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起
摘要:小學思想品德教學,主要體現以學生的態度、情感和行為的改變為培養目標。教師的教學設計要充分考慮“學生在活動中學思品”,讓學生從教材走入課堂,通過學生角色扮演,矛盾沖突,身臨課文內容,在學習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惡,加速道德認識的內化,促進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形成。
關鍵詞:小學思品;活動;角色扮演
小學《品德與社會》是小學階段對兒童進行德育教育的主要課程,以態度、情感和行為的改變為培養目標。教育家布魯納說過: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獲取過程的主動參與者。思想品德課教學,是否真正走向素質教育,其重要標志是引導學生主體參與教育過程的程度。在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特點,盡情為學生安排充實、豐富的活動,給予充分表現的機會,不斷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讓他們在自主探究、自主發現、自行判斷、共同評價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惡,加速道德認識的內化,促進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形成。
一、讓學生從教材走入課堂
近年來,有的提出了“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思品”、“思品教學體現活動化”等觀點。在思想品德課中,一篇故事完整、情節生動、表象鮮明的課文,可以讓學生自己來扮演課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個故事情節。通過一臺有血有肉、情節生動的課本小劇,學生可從中領悟到課文中的思想內涵。這可算是一種以社會經驗為基礎,而設計出的教育方式。它使學生身臨其境,增強社會中的角色意識,喚起責任感。
二、引發思考,深辯明理
學生的道德認識不能只局限于課本,有時必須通過活動拓展認識,深化明理,而開展課堂辯論,是達到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選擇相關媒體資源,播放“國際大專辯論會”視頻等,讓學生觀看來自不同國家的選手旁針博引,唇槍舌劍,針鋒相對,展示了敏捷的思維,超凡的口才。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教師通過創設道德認知沖突或抓住學生認知沖突,讓學生采用辯論的方式解決問題,在辯論中感悟。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在辯論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斷能力和道德行為能力。
三、開展實踐,知行結合
思品課的教學應注重課堂明理,課外導行。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除了課內教學,校內訓練,還要有意識地抓住各種教育時機,組織學生主動地、愉快地進行實踐活動,從而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有利于知行統一,形成道德評價的能力,促進道德素質的提高。現代兒童大多是獨生子女,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而大部分家長是只重視智力的開發,忽略了對其他方面的要求,這就造成了部分學生不關注周圍的人和事,對他人的勞動無感激之情,覺得一切都是自然的、應該的,逐步養成了惟我獨尊、我行我素的行為習慣和心理傾向。在教我的勞動感受一課時,我一方面引導學生學會關注他人,知道學校內、社會上有許許多多的工作崗位,這些崗位上的人們都在辛勤地勞動著,他們每天都在默默地為我們服務著;一方面讓學生參與力所能及的勞動,有意識地嘗試不同的工作崗位,體驗勞動的過程,感受勞動的艱辛,激發對勞動的熱愛之情和對勞動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時在勞動實踐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引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再如教學請到我的家鄉來后,我安排了課外活動,組織學生參觀家鄉的工廠、街道、社區、名勝古跡。通過參觀,使學生親眼目睹家鄉所發生的巨大變化,激起對家鄉、對黨、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激起為建設家鄉,建設祖國而學習的積極性。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強調“做、學、教合一”。他說:“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思想品德課的實踐,就是“做中學”的一種體現,促進兒童由“知”向“行”的轉化,從而知行統一。開展校園實踐訪問調查,班內實踐訪問調查,小組實踐訪問調查,設計表格內容,指導學生怎樣開展訪問調查,突出記錄對象所做勞動的事項和辛苦,在記錄中初步感悟,通過課堂辯論讓學生更加深刻。通過實踐訪問調查,增強情感交流。
四、角色體驗,內化認識
開展換位體驗,換位體驗是客觀事物作用于人而引起共鳴的一種情感體驗。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采取換位體驗方式,以促成有如親身感受的體驗,增強學生對道德知識的理解,激發他們的道德情感內化為道德 認識。
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的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教師通過創設豐富的、靈活的、直觀的、開放的學習形式,給學生大量動腦、動手、動口的機會,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既強化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又提高了主體參與能力,從而增強了思想品德課的學生管理作用。
近幾年來,小學思品課幾乎形同虛設,品德教學管理只作一般性要求,極少數科任教師自然放松了對自己的教學要求,因為不考試而不重視,很不關心學生的道德養成培養。家長對學生品德的要求似乎大大降低了要求,只要學生各級統測成績好,家長只認孩子統測成績名次,其他的幾乎都不在意,學生只要不被司法機關找就是好孩子,這樣一來,整個社會自然就不知不覺的人為的降低了對學生品德的要求。學生的德性沒有得到良好的實踐,往往學生的成長是在學校高壓紀律下塑造的,嚴重剝奪了學生成長的自然周期,在成長過程中嫁接了本不該有的思維。這樣成長起來的學生,由于成長經歷斷層,思維和德行都很固執,無論在什么地方都易成為危險人物。呼吁小學思品教學應該重新審視,正真讓小學品德教學返璞歸真,正真落實品德課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