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婭


摘要:指出了近年來在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戰略的指導下,我國積極進行林業現代化建設。林下經濟作為一種新型的、環保的、低碳的發展模式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發展林下具有重要意義,我國十分重視林下經濟經濟的發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還存在很多問題和不足,針對這些問題進行了具體分析,并提出了相應對策,以期為我國林下經濟的發展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林業;林下經濟;技術推廣;產業升級
中圖分類號:S7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07-0231-02
1 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的意義
林下經濟是以生態學、經濟學、系統工程學理論為基礎,以林地資源和森林生態系統為依托發展起來的林下種植業、養殖業、采集業和森林旅游業,包括林下、林中、林上的相關產業。現代的常見林下經濟模式有:林畜模式、林糧模式、林菌模式、林菜模式、林藥模式、林草模式、林花模式、林禽模式及與以上模式相結合的森林生態旅游等。發展林下經濟具有重大意義,具體如下。
(1)發展林下經濟,有利于改善生態環境,充分利用資源,改善生態系統。林下經濟是在人為干預下利用生物間的有效作用對生物進行有用、合理、科學的配置的活動,為林地創造了良好的小型氣候,有利于改善林地的生態系統和生態環境,更好的發揮自身的功能。
(2)有利于促進我國林業的長遠發展。林下經濟是投入少、見效快、操作簡單、潛力巨大、高回報的產業,發展林下經濟,有利于縮短林業的建設周期,提高林業的附加值促進林業的長遠發展。
(3)大力發展林下經濟,有利于促進林業經濟的發展,進而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林下經濟是林業經濟必不可可少的部分,林業經濟充分利用林業、林下的相互優勢,取長補短,優化資源配置,使原先單一的經濟發展方式變為多種類型相互支持、相互促進的發展方式,有利于促進林業產業的優化升級,形成完善的產業鏈。另外,林下經濟充分利用林地系統的資源,產出藥材、食用菌、花、果等產品,本身就具有極大的經濟價值,最終促進林業經濟的發展。
(4)大力發展林下經濟,有利于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獲得良好的社會效益。我國正積極地進行林業現代化建設,林下經濟很難依靠單一的林業資源或林業發展模式取得成功,發展林下經濟,將大量的農業人口專移到其他產業上來,不僅有利于林、農業的產業結構調整,更有利于農民的增收致富,提高生活水平,獲得較高社會效益。總之林下經濟是將生態、經濟發展結合的低碳的、綠色的、可持續的循環發展模式,推動其發展,有利于實現生態、經濟、社會等綜合效益(圖1)。
2 林下經濟的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我國森林資源豐富,氣候條件多樣,光照、降雨充足,自然條件優越,加之龐大的市場,發展林下經濟的條件十分有利,我國也十分重視林下經濟的發展,2007年,溫家寶總理提出“發展好林下經濟很重要”,2008年,我國公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鼓勵發展林下經濟作物,拓展農民就業空間,2011年,國務院下發了《關于加快林下經濟發展的意見》,大力扶持林下經濟的發展,2012年,江西省率先開始獎勵林下經濟發展較好的縣市,被其他省市區借鑒。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的林下經濟取得了初步發展,形成了林畜、林糧、林菌、林菜、林藥、林禽、林草、林花、森林旅游等多樣化并存的發展模式,生產產品多樣,極大的促進了農民的增收致富,為促進地區生態、社會、經濟建設發揮了積極作用。
但是,我國的林下經濟起步比較晚,發展還不成熟,經驗有限,還處于探索階段,存在很多問題和不足,制約了發展。具體問題表現如下。
2.1 發展林下經濟的意識還比較淡薄,積極性有待提高
我國是傳統的小農經濟國家,農民自給自足的思想十分堅固,小富即安、個體經營的觀念根深蒂固,提高土地生產能力,發展林下經濟的意識十分淡薄,缺乏積極性。再者,由于地方性政策宣傳的不深入,也沒有典型示范,很多農民不了解國家相關政策,對林下經濟的益處認識不足,保持觀望。
2.2 基礎設施建設不健全,缺乏組織保障,市場信息缺乏
