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林
摘要:指出了嶺南園林的聲景藝術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有獨特的研究價值。結合聲音、聽者與環境三者之間的關系,分析探討了嶺南園林的聲景藝術特點,以期擴展人們對嶺南園林藝術的欣賞視野。
關鍵詞:嶺南園林;聲景;聽者
中圖分類號:TU98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07-0117-02
1 引言
中國園林內容豐富多彩,表達了中國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這在世界園林史上是獨一無二的,也是其藝術生命力經久不衰的原因。嶺南是中國南方五嶺之南的概稱,其境域涉及福建南部、廣東全境、廣西東部及南部下。嶺南山明水秀,植物茂盛,一年四季郁郁蒼蒼,表現出具有特色的亞熱帶與熱帶景觀。古往今來,嶺南地區的漢族人民創造了形式多樣、美輪美奐的古園林,是中國園林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一個整體園林環境中,人的審美體驗是聽覺感知與視覺感知協同進行的,并通過五感的相互作用來表現園林空間和意境。筆者以聽覺審美為視角,對嶺南古典園林的聲景藝術進行了分析探討,以挖掘出嶺南古典園林的獨到之處。
2 嶺南古典園林的聲景藝術特點
在嶺南古典園林中聲景美的概念同樣和加拿大音樂家謝弗(R.Murray Schafer)于20世紀末對“聲景”的闡述相通:是一種聽覺的風景,注重于在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中聽覺的審美體驗及文化欣賞。秦佑國認為應從人、聲音、環境三者之間的關系來認識聲景[1]。
2.1 聲音的組成——自然為主,人文為輔
聲音是組成聲景的重要條件之一,悅耳的聲音能帶給聽者愉悅的、活潑的聽覺體驗。風聲、雨聲、溪流聲、鳥鳴聲等自然聲,是嶺南園林中主要的聲景營造方式,這符合古文人通過園林寄情于山水,尋求天人合一的思想。同時,嶺南園林的輔聲則是一些較為抒情動聽的人文活動聲,如讀書聲、琴聲、船槳聲、戲曲聲等,兩者共同營造出暢情而富有人文氣息的園林聲景。正如廣東番禺寶墨園中觀景樓題聯:“俯瞰灣頭,水暖山晴,荔子時紅,寄畫舫逍遙,擊節京腔粵韻銅琶玉笛,唱帝花禪院,雅音新譜駐華年”。
2.2.1 自然聲
園林之美,貴于自然。在嶺南古典園林的營造中,常見的“雨打芭蕉”、“風過竹林”、“坐雨觀瀑”、“植柳邀蟬”等設計手法都是對自然聲的景觀運用。
風聲:在嶺南園林的聲景營造中,有一種風的思想,嶺南園林對風聲的營造頗有心得,通過竹、石等物來聽風,使得靜怡的園林產生了靈動的效果,完整了園林的整體意境,嶺南園林中以風聲為主的景點也有不少,如寶墨園中的“八面來風亭”,梁園著名的“花香風里聽笙館”等,由此,室內空間與室外空間互補,風與情文共存,令聆聽者融化在余音裊裊的音流之中。
雨聲:雨自然落下,滴落在不同的園林要素中,便有了不同的聲音。嶺南古典園林中最富有韻味的雨聲為芭蕉聲。有文章談及:庭院閑坐,一叢叢盛開花卉,蒼翠欲滴的許多不知名的植物,靜聽雨打芭蕉[2]。嶺南園林獨有的蕉窗,則是專為芭蕉而建。嶺南的植物種類繁多,卻沒有哪種植物像芭蕉,可與窗成千古絕配,廣東有一曲名為《芭蕉夜雨》:初聽之,韻律緩慢,漸入夜幕。稍快些,風欲起,曲調愈強,驟雨至。可見,嶺南古典園林對落雨與芭蕉的共景獨有偏愛。
