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彬+席麗霞+白春明+張天柱

摘要:利用循環農業發展模式對莘縣食用菌產業發展的有利條件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上,闡述了當地食用菌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對產業認識不足、品種老化、設施落后、產品附加值低等,并提出了提高認識、加速新品種升級換代、延伸產業鏈條、推進生態循環農業建設等措施以促進莘縣食用菌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關鍵詞:循環農業;食用菌;莘縣
中圖分類號:F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07-0246-02
1 引言
我國從2004年開始,一些學者相繼提出循環農業的概念,2005年以后有關循環農業的研究和應用出現高峰,學者們[1~6]開始從不同的角度探討如何發展循環農業。筆者從循環農業的角度出發,對莘縣食用菌產業發展的有利條件和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嘗試探索莘縣發展食用菌循環農業的對策方法,為莘縣食用菌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指導。
2 食用菌產業是扶貧富民的支柱產業
2.1 食用菌是種植業中最具活力的經濟作物之一
自改革開放以來,食用菌產業作為新興產業在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中特別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的地位日趨重要,已成為我國廣大農村和農民最主要的經濟來源之一,成為中國農業的支柱產業之一,也是在我國農業發展中具有獨特的優勢和地位,是種植業中最具活力的經濟作物之一。
2.2 食用菌產業實現了農業生產廢棄物循環利用
隨著食用菌產業和科技發展,食用菌栽培新型原料不斷開發,農、林、牧廢棄物,如稻草、麥秸、高粱秸、玉米芯、棉柴、棉籽殼、鋸木屑、修剪枝條、酒渣、豆腐渣、甘蔗渣、甜菜渣以及各類畜禽糞便等均是食用菌生產的主要原料,實現了農業生產廢棄物循環利用。
2.3 食用菌產業實現了土地資源的高效利用
我國食用菌平均產值達10~20萬元/畝,凈產值約5~10萬元,是大棚番茄凈產值的2~3倍,玉米純收益50倍以上。同時,食用菌產業具有不與農爭地爭水的特點,可以利用沙石地、山坡地、荒地、鹽堿地、林地、礦山廢棄巷道、廢山洞、廢棄廠房等栽培,實現土地資源的高效利用。
2.4 食用菌產業實現了扶貧富民
近幾年,食用菌產業園區基地已經吸引了大量農民工返鄉務農,一個農戶兩個勞動力可以承擔5個大棚的周年生產,年均純收入可達10萬元。如莘縣食用菌合作社農戶種植草菇,40 d可獲純收益2~3萬元,農戶在2~3年內即可脫貧致富,食用菌產業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
3 莘縣食用菌產業發展的有利條件
3.1 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
莘縣先后被評為“中國雙孢菇之鄉”、“全國食用菌行業先進縣”、“全國食用菌標準化示范縣”等榮譽稱號。通過培育食用菌龍頭生產加工企業,通過龍頭企業帶動,有效保障了市場的鮮菇供應,推動了莘縣食用菌產業的發展。
3.2 明顯的區位優勢
莘縣東依京九鐵路,北靠邯濟鐵路和濟聊高速公路,臨商、蒙館、臨觀、齊南省道穿越縣境,交通便利。德商高速、莘南高速、青藍高速的建設及縣鄉道路的修建,使莘縣形成了以省道為依托、縣鄉道為骨架、鄉村道為支脈,干支相連、互聯成網、城鄉互通的公路交通網絡。
3.3 豐富的資源條件
食用菌的生產主要以棉子殼、玉米芯、稻草、木屑以及工業廢料(酒糟、醋糟等)為原料,它們主要有纖維素、半纖維素及木質素等組成。而莘縣農作物播種面積近15萬hm2,主要糧食作物有小麥、玉米、大豆、谷子等,其生產的秸稈等副產物可為食用菌種植的提供原材料,拉動食用菌產業的發展。
3.4 循環的經濟模式
