆山,走向全國。
昆山周市的唐小妹人稱“民歌王”,也是當時唱響另一版本《搭涼棚》的有功之臣。如今唐小妹雖然已是九十多歲的耄耋老人,但她還在為傳承昆山民歌進行著不懈的努力。
《搭涼棚》已入選《中國民歌集成·江蘇卷》,其歌詞將農村常見的昆蟲如螳螂、蜻蜓、蚱蜢、叫哥哥、織機娘、蝴蝶、梁山伯、祝九娘、蜜蜂等(叫哥哥、織機娘、梁山伯、祝九娘都是某種昆蟲的本地俗稱)擬人化,寄托了人們對生活的美好追求。如“螳螂叫船游春坊,蜻蜓搖櫓蚱蜢把船撐”描繪了一幅春意盎然、人們熱情好客的和美圖景,“叫哥哥夜夜做情郎,結織私情織機娘”描繪了一幅人們追求愛情、企盼圓滿的甜蜜圖景,“蝴蝶生病在繡房,梁山伯買藥就為祝九娘”描繪了一幅戀人間相互體貼關懷、互敬互愛的和諧圖景,“大風大雪天氣冷,蜜蜂長藏寒雪糧”描繪了一幅人們勤儉持家、安居樂業的幸福圖景,四段歌詞雖然沒有連貫性,但是全方位地表現出了農村生活的豐富多彩,充滿了泥土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