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章聞+候天文
摘要:指出了發展林下經濟有利于提高林地綜合經營效益,促進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根據貴州省林下經濟的發展現狀,分析了其林下經濟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由此提出了發展建議。
關鍵詞:林下經濟;發展;建議;貴州省
中圖分類號:F326.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07-0233-02
1 貴州省林下經濟發展現狀
1.1 林下經濟形成一定規模
2016年,貴州省林下經濟建設利用林地面積1910萬畝,其中林下種植299.4萬畝、林下養殖842.8萬畝、林下產品采集加工393.9萬畝、森林景觀利用373.9萬畝。林下經濟經營實體2601個,惠及農戶68.5萬戶、265.2萬人,林下經濟總產值94.5億元,為經營林下經濟的農戶人均增收570元。
1.2 特色產業發展取得一定成績
貴州省各地充分結合自然條件、林業資源、農村發展水平和市場需求等實際情況,科學編制林下經濟發展規劃,明確區域布局、重點產業和發展目標。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尊重農民意愿,與市場需求、生態環境建設、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扶貧開發和新農村建設相結合,促進了特色產業的發展。
(1)林下種植方面。貴州省林下種植面積299.4萬畝,初步形成了林藥、林菌、林花、林草、林果、林菜、林茶等林下種植模式。主要品種多達60多個,主要有太子參、天麻、金銀花、竹筍、魚腥草、西瓜、香菇、松木菌、辣椒、魔芋等。
(2)林下養殖方面。林下養殖模式有林禽、林畜、林蜂等,面積達842.8萬畝,主要是在林下放養或圈養牛、羊、兔、鵝、雞、鴨等畜禽類產品。
(3)森林景觀利用方面。貴州省森林景觀利用373.9萬畝,以貴州省78個森林公園、104個林業系統管理的自然保護區、40個濕地公園為重點,與林下養殖、林果種植結合發展農家樂、森林人家、森林養吧等,觀光旅游、休閑度假、生態療養等產業。
(4)林下采集與產品加工方面。貴州省林下產品采集加工主要有竹藤編織、松脂采集、竹筍采集加工、食用菌加工、林下藥材加工、野菜加工、蜂蜜加工等。
1.3 多種運作模式促進林下經濟健康發展
1.3.1 林農獨立經營模式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后,貴州省林農成了林業經營的主體,大量林農開始利用林地獨立進行生產經營,發展多樣化的小型種植、養殖產業。
1.3.2 林業專業合作社/家庭林場模式
經統計,貴州省已有林業專業合作和家庭林場組織3865個。合作社(或家庭林場)經營模式有效引導林農規模化、專業化地進行生產經營。
1.3.3 “公司+林農”模式
貴州省從事林下經濟龍頭企業959個,通過企業帶動,讓農民參與種植和管理從而獲得收益。
2 貴州省林下經濟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各部門的積極推動下,貴州省林下經濟取得的成績令人鼓舞,但林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
2.1 缺乏發展動力、后勁不足
各級政府對發展林下經濟重視不夠,對林下經濟的重要意義、積極作用與形勢機遇等認識不足,缺乏統籌考慮,缺乏整體規劃,缺乏資金支持,缺乏應有的發展機制,致使林下經濟發展后勁不足。
2.2 產業規模小、帶動能力弱
貴州省森林面積11890萬畝,但目前利用面積僅1910.5萬畝,利用率僅為16%,林地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林下經濟布局分散、規模小,產值不夠高、總量不夠大,產業集聚程度低、深加工程度不高,大多企業只能生產初級原料,處于產業鏈的最低端,難以形成龍頭企業的資金、技術和管理優勢,缺乏有效的輻射帶動能力。
2.3 品牌產品市場化程度較低、競爭力不強
林下經濟生產相對分散、利益主體較多、組織化程度低,加上沒有穩定的銷售渠道和平臺,買家市場信息不靈通,在產品經營中往往處于被動,大多數只能坐等外地經銷商上門收購或者零散銷售,效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2.4 科技含量低、經濟效益弱
林下種養的新品種、新技術推廣應用不夠,基層技術力量薄弱,對科學種養技術掌握不多,缺乏技術支撐,致使種養成本高、效益低,林產品加工、儲藏保鮮等先進實用技術欠缺,經營成本偏高、市場競爭力較弱。
