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紅星路小學 張麗琴
體驗 感受 建構—吳正憲“平均數”教學賞析
○保定市紅星路小學 張麗琴
●“平均數”一課的教學,不僅要重視對平均數的算法和概念的理解,更要重視發展學生的數據分析觀念,使學生愿意用平均數來刻畫數據。
平均數是統計教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它是反映一組數據集中趨勢的最常用的統計量,也是小學數學統計教學的重要內容。但在“平均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把目光聚焦于純粹的平均數數量關系的掌握應用上,學生會套用公式進行計算,就算達成教學目標了。這樣只注重計算而忽視運用方法提取信息、體會方法價值的做法,其結果是當學生遇到真正的數據需要分析時,很少想到應用平均數。
那么,怎樣幫助學生體驗、感受平均數的產生,建構定義背后的真實意義,應成為課堂教學的重點。特級教師吳正憲老師執教《平均數》一課的幾個案例給我們以很好的詮釋。
師:我們一起看看下面這條信息——
(1)出示節約用水圖(圖略)。
師:為什么要節約用水?
(教師根據回答評價學生的節能意識。)
師:再來看看我們國家的淡水情況。
(2)出示:我國淡水資源總量為28000億立方米,僅次于巴西、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
師:看到這條信息你有什么感覺?
(學生認為水并不少,世界100多個國家,我國排在第四名。)
師:我們再來看看下面這條信息——
(3)出示:我國人均水資源只有2300立方米,名列世界第121位,是全球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
師:這條信息里,你發現了什么?
(意圖:這里想讓學生通過名次下降或資源貧乏再次提起對平均數的理解。)
師:“貧乏”這個詞是什么意思?有那么多水,怎么用“貧乏”來形容我們國家了呢?
(學生各抒己見。)
師:看來同學們對平均數的理解越來越深刻了,光比總量是不行的,還要看我國的人均水資源。顯然,對于我們國家來說,就更應該節約用水了。
首先提出我國為什么要節約用水,引發學生思考;然后出示我國的淡水資源情況,使學生體會我國的淡水資源總量很多,居世界第四位;最后出示我國的人均水資源情況。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體會到了在水資源這個問題上,我們光看總量是不能說明問題的,還要看人均水資源。利用節約用水這一真實的信息,學生體會了平均數的價值,理解了平均數的意義。在真實案例的呈現中,雖然沒有過多的說教,但思想品德教育卻潤物無聲地寓于其中。
(1)出示:兒童乘車免票線“長個”了的標題。
師:你知道什么叫“兒童乘車免票線”嗎?我們來看看。

(2)出示:經過市發改委與相關部門研究決定,將北京市6歲以下兒童1.1米乘車免票線提高到了1.2米。
師:為什么要提高?
(孩子們都長高了。)
師:我們是怎么來確定這個標準的呢?
(學生回答:可以調查一下。)
師:調查誰?如果數據來了,有高的,有矮的,如何處理?
(學生結合對平均數的理解,一致認為,調查完了可以計算平均數。)
師:我們一起看看實際是怎樣做的。
(3)出示:據統計,目前我市6歲男童身高的平均值為119.3厘米,女童身高平均值為118.7厘米。
師:市發改委正是參照了北京市6歲男孩、女孩的平均身高,才確定了兒童乘車免票線的高度。看來,這平均數是根據實實在在的數據算出來的,它的作用真是不小啊!
平均數的實質是用一個數代表一組數據的整體水平、一般情況。根據“北京市6歲兒童的平均身高,確定了免票線的高度”這一學生熟悉又真實的例子,不但能夠使學生再次體會平均數的實質和價值,而且還體會到數據調查、數據分析對于決策的作用,滲透了抽樣調查的想法。
從這一環節的設計中我們不難看出:教學平均數,首先需要設計合適的例子,鼓勵學生收集數據、整理數據、分析數據,從而做出決策和推斷,體會數據中蘊含著信息和數據分析的價值。平均數的統計意義就這樣悄然無聲地滲透給學生。
師:你們能利用平均數幫王老師判斷一件事情嗎?
(學生躍躍欲試。)
出示:據統計,周一至周五晚高峰時,平均每小時需要通過1號橋的車輛為1756輛,需要通過2號橋的車輛為965輛(兩個橋的寬度等條件差不多)。王老師回家這兩條路都可以,并且駕車路程差不多,你們覺得走哪條路好?走這條路一定快嗎?為什么?
(學生結合自己的理解進行解釋。)
師:同學們理解得很好,平均數可以用來作參考,但是它反映的只是一般情況,并不能反映出某種特殊情況。
走哪條路,學生根據平均需要通過的車輛,幫助王老師選擇線路并且進行分析。通過精心設計的這樣一個生活情境,給學生的思維碰撞搭建了平臺。在辨析中,學生們深切地體會到在解決實際問題時,不僅要考慮數學因素,還要考慮其他的相關因素。學生也意識到:一方面,平均數可以用作重要依據;另一方面,它反映的只是一般情況,并不排除某種特殊情況。從而既體會了平均數的意義,又體會了數據的隨機性。
在練習環節,出示:五一期間北京自然博物館門票統計圖(圖略)。
師:請你估計一下,這五天中平均每天售出門票大約多少張?
(學生估計的有1000張、1100張、900張、1500張……)
師:估計得準不準呢?請你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驗證一下。
(結果是平均每天售出門票1000張。)
師:你是怎樣驗證的?
生1:我把1300張中的300張移到700張上去,把1100張中的100張移到900張上去,這樣每天售出的門票數量都是1000張。
生2:我用計算的方法:(1100+ 1300+1000+900+700)÷5=1000(張)。
教師問估計“1500張”的男孩:“請你下去采訪一下,看看其他同學是怎樣估計得這么準確的,好嗎?”
被采訪的是一個小女孩:“五一期間售出門票最多的是1300張,最低的是700張,所以平均數肯定在700~1300之間。我又看到圖中的數據大多和1000比較接近,所以我就估計是1000張。”
小男孩頓悟:“人家估計的都在‘里邊’,我估計到‘外邊’去了。”
借助條形統計圖,學生很順利地發現平均數的取值范圍。在估算時,借助圖得到“移多補少”,學生通過直觀驗證加深了對平均數統計意義的理解。吳老師適時且把握本質的追問:“估計得準不準呢?請你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驗證一下”“其他同學是怎樣估計得這么準確的”,來幫助學生理解“平均數”概念的本質。而估到“外邊”的男孩,在和同學們的交流中,對平均數的認識和理解也由迷茫到清晰……
縱觀上述幾個教學片段呈現的案例,不難發現:課堂雖然沒有熱鬧的情境,但通過對案例的分析和判斷,學生對平均數的理解已經向深處漫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