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緒貴
摘要:新課程理念在基礎教育各級各類學校得到廣泛滲透,伴隨終身學習時代的到來,培養學生自主能力成為普通高中的一個重要目標。鑒于此,高中歷史教學要順應時代發展的客觀要求,把教育的重心從掌握知識轉移到發展學生能力和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上來。筆者認為,高中歷史教學中不僅要對學生進行歷史知識傳授,更關鍵的是要教會學生如何自主學習,讓學生成為一個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為學生未來的繼續學習奠定基礎。
關鍵詞:新理念;高中歷史;培養;自主能力
新課程改革理念視野下,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人全面發展的需要。因此,普通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可以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積極地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和處理的方法。那么,新課改下高中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呢?
一、構建教學情境,培養學生自主求知欲望
新課程理念要求學習者主動參與,積極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培養自主探究意識。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要堅持“最優化”組合,做到“新、活、實”;再適當地采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使得原本枯燥的歷史內容充滿生機和活力,把歷史教學從“靜態”轉向“動態”。通過創設教學情境等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如在教學《甲午中日戰爭》時,課前教師展示劉公島圖片并提問:此地見證了一場什么戰爭?學生馬上齊聲回答:甲午中日戰爭。由此引出本堂課要學習的內容《甲午中日戰爭》。承上啟下,喚起學生參與課堂的意識。接著播放電視劇《走向共和》的影視資料,提出問題:日本為什么對中國發動戰爭?學生觀看視頻、日本地圖和清政府兩位重要人物的資料,接下來展開討論。通過創設一定的歷史情境,引導學生通過直觀影像資料,讓其主動參與,使學生從日本和中國的社會制度和國情進行對比分析,培養學生的初步分析和比較能力。
二、引導自學質疑,培養學生自主思考意識
“問題”是鼓勵學生思考,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著眼點。沒有問題的教學,不會在學生腦海里留下多少痕跡,更不會激起學生思維的漣漪。因此,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首先,讓他們在預習的過程中構建出本課的知識網絡。其次,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再次,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設計問題,帶到課上,師生共同解決。逐步培養學生善于觀察、認真分析、發現問題的能力。教師是“權威”,但教師的話并非句句是“真知灼見”,由于教師個人知識能力及認識局限性,教師在教學中出現錯誤是在所難免的。教師要鼓勵學生對老師在歷史教學中出現的某些問題積極質疑,通過師生交流甚至爭論解決問題。當前各種歷史教學參考、學習輔導資料、習題讓人目不暇接,也要指導學生對相關學習參考資料、練習題質疑,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分析鑒別能力。
三、指導學生學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信心
學生自主能力的提高,既離不開自身的體驗積累,也離不開教師的指導。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學法研究,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和策略,讓學生由“學會”過渡到“會學”。教師要精心設計,指導學生自主思考,形成獨特的思維角度。在教學中,教師在指導學生自主學習時,應根據課本知識,選擇簡便易行、靈活多樣的自學方法。盡力幫助學生學會“理線索”、“拉思路”。把握歷史要點,掌握歷史知識,幫助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即“會學”的重要手段。在歷史教學中,我極力啟發幫助學生分析,比較同類性質歷史事件。如比較不同時期的殖民擴張:早期的殖民擴張、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殖民擴張、帝國主義時期的殖民擴張等,比較分析這些殖民擴張的背景、內容、作用和意義,以及后人應從中吸取的教訓,從這些方面全面地把握這幾次殖民擴張,并聯系現實理解當今世界的形勢,引導學生去思索,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四、挖掘教學資源,培養學生自主解決問題能力
高中歷史教師可以為學生自學能力的運用創造機會,在教學中多注重挖掘教學資源,設計歷史的“典型事例”,使學生通過對“典型事例”的學習,加深對同類問題的理解和認識,實現知識的遷移。如對歷史原因的探索,從直接原因到主要原因、根本原因;從主觀原因到客觀原因;從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探索和分析原因;由表象深入探索事物的屬性和本質,理解其本質含義。在此基礎上,綜合各方面因素,總結出歷史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如辛亥革命失敗,直接原因是袁世凱篡奪,主要原因包括革命黨人的妥協等方面。根本原因則可以推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它決定資產階級的軟弱妥協性。從革命的特點可以分析革命屬于不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從革命的失敗,又可以得出: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道路在中國行不通這一規律性的結論。對歷史學科知識的綜合能力,是學生建構完整的歷史學科知識體系的關鍵,也是高考命題能力測試的重點。因此,在學習中要注意知識之間的聯系、對比和綜合。在橫向聯系上,可尋找同一歷史時期不同領域或不同歷史方面歷史事物之間的聯系,分析其相互作用和影響,并進一步歸納出這一時期的歷史階段特征。在縱向聯系上,可尋找統一大專題或小專題所屬的各時期中外歷史相關內容進行聯系綜合,分析其相互關系,比較其異同點,分析其異同的原因、影響,并嘗試將各部分知識遷移重組,形成專題線索,以此提高綜合歸納概括能力。
五、開展合作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通過合作學習不僅能培養互相團結協作的精神,而且更有利于學生積極思考、大膽發言,更重要的是使全班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發展。在課堂教學中,根據學生自己的意愿,按照學習成績好、中、差情況,組建合作小組。然后根據學生具體的能力等因素進行適當的調整,以4至6人為一組。在小組合作的操作過程中,為每位學生分工明確,使每位學生都能夠參與到學習中。合作學習的開展,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促進了學生主動、全面的發展,在進行小組討論交流的過程中,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能力的方法多種多樣,教師要根據實際選擇最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引導學生在歷史學習中主動參與、樂于探究,提高學生獲取信息和處理信息、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 郭文杰.淺談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教師.2011(06).
[2] 王大標.高中歷史學科應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J].考試周刊.201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