一方面充分利用當地麥秸、玉米芯、木屑、畜糞便等廢棄資源作為食用菌培養基質,另一方面食用菌收獲后剩下的培養基廢料菌渣(菌糠),又可作為綠色有機肥用于無公害蔬菜及糧食生產,還可作為節糧型飼料,用于牛等牲畜的喂養,使廢棄物得到“整體、高效、循環、再生”的利用(圖1)。
4 莘縣食用菌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4.1 人們對食用菌產業的認識有待于提高
莘縣當地農戶對食用菌認識停留在食用菌是一道美味可口的菜,栽培食用菌可增加菇農收入。但對食用菌的藥用價值、利用廢舊資源改善環境、菌渣的利用價值等影響食用菌產業發展的關鍵問題認識不足。
4.2 品種結構有待優化,新品種更新速度有待提高
目前,莘縣種植的食用菌大多為大宗菇類,珍稀菇類占比例較少,且工廠化生產品種相對比較單一,既影響效益,又難以滿足消費者對產品多樣化的需求。另外,栽培品種仍是多年前的老品種,不能適應現代栽培設施、技術條件等生產要求,栽培設施和配套設備有待提高,進一步提高莘縣食用菌產量和質量。
4.3 產品附加值有待提高
莘縣食用菌產品主要以鮮菇、鹽漬菇等初級產品為主,精深加工還比較少,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不高,影響了效益的提高。
4.4 產業鏈條短,精深加工企業少
莘縣作為一個食用菌生產大縣,從事食用菌精深加工、面向高端鮮品消費市場的企業較少,產業鏈條較短,導致缺少附加值高的精深加工產品,限制了產業的提檔升級。
4.5 科技服務體系不健全
莘縣缺少可研實力較強的可研機構為全縣食用菌產業提供基本的技術服務,導致莘縣食用菌產業技術推廣體系不健全,科技服務跟不上產業發展的步伐。
5 加快莘縣食用菌產業發展的建議
5.1 進一步提高菇農對食用菌產業的認識
通過加強對食用菌的宣傳,提高菇農對食用菌產業的認識,包括食用菌在食用和保健價值方面、食用菌產業在變廢為寶、改善環境、增加收入方面等,拓寬食用菌市場。
5.2 積極培育和引進新品種,加速優質品種的升級換代
在建立食用菌質量體系的基礎上,再通過技術創新改良品種,自選品種以品質優、風味佳為主,兼顧高產抗病、耐儲存;并積極引進國外優良品種,配套先進的栽培技術加速優質品種的升級換代。
5.3 通過發展精深加工業,加快推進產業鏈條延伸
通過積極引導和鼓勵加工企業做大做強,推動加工企業和科研教學單位合作,加快加工企業設備的更新改造,引進新的加工工藝,促進精深加工技術的研發與推廣,既提高了效益,又能有效的防治“菇賤傷農”,實現產業鏈條有效延伸。
5.4 開展多層面科技服務,提高食用菌產業的專業素質
為了保障各項技術措施得到有效貫徹,穩步推進規范化栽培,將通過制訂統一的技術規范,并在全縣范圍內推行技術人員持證上崗和區域性技術服務責任制,保障技術服務不脫節。與國內各農業高校聯合,邀請專家進行技術培訓,全面提高專業技術人員和廣大種植戶技術水平和專業素質。
參考文獻:
[1]高旺盛,陳源泉,梁 龍.論發展循環農業的基本原理與技術體系[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7,28(6):731~734.
[2]趙金龍,何 玲,王 軍.談循環農業的模式及其評價方法[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6):1766~1767.
[3]何 玲,劉秀娟,王 軍,等.循環農業運行狀態評價體系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9):2802-2803.
[4]史小紅.循環農業及發展模式研究[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26(4):98~102.
[5]左 宓,奉 公.循環農業與產業多樣性的關系[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26):16363-16365.
[6]黃 濤,陳文俊.論循環農業的技術構成[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3(9):34~35.
[7]張天柱.現代農業園區規劃與案例分析[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0:48.
[8]張天柱.縣域現代農業規劃與案例分析[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