林下產業的發展大依托于林地和林業生態系統,大多地方交通落后,水利水電設施不足,影響林下產業的發展和擴大規模經營。在很多農村基層地區,沒有設立承擔相關的林下經濟扶持、推廣、培訓、信息指導等組織,信息十分閉塞,林農戶沒有林下資源的相關市場信息,不能獲得正確的市場資料組織生成和經營,也沒有正確的技術指導和幫助,林下經濟的發展十分困難。
2.3 資金缺乏,技術不足,缺乏高素質人才
我國關于林下經濟產業的投入還有待提高,很多自然條件好、資源豐富的西南部、東北部地區,由于缺乏資金很多具有天然優勢的林下經濟模式沒有發展起來。林下經濟的個體經營的融資渠道有限、抵押貸款困難,限制了林農戶加入林下經濟行列和擴大經營規模。另外,我國目前林下經濟的技術水平也較低,尤其是基層林下經濟缺乏相應的林、草、花、果、藥、菌、禽、獸等的培植和管理技術,病蟲害防治水平也較低,嚴重阻礙了林下經濟的發展質量和產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此外,目前的我國還十分缺乏相關專業人才,農村青壯年和文化程度高一些的勞動力都向東部沿海或大城市轉移,留下的老年、兒童無法參與和保障林下經濟的發展。
2.4 缺少典型示范和龍頭企業的帶動
林下經濟在我國的發展時間還很短,還處于探索階段。雖然投入少回報高,但是對自然氣候條件和種養殖技術水平的依賴也較高,所以林下經濟也是高風險的產業。很多地區缺乏典型的種養殖示范基地,缺乏高效益和將經濟與生態建設、社會發展良好結合的優勢龍頭企業的帶動,很多林農沒有相關經驗,林下經濟的發展走了很多彎路。
3 促進我國林下經濟發展的有效措施
3.1 加大林下經濟相關知識的普及和國家政策的宣傳
林下經濟的發展,必須充分利用報刊、電視、網絡、廣播、培訓班、宣傳活動等多樣化多形式的進行林下經濟相關概念、益處、發展模式、國家相關政策的宣傳和普及,改變林農的傳統思想,使其充分利用林地資源,積極參與到林下經濟的建設中來。
3.2 加強組織保障和基礎設施建設,為林農提供充足的市場信息
林下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扶持和幫助,所以應該在基層多建立專門的林下經濟咨詢服務部門,為林農提供政策上的解析與宣傳,根據趨利原則,為林農提供充分的市場信息,讓其意識到林下經濟是低投入、高產出、生態環保、可持續循環發展的產業,具有廣大的市場前景和發展價值。同時,充足的市場信息還可以幫助農民根據市場的走向合理調節生產規模、生產方向等,促進資源的合理利用。林下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良好的交通、水利、水電等條件,所以,應該加強基礎設置建設,為林下經濟的發展提供充足的基礎設施保障。
3.3 加大資金和技術投入、培養專業林下經濟人才
我國林下經濟還處于發展初期,所以,應該加入財政扶持力度,尤其加大基層的財政支持。為林下資源的市場拓展、產業培植、技術研發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放低抵押貸款門檻,鼓勵更多有豐富林地資源的人參與林下產業的發展。林下經濟的發展必須加快專業人才的培養,國家應該加大林下經濟的科技研發和林、草、花、果、畜、禽、藥等林下資源重點產品的培植和管理技術的宣傳與推廣(圖2),吸引青壯年勞動力加入林下產業。
3.4 樹立典型,培育龍頭企業
我國的林農在林下經濟和林下產業的發展中,十分缺乏經驗,也缺乏相應的種植技術和管理技術,而且對林下經濟的市場前景、發展方向等認識不足,所以,培養典型示范基地、典型先進個人,培育具有企業競爭力、高度社會責任感、良好企業形象的龍頭企業十分必要,是進行林下經濟推廣、促進林下經濟產業升級、培育和完善產業鏈的重要途徑。
4 結語
林下經濟是環保、生態、可循環的一種新型經濟,大力發展林下經濟能為我國帶來重大的生態、社會、經濟效益。我國林下經濟起步較晚,經過多年努力取得了很多進步,但還存在很多問題和不足,筆者選取了幾個突出問題進行了分析和論述,并試著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為促進我國林下經濟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朱培林,房海靈.中國林下經濟發展現狀與對策[J].江西林業科技,2014(6).
[2]劉 蘭,潘德權,羅在柒,等.我國林下經濟模式發展現狀及其產業發展對策分析[J].福建農業,2014(8).
[3]汪和豐.如何促進林下經濟的快速發展[J].中國林業產業,2016(12).
[4]朱培林,房海靈.中國林下經濟發展現狀與對策[J].江西林業科技,2014(6).
[5]胡 佳.我國林下經濟發展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D].長沙: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