水之聲:園林水景富有生機,與文人墨客精神思想相聯系,追求情景交融。水景蘊藏自然之“道”,道德經名句“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便是“道”的體現。園林水體樣式豐富,有高有低,有急有緩,極盡自然。水景的不同形態,造就了不同的水景意境。嶺南古典園林中有叮咚泉水聲、潺潺溪水聲,雖少有江南園林的瀑布隆隆之聲,但自有其特色。在清輝園的碧溪草堂里,秋霞園的幽風亭邊,謝魯山莊迎屐門旁,都能領略到這種聲景之美。游客會聯想到楊萬里《小池》中“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的聲境,或許會想起左思的“非比絲與竹,山水有清音”的名句。
動物之聲:鳥叫禪鳴、蛙聲蟲叫,都是在園林之中可以時常耳聞的。在明計成《園冶》一說中,有詩:“林陰初出山鶯歌,山曲忽聞樵唱”[3],便是對于在造園時對不同季節的動物之音進行借景,營造富有變化的園林聞音景致。在嶺南古典園林之中有不少經典都是借動物之聲來題名,如潮陽西園內庭內有題詞“半庭紅樹鳥聲多”,通過鳥聲來烘托西園內庭內那份靜雅清新的自然野趣。
2.2.2 人文聲
在嶺南古典園林里的人文聲主要有戲曲、琴聲、琵琶聲、頌讀聲、船槳聲等。
戲曲聲:嶺南園林與中國戲曲的關系緊密,不少的嶺南戲曲也都和嶺南園林有關。歷史上很多戲曲都是取材于園林,也曾頌唱園林,與園林有一種人文精神上的契合。陳從周先生在他的《說園》中也談到了昆曲與蘇州園林之間的關系,也難怪蘇州人常常說,蘇州園林是可以看的昆曲,昆曲是可以聽的蘇州園林。在嶺南粵秀園中,有一船舫,名枕碧,臨池而筑,是園主與友人們欣賞戲曲之地。而寶墨園的觀景樓、余萌山房的臥瓢廬,也都有觀賞戲曲之用。
琴聲:在中國古典園林那曲徑通幽處的環境里,配上悠揚風雅的琴聲,向來是喜愛琴棋書畫的文人墨客們的一致追求。如唐代王維《竹里館》中的“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通過竹林內的琴聲來展現王維“輞川別業”中的那份悠閑雅致的生活情趣。在現存的嶺南古典園林中也有多出專為彈琴而設的琴室,如可園中的綠綺樓,其內曾藏有中國世傳四大名琴之一的綠綺臺而聞名天下。廣州十香園中的嘯月琴館、清輝園的紫洞舫、梁園的汾江草廬也都是園中品琴之處。
讀書聲:顧憲成曾撰有“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副心懷遠大抱負的名聯,掛在東林書院的講堂之中。在清輝園中設有讀書軒,軒頂屋瓦重疊,每當下雨之時,雨滴擊打瓦片,嘀嗒生脆,雨水順著瓦面落下,擊打在芭蕉葉上,叮咚有聲,此時配著軒中讀書者的讀書聲徐徐而出,其書香世家的文雅氣息與園林的妙曼雨景儼然而生,為園林平添一份詩情畫意的情趣。
2.2 環境的營造——鬧中取靜,巧布空間
嶺南園林在造園選址上很好地傳承了中國古典園林的精髓,如在城市中繁鬧地區造園,會四筑高墻,為園林提供一道圍合的隔音屏障。再利用院內的亭臺樓廊、假山拱橋等元素進行空間劃分,進一步削弱了園外喧鬧市井聲的干擾。如佛山市順德區的清暉園、禪城區的梁園都是在城區之中,然內部空間卻是一番幽靜僻壤之處。
2.3 聽者的體驗——視聽互動,引發共鳴
聽者是聲景審美體驗的主體,是聲音的直接感知者。聽者的素養和即時狀態對他們的聲景體驗有顯著的影響[4]。嶺南古典園林中的聲景也包含了美的意蘊與情趣,所以聽者自然也需要具備一定的藝術修養和文化底蘊。在嶺南古典園林中,造園者大多是達官顯貴、文人雅士,他們的文化修養與審美品質較為一致。尤其自唐宋以來,文人園已經成為私家造園中的一股引領潮流,占據著士流園林的主導地位,同時還影響到了皇家園林和寺觀園林[5]。由于文人園的興起,文人擔任著造園者的身份,同時又是園林的欣賞者與傾聽者。在嶺南園林的營造中,注重傾聽者對于聲景的感受與品味,恰當地融入了詩情畫趣,并利用詩情畫趣的視覺感受與聲音的合諧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如寶墨園中的八面來風亭,東側魚飛樂泉,三層疊水泄于石澗中,跳珠濺玉,跌水叮咚之聲不絕于耳。南面為紫竹林,幽雅怡靜,紫竹溪環繞著紫竹林,彎彎曲曲,野趣一片。坐于亭中,所望之處,聲與景結合,儼然是一副帶著妙曼音色的自然山水畫展現在眼前。
