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桃
摘要:指出了林下經濟是一種綠色經濟,通過發展林下經濟可以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及生態效益。在目前的現代林業發展過程中,林下經濟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已成為現代林業產業發展的一種主流形式。闡述了思茅區林下經濟產業發展有利條件和林下經濟產業發展潛力,并對思茅區林下經濟產業發展作出了相應的效益評價,希望為其他地區的林下經濟發展提供一些借鑒。
關鍵詞:林下經濟產業;生態林業;思茅區
中圖分類號:F326.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07-0237-03
1 引言
林下經濟作為一種區別于傳統意義上林業生產的,參與式林農復合式經營方式,在保護林業資源、增加林農收入、改善生態環境、鞏固退耕還林成果以及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其綜合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及生態效益,具有極為廣闊的發展前景。林下經濟的發展主要包括林下養殖、林下種植、林下采脂、生態莊園等內容,當前思茅區林下養殖和林下種植已取得一定成果。該區已經形成了以林業為主的林下經濟發展格局,通過發展林下經濟產業,能夠充分發揮林地綜合效益,實現經濟發展、生態建設的互興互贏。
2 思茅區林下經濟產業發展有利條件
2.1 資源條件
(1)思茅區森林資源豐富,林地面積占總面積87.65%,加上思茅區在地形地貌、森林類型、土壤種類復雜多樣的特點,并以其得天獨厚的立體氣候條件,孕育了極為豐富的林下資源。
(2)思茅區林下資源主要分為森林食用植物和森林藥材等。森林食用藥材有食用菌類,天然綠色食品,不僅營養豐富而且有的食用菌還有治療癌癥和多種疾病的藥理作用;森林果蔬,包括可食用的野果和野菜,營養豐富,無污染,易栽培;淀粉用植物,其是輕工、食品和醫藥工業上能制造淀粉的植物;野生調味用植物,其葉、花、果可以提取食用的調味品;飲料植物,果實、根、莖、花、葉等植物器官中有一種或多種可作為原料加工成飲料的植物,比如普洱茶;觀賞植物,具有庭園或風景區綠化美化和觀賞價值的野生花卉等。森林藥材包括傳統中醫藥用植物和民族民間藥用植物兩類,其主要栽培種植的有滇重樓、石斛、白芨等。因此,思茅區得天獨厚的資源條件極有利于思茅區林下經濟產業的發展。
2.2 技術條件
經過多年的研究,思茅區林下經濟產業在保護擴繁、開發利用林下資源方面的技術研究工作有所突破,并獲得了一批專利、技術和成果,并且一定規模化加工企業也由此形成,進而擁有帶有該區域特色的地理標志產品。
2.3 深厚經驗積累
這么多年來,思茅區的廣大林農群眾和林業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科研工作中,對于如何又好又快發展好林下經濟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以及成功案例,并且在林下采脂、林下養殖、林下種植、生態莊園方面成功經驗的積累非常豐富,由此為推動思茅區林下經濟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條件。
2.4 廣泛群眾基礎
在思茅區林下經濟還未進行林改之前,廣大林農就具備發展林下經濟的意識與傳統,并且還有一定基礎。而林改之后,產權明確,責任到戶,家庭承包觀念突出,進而充分調動了林農發展林下經濟產業、靠山致富的積極性。隨著林下經濟產業的不斷發展,其規模也在不斷擴大,并且已成為提高該區域人民收入的主要途徑。
3 林下經濟產業發展潛力
3.1 林下藥材
一方面,隨著國際市場的不斷擴大,人民對綠色產品的需求也在與日俱增,各國已將天然藥物作為其新藥開發主要方向。在世界中藥市場上,中國的中藥產品重點以中成藥、植物提取物、中藥材為主,而中藥材獨占70%。一般而言,80%中藥材都是來自于森林中的野生植物資源。隨著制藥企業和加工技術的發展,需求進一步擴大,已經存在許多種類的藥材僅僅依靠野生資源是難以滿足需求,從而產生極大的供需矛盾。并且其中一些藥用植物,其生長量遠遠跟不上消耗量的步伐,因而導致珍貴森林藥材資源面臨巨大的枯竭危機。而思茅區有著非常豐富的森林藥材資源,若是在林下藥材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思茅區便能獲得更大的發展潛力。另一方面,國家在大力推進新醫改、基本藥物定點生產、社區醫療以及新農合等,此舉措將極大促進中國藥品市場的快速增長,并且全球對純天然的理念促使傳統藥物和植物藥的市場份額大增。因此,思茅區應當充分利用當地優勢條件,抓住此次市場擴大的機遇,將林下藥材發展與“云藥”產業的發展戰略相結合,充分發揮林下藥材發展潛力。
