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娟
摘要:綜合實踐是實施素質教育、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的一門基礎課程,其基本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力,其價值取向是實現學生主動發展,其基本內容是貼近學生實際的自然現象和社會問題,其核心是學生的經驗與生活。在全社會都提倡素質教育的時代背景下,新課程改革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而實踐又與生活實際密不可分,因此,必須將小學綜合實踐教學與生活相結合,以切實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
關鍵詞:綜合實踐教學;生活;結合
綜合實踐是實施素質教育、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的一門基礎課程,其基本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力,其價值取向是實現學生主動發展,其基本內容是貼近學生實際的自然現象和社會問題,其核心是學生的經驗與生活。綜合實踐不僅是學生課堂的活動,更是他們主動融入生活的活動,因此,受到學生和家長的廣泛關注和喜愛。
一、將技能操作與綜合實踐教學相結合
技能操作教學模式需要師生之間的積極配合,學生在老師的指引下,充分動腦和動手,用實際操作來代替書本內容,從而提高自身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教學質量也得到優化。實踐操作比對著課本講內容更能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以及積極性。技能操作教學模式的一般流程為:確定主題→調查研究→實踐操作。比如,可以這樣設計學生“包水餃”的實踐教學:第一步,確定主題。讓學生基于主題,確定自己將要了解和水餃有關的一個問題。第二步,進行調查研究。通過詢問大人、網絡搜索等方式收集信息,在合作學習小組中進行交流探究。第三步,實踐操作。在學生對水餃各方面的知識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礎上,讓他們開始學習如何做水餃。老師要善于發現學生在制作水餃中的亮點,并指出不足,對學生的提問,也應及時予以講解,鼓勵有創意的學生分享自己的創意,從而提升全體學生的制作水平。在制作完成后,可讓學生進行自我點評、相互點評,設置最佳創意獎、最佳設計獎等獎項,以充分肯定學生的積極性,然后將優秀作品展示出來,讓學生共同欣賞、相互學習。
二、將社會實踐與綜合實踐教學相結合
社會綜合實踐教學的最終目的是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如果與社會實際脫節,是很難很好地完成這一教學目標的。應積極引導參與到社會實踐當中,讓學生真正融入社會生活實際,而不是僅局限于課本和學校。在社會實踐教學模式下,學生主要是以個人或集體的形式在一定區域內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參與社區的建設和發展,以幫助他人為樂。此類活動一般有以下三個環節:第一步,選擇內容;第二步,聯系準備;第三步,實地服務。比如,可在周末組織學生去敬老院為孤寡老人服務,讓這些孤寡老人能體會到社會的關愛,培養學生的愛心,讓學生知道要尊重老人、關愛老人,也可帶領學生為軍、烈屬、孤寡老人義務勞動,還可帶領學生去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如,開展不規范漢字調查活動、去除不文明廣告等。又如,在一年一度的植物節,可組織學生集體參與植樹活動,讓學生學會熱愛大自然,讓他們知道保護環境的重要作用。
三、將專題研究與綜合實踐教學相結合
專題研究教學模式下,學生在老師的科學指導下,用科學的研究方法,主動去發現問題并試圖解決問題。在實際教學中,應注意選擇學生感興趣且可以操作的切口較小的研究專題。小課題研究性學習的一般流程如下:第一步,確立方向;第二部,進行任務分工;第三步,合作探究;第四步,交流提升;第五步,成果展示。首先,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個小組由4~6人組成,一個小課題的選題到結題的周期以一個半月為宜。比如,在讓學生進行《家鄉巨變》專題研究時,可開展“家鄉巨變”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感受改革開放三十年給家鄉帶來的滄桑巨變,見證家鄉的成長歷程。確定這一主題后,讓學習小組去開展實踐調查,在指導老師的引導下,各小組都制訂一個課題實施方案。然后按照實施方案,小組成員分別通過向老一輩人請教、采訪有關單位負責人,或者通過搜尋老報紙,或者通過在互聯網上搜索家鄉老照片等手段,逐步了解家鄉人民近三十年來在衣食住行方面發生的變化,通過民間采風等形式拍攝家鄉風貌的變化,最后把搜集到的資料在小組內進行整理匯編,然后在班里進行成果展示。
四、將學科整合與綜合實踐教學相結合
學科整合教學模式是指以學科為出發點,將所學的學科知識運用于實踐、生活的綜合實踐活動實施模式。這一模式有利于加強學科與學科之間的聯系,加強學科與生活的聯系,加大整個課程體系綜合的力度,加深研究性學習的深度,培養學生運用學科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對學科的學習興趣等。隨著學生年級的升高,所學知識的程度不斷提高,學科的知識體系越來越嚴密,知識難度越來越大,學生研究性學習的選題就會越來越側重于某個學科,學科延伸式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模式就越來越多地被使用。
通過以上幾種教學模式的探索,學生逐步跳出了課本內容的局限,構建了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以學生自主活動、主動探索為基礎的新型綜合實踐教學方式,提高了學生探索創新、合作交流的能力,有力地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