3 對現代園林設計的啟示
3.1 聲景美的營造需要保護聲音的源生環境
不管是中國古典園林還是嶺南園林,都非常注重各類的自然聲音的運用,以風聲、雨聲、動物聲、水聲等來烘托其自然野趣與人文空間的環境氛圍。既對于聲音的源生環境的物質基礎給予保護,使聲音的源生生態環境得以得到最大的原狀保留。因此,在現代園林設計中需要重視并保護自然聲,通過生態設計理念的方法來進行水體和植物的營造,吸引和營造出更多的自然聲。
3.2 聲景美的營造需要與意境相契合
在嶺南古典園林中,聲景的營造是根據造園者對于園林意境的整體需求而布置。在現代園林設計中,設計師往往只注重視覺景觀的營造,缺乏對聲景美的營造以及園林整體意境的關注,通常忽略欣賞者身在環境中的各種感官體驗與心理感受。因此,現代景觀設計對于聲音的營造要根據設計主題、場地文化深入調查,做到因地制宜,利用各種聲響設計手法來營造使欣賞者可以全身心投入的園林意境,并聯系欣賞者內心的情感與體驗,達到人與環境的互動。
3.3 聲景美的營造需要結合聽者的身心訴求
聽者,不僅是聲音的傾聽者,也是聲音的制造者[6]。在過去的嶺南古典園林中,聽者身份多是士官文人,遠不及現代的公眾身份與文化背景復雜,對于聲景的營造多以追求高雅文藝的審美體驗和情感共鳴。現代園林設計的聲景美的營造設計尤其需要關注現代聽者需要的身心訴求,從審美體驗到人文關懷去研究環境中的聲音,從而設計出契合聽者習慣,并與視覺等其他感官要素相互關聯、協同進行的聲環境。
4 結語
嶺南古典園林對于聲景的營造會進行最佳優化,然后再從其他園林要素中布置,強化聽者的審美體驗。恰恰這一點也正是現代園林研究中需要去深入研究的,現代園林聲景應不再局限于降低噪音的干擾,更多的需要去注重聲音、聽者、環境之間的協同關系,使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和諧共處,并且給園林欣賞者帶來美妙動聽的聲景美體驗。同時,也相信嶺南古典園林中美景美的一些設計理念與營造手法會給現代園林的聲景設計提供一些幫助。
參考文獻:
[1]秦佑國.聲景學的范疇[J].建筑學報,2005(13):45.
[2]朱千華.雨打芭蕉落閑庭-嶺南畫舫錄[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10:3.
[3]計 成,園冶注釋[M].陳植,注釋.2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8:243.
[4]楊 萌.大雁塔北廣場聲景觀調查及評價研究[D].西安:長安大學,2009:6.
[5]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史[M].2版.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233.
[6]張道永,陳 劍,徐小軍.聲景理念的解析[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200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