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鎮南

那一日,在國家大劇院的小劇場里,我意外地觀賞了一場使精神得到凈化和升華的話劇——由習志淦編劇并總導、馮楠執導、華中農業大學學生演出的《牽掛》。這出表現華中農業大學青年志愿者到貧困山區支教的生活故事的話劇,在兩個小時的演出里,以飽滿的青春熱情和嚴肅且高尚并思想力量,給了觀眾一次靈魂的洗禮。
《牽掛》吸引人的首先是它散發著的詩意的光輝。舞臺大燈一亮,農大校園一角的生活場景就帶著動感展現出來:農務教育先驅張之洞的雕像、面臨畢業后人生選擇的青年學生的心聲和姿影、向學生賣唱掙錢的青年農民的江湖氣……這股五光十色的現代都市生活湍流一下子就沛然入戲,盈場滿臺地跳動流淌。三個面臨人生選擇的青年人形象正從這都市世俗生活的旋渦中浮現出來。出身于貧苦人家、樸實憨厚且志存高遠的張福禹,被一封來自山區孩子的來信打動,于是選擇舍棄保研深造的機會,到他深深牽掛的貧困山區去支教,但他的內心還有對暗戀已久的女孩許思婷的眷戀。家庭條件優越、學習成績不錯、工作積極、善于察言觀色和酬接應對的孟天翔,則選擇在大城市經商就業,信心滿滿地自以為追求許思婷已握勝劵。他們都沒有料到,美麗單純又時而矜持時而任性的許思婷卻做出了富有個性色彩的選擇:考研,讓自己和張福禹都留在城里;示愛,把又驚喜又為難的張福禹作為送給爺爺的生日禮物。這樣一來,許家的長輩自然分成了兩派:嫌貧愛富、趨炎附勢的媽媽看上了“高富帥”孟天翔,而爺爺許文瀾卻因歲月深處的一個情結對選擇去支教的張福禹青睞有加。這個戲矛盾沖突的第一波就在第一場許文瀾的生日宴上蕩漾開來,富于理想主義色彩的主人公張福禹陷入了兩難選擇的尷尬之中,選擇到貧困山區去做艱苦的支教工作是需要有健全合理的道德信念支撐的。
隨著張福禹的毅然告別,戲劇場景轉換成鳳凰小學破舊的教室一角,孤寂冷清的宿舍、崎嶇泥濘的山路以及敗落凄涼的農家。偏僻山村生活貧困、落后、停滯的現實,不斷給他以沖擊和震撼,讓他深切地體會到了現實生活中支教之路的艱難。曾寫信渴盼張福禹到山村來當老師的龔二狗為什么把信撕碎?熱愛小學老師工作、曾想努力考取代課老師資格的向幺妹,最終為什么含淚隨哥哥進城去唱歌掙錢?洪校長為什么對張福禹的教學試驗那么冷漠,并且對他遇到的困難和挫折隔岸觀火,說風涼話,甚至制造誤解,為什么他對自己的工作那么悲觀失望?從張福禹在支教生活中遇到的種種難題提煉出來的戲劇性矛盾一波又一波地向前發展,把幾個農民家庭的命運跌宕、成員聚散編織起來,推演開去,動作的緊張性越來越強,情感的激蕩幅度越來越大。這出戲不回避農村現實生活的嚴酷性,特別是張福禹與龔二狗這一對師生矛盾的展開、發展、激化到突轉,層次清晰,步步加深。從龔二狗撕信、張福禹被激怒打龔二狗,到龔二狗出走、龔大有被抓之前托孤,再到張福禹照料龔二狗奶奶、釋疑并向龔二狗懺悔,非常生活化且個性化的臺詞在戲劇沖突的撞擊中,如灼目的鐵花迸發出來,給觀眾以巨大的震撼,張福禹與龔二狗的故事是中國青年志愿者在支教實踐中譜寫出的嚴峻而瑰麗的教育詩篇。
這真是一個難忘的觀劇之夜,一次精神的升華,它讓我從平淡瑣碎的日常生活中稍稍抬起頭來,在回味和沉思中從內心喚起一種久違的牽掛,我將因此酣然入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