3.2 林下香料
一方面,隨著近20多年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國際香精香料貿易銷售量在不斷增長。縱觀全球,最近幾年香精香料工業的增速均比其他工業的平均發展速度要高。根據相關統計,香料在全球的需求量以每年5.4%的速度在增長。而中國的天然香料大多還止步于工業香料的提煉和提供原料上,并未有深層度開發,因而目前市場處于亟待提高的時期。另一方面,云南擁有全國香料植物種類的一半以上,其中能夠開發利用的大約百余種,到目前為止已經開發利用的有40多種,還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同時,世界頂級化妝品的原材料來自云南省的大部分香料,并且還用于奶制品、日化、點心、護膚品、軟飲料等中低端產品中,并且伴隨著人們對異國芳香療法和天然芳香療的興趣越來越濃厚,從而帶動了精油和香料需求量的增長。因此,當前香料香精市場不但發展健康,而且有著巨大潛力,思茅區應當看到這一市場機遇,利用自身的林下資源優勢,發展香料工業。
3.3 森林蔬菜
隨著人們對森林蔬菜認知程度不斷提高,各種森林蔬菜已進入市場并逐步成為人民“菜籃子”中新的內容。森林蔬菜作為一種“藥食用源植物”,被美稱為“健康食品”、“天然野味”,暢銷于國際市場,香港、東南亞、西歐、韓國以及日本等國為滿足國內消費需求,每年都在中國進口大量野菜制品,森林蔬菜成為當前流行的健康食品之一。就目前的形勢來看,國內外市場日漸活躍起來,日本及歐洲各國等都在大力進行商品化生產,開發森林蔬菜市場;而國內一些省區也相繼成立了一批森林蔬菜加工企業,并且其產品在市場上也保持了持續旺銷的勢頭,其系列產品不僅成為酒樓、賓館以及飯店中的珍品,同時也逐漸上了百姓的餐桌,成為節日宴席、招待賓朋的美味佳肴。近年來,云南各地市場上相繼上市了一批人工栽培或是野生的森林蔬菜,并且其市場需求量越來越大,數量種類也在不斷增多,極為受到大眾歡迎。因此,森林蔬菜的市場潛力巨大,思茅區應當憑借其豐富的森林食用植物,比如野生食用菌、森林果蔬等,加快這方面的發展步伐。
3.4 林下養殖
野生動物一般是比較稀有的,經營優勢很大。通常說來,物以稀為貴,就野雞與家雞來說,野雞能夠在供不應求的情況下賣到80元/kg,而生態土雞則只有45元/kg。另外,林下養殖成本不高,林下飼養不僅可以為動物提供食物,而且其野外自由覓食、運動,同樣也促進了其抵抗能力增加,降低了動物疫病的發病率。如今,隨著人們生活物質水平的提升,包括鹿茸膠囊、鹿茸酒以及鹿血酒等的人工梅花鹿系列產品,包括加工野豬、鴕鳥、大雁、銷售野雞等的肉食產品,包括獼猴、孔雀等觀賞性的觀賞型野生動物,越發受到社會的喜愛和重視。尤其是在那些生活水平相對較高的大中型城市,人們對人工養殖野生動物方面的的消費不斷提高。根據相關機構的市場調查表明,全國年需求野兔2000萬只,但實際供應量僅為200萬只;全國年需求人工養殖的孔雀500萬只,實際供應量僅為35萬只;全國生豬銷量達6.8億頭,其中野豬供應量僅占50萬頭;山雞市場需求量高達5000萬只,而實際供應僅800萬只,出現巨大的供需缺口。而思茅區處在具有“動物王國”之稱的云南,生物資源種類相當豐富,考慮到市場經濟發展帶來林下養殖的興盛,思茅區要加大林下養殖的開拓力度。
3.5 生態農莊
隨著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城鄉居民的消費水平和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加大了對無公害、綠色的以及有機的農產品需求量,并且其價格高于普通農產品數倍的價格,市場前景十分廣闊;與此同時,人民不斷提高的生活水平,也為旅游業帶來了前所未有商機。當前,城鄉居民在旅游方面的支出已占據了全年總支出的1/5~1/4。城市人對親近大自然、走進大自然已然成為一股潮流。每逢雙休日、節假日,大量城市人爭相涌向山莊、農村玩農家樂,體味親自采摘蔬菜、水果的樂趣,并吃山珍野味、嘗農家菜、休閑度假等。因此,建設生態休閑農莊具有十分廣闊的前景,潛力巨大。而思茅區各種資源都非常豐富,能夠滿足生態農莊所需的各種條件,加上當前生態農莊前景廣闊、潛力巨大,因而思茅區可將此列入發展規劃。
4 思茅區林下經濟產業發展效益評價
4.1 民生林業效益
4.1.1 解決充分就業問題
(1)一方面,由于發展林下采脂、養殖、種植和森林旅游等產業和傳統農林業具有技能相通的特點,并且在相關的信息服務、物流、交通運輸以及產品加工等產業方面的要求不高,因而就業門檻較低,從而可以直接增加林農的就業機會,從而解決就業問題。
(2)另一方面,林下經濟作為一種綜合管理型經濟,關系到農業、林業、工商、科技、畜牧業以及科技等各個相關部門,所需專業技術多達幾十種,需要眾多農民的支持與參與,進而間接性拓寬就業渠道,有利于該區域充分就業的實現。