2.5 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
各地林下經濟發展,專業合作組織建設體系不完善,農民發展林下經濟的組織化水平和抗風險能力弱。缺乏林權管理服務機構建設,無法為農民提供林權評估、交易、融資等服務。林下經濟專業協會建設不完善,無法發揮政策咨詢、信息服務、科技推廣、行業自律等作用。
3 促進貴州省林下經濟發展的建議
3.1 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
各級政府應加大宣傳力度,多形式、多層次、多渠道深入宣傳黨和國家、發展林下經濟產業的方針政策,增強各級各部門的工作主動性和責任感,真正把引導、扶持林下經濟產業發展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手段放在農村工作的重要位置,切實抓出成效。
3.2 進一步做好頂層設計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林下經濟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2〕42號)的精神,結合實際、突出特色,科學確定發展林下經濟的種類與規模;科學選擇林間種植、養殖模式,因地制宜,宜養則養、宜種則種,統籌兼顧林下經濟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
3.3 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
一是提供財政資金扶持。通過“先建后補”、“以獎代補”的形式,對一些發展潛力大、帶動能力強的企業給予獎勵扶持,增強帶動力和市場競爭力。二是提供信貸資金扶持。擴大對林下經濟合作組織信貸資金的發放規模。建立貸款擔保中心,鼓勵引導林下經濟合作組織聯合組建農信擔保公司,為農戶貸款提供擔保。三是提供稅收優惠扶持。根據國家的相關政策規定,給予林下經濟發展更多稅費優惠政策。四是在林下經濟合作組織用地、用電和農產品運輸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
3.4 進一步加大示范點建設力度
一是加強農村經營主體培育。重點培育一批符合林業發展方向,產業特色明顯、帶動農戶面廣、市場競爭力強、運作機制規范的林下經濟專業合作組織作為示范典型。二是加強對國家級林下經濟示范點建設指導,加快培育省市縣林下經濟示范基地、示范點。三是培育大型產業化龍頭企業。加快認定各級林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構筑產業化龍頭企業梯隊。四是實施品牌戰略。支持和鼓勵企業以誠信和品質打造林下經濟品牌,開發本土特色產品,擴大產品知名度,拓展產品銷路。
3.5 進一步提高服務水平
一是加強技術服務,全面提高科技含量。建立貴州林下經濟科技服務中心,按照示范、推廣的技術路線,扶持林下種植、養殖等項目建設,積極搭建企業、農民,高校、科研院所、技術推廣單位之間的合作平臺,形成產學研一體化的林下經濟產業發展機制。二是提高林下經濟科技成果轉化率。加強林下經濟新品種應用和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強化科技服務,實施科技進村入戶工程;積極推動建立各級各類林下經濟科技示范樣板,充分發揮科技在加快林下經濟發展中的支撐、引領、突破和帶動作用。三是加快建設林業經濟運行信息系統,建立“貴州森林生態云”并入“云上貴州”。支持鼓勵林下經濟企業、專業合作社,在阿里巴巴、淘寶、京東開設的商城、店鋪,促進線上線下產品交易。
3.6 進一步加大幫扶力度
發展林下經濟是推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新的經濟增長點,是提高林地綜合效益、促進林農增收、推進現代化林業發展的重要途徑,各級黨委、政府和各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周密部署、強化落實。要按照分類指導、統籌規劃、精準施策的原則和“五個一批”的要求,把發展林下經濟作為新時期扶貧工作的切入點,精準扶貧到村到戶,助推貴州省農民脫貧致富。
參考文獻:
[1]韋鴻彬.廣西林下經濟發展模式與政策探討[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17(3):162~163.
[2]肖 娟.關于云南省林下經濟實現突破性發展的幾點建議[J].內蒙古林業調查設計,2017(2):52~54.
[3]朱培林,房海靈.中國林下經濟發展現狀與對策[J].江西林業科技,2016(12):110~115.
[4]李文軍.促進林下經濟發展的對策研究[J].北京農業,2015(8):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