4.1.2 增加林農收入
通過建設“示范基地”,可將林下采集、養殖、種植和森林旅游等產業所具備見效快、投資周期短的特點充分利用,進而更深層次提高林業經濟效益,增加林農收入。而且,林農不但能夠從“示范基地”建設產品的市場銷售過程中獲得直接收益,而且還可以借助產業帶動相關產業的就業機會中獲取更為有效的經濟收入。因而發展林業經濟產業是促進區域經濟快速發展以及保持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方式。
4.1.3 拓寬扶貧渠道
扶持幫困貧困人口,特別是那些偏遠山區貧困人口的脫貧致富,影響著國家發展、人民生活以及社會穩定。山區林地資源極為豐富,而林下經濟產業的發展,能夠最大程度地利用當前的林地、林木資源,從而實現農、林、牧各產業資源協調發展、優勢互補、共享以及循環相生的新模式,進而拓寬林農持續增收新渠道以及探索出脫貧致富的新途徑。
4.1.4 提高農民科技水平
通過不斷探索和推廣思茅區林下經濟產業建設模式,有助于培養更多培育經驗、科技知識相對豐富的林農,從而為市場提供更高品質、安全可靠的無公害產品,進而滿足市場的需要。
4.1.5 帶動綜合產業發展
思茅區林下經濟產業建設,不但可以更大程度釋放出林業經濟產業的潛力,并且能夠改善傳統產業結構,進而提高產品的附加值以及產品的科技含量,同時帶動相關信息服務、物流、交通運輸以及產品加工等多種綜合產業的發展。
4.2 生態林業效益
思茅區林下經濟產業建設是一種綠色可持續發展經濟模式,在通過充分利用林業資源進而創造經濟、社會價值的過程中,科學合理利用生態循環系統,做到以工富林、以農哺林、以林濟工以及以林養農。與此同時,林業資源是可循環利用、可再生的資源,因而其生態林業效益和民生林業效益也將達到高度統一。
4.3 綜合評價
思茅區林下經濟產業建設模式是一種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基本原則的、綠色可持續發展良性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模式,也是典型的協調森林保護與發展經濟非常有效的復合型經營模式。該種“不砍樹也致富”的發展模式不僅能夠實現林地資源的充分利用,而且還能夠給廣大林農帶來很好的經濟效益,由此不但解決了林農和林區職工經濟收入問題,而且有效提升了林業的綜合效益,進而解決林地經濟效益緩慢、林木生長周期長以及種植結構單一問題,可以有效降低林業生產過程中的風險,并且其還是促進林農增收、促進生態和諧以及發展和鞏固生態建設成果的重要舉措。與此同時,思茅區初步形成了以林業為支撐的林下經濟發展格局,發展林下經濟結合好林業產業化發展和農業結構調整,最大程度發揮林地綜合效益,從而推動林下經濟在促進林農增收,加快林業產業化進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為廣大林農開辟了一條致富道路。通過發展集體林區經濟和國有林區經濟,有效增加了林農收入、大幅提高農村就業率,進一步解決區域扶貧和“三農”問題,對改善和保障民生、促進社會安定以及和諧社會的構建具有重要意義。
5 結語
思茅區發展林下經濟產業有力條件非常多,并且發展潛力巨大,市場前景良好,因此其可以綜合借助當地的林下資源優勢、技術優勢、經驗優勢、群眾基礎優勢等來發展自身產業經濟,并且可以將林下經濟產業作為當前思茅區經濟發展的重點。林下經濟作為一種新型的林業發展模式,在思茅區今后的發展過程中,不僅要重視林下經濟發展模式的精細化研究,而且要加強林下經濟和地域差異的研究,并且在推廣應用中,更應當與本地實際相結合,綜合效益評價,選擇最優模式。
參考文獻:
[1]潘忠虎.林下經濟發展分析與評價初探:以福建省長汀縣和邵武市為例[J].安徽農學通報(上半月刊), 2012(7).
[2]夏泰英.黃河三角洲地區林下經濟生態系統的能值分析:以廣饒縣為例[J].山東農業大學,2013(4).
[3]廖遠寧.思茅區林下經濟產業現狀及發展重點分析[J].綠色科技,2015(11).
[4]王 猛.黑龍江省柴河林業局林下經濟發展問題研究[J].南京農業大學,2014(11).
[5]張瑾瑾.黑龍江森工林區林下產業的經濟支撐作用評價與對策研究[J].東北林業大學,2015(11).
[6]陳滿玉.福建省林下經濟可持續發展研究:基于林藥產業的實證[J].福建農林大學,2013(9).
[7]錢宇航.生態經濟學視域下的林下經濟研究[J].綠色科技,2015(8):313~314.
[8]劉 林.古藺縣林下經濟發展中的困境及措施研究[J].綠色科技,2015(12):161~162.
[9]陳啟明.發展林下經濟推進林下資源可持續發展利用問題的探索[J].綠色科技,2015(7):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