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小峰 陳宗興 霍學喜



摘要:由于長期計劃經濟的影響和近些年來的大幅擴招,使農林高職院校投入產出矛盾進一步凸顯。對這類院校發展現狀和存在問題進行了分析,借助數據包絡分析法(DEA),對農林高職院校的投入產出效益進行評價,同時以陜西農林高職院校為例,從綜合效率、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等方面進行了實證性驗證。結果表明,陜西農林高職院校投入產出效益之間是一種協同關系,唯有處理好學校、學科、教師三個層面的協作關系,方可有效地修正投入產出組合效率值所出現的變異。
關鍵詞:農林高職院校;教育投入產出;數據包絡分析法
中圖分類號:F830.91;G526.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7)03-0136-07
引言
由于我國長期處于計劃經濟體制下,教育的投入、管理、招生、培養和就業工作主要由國家承擔,社會、家庭、院校和學生本人等對教育投入本身的經濟效益關注度并不高,從而產生了嚴重的投入產出矛盾。對這一問題的研究,絕大多數學者的關注點在高等教育,由此重點探討了高等教育在財政、收益、規模以及學費等方面的問題,強調了高等院校的管理體制和增量、財政投入與產出等。在此基礎上,針對農林高等職業院校教育投入產出效益問題的研究,眾多學者著重研究了教育資本的投入與產出問題[12],提出了有效提升和優化農林高職院校資源配置效益和實效性的措施。如黃朝峰、吳峰運用數據包絡分析方法評估了農林高職教育的適用性,該方法在評估中重點關注了教育質量問題[3];陳通綜合運用DEA方法評價和分析了西部高等教育投入產出的相對有效性,結論表明絕大多數地處西部地區的高校都顯然地處在規模收益遞增、非DEA有效的階段[4];侯啟娉以研究型高校科研績效評價中DEA方法的應用實例為依據,對其科研績效進行了評價,解釋了這種方法的相關方法以及基本理論,并挑選了20所高校,運用實證方式研究了其科研績效。同時,借助數據分析結果,對高校的科研產出超過的技術效率以及資源投入的不足進行了分析[5]。
從上述文獻來看,在對農林高職院校投入產出效益進行評價的過程中,DEA方法的運用是行之有效的,這些研究中還運用了BCC或CCR模型,但是沒有考慮產出指標以及投入指標的權重。縱觀以上, 20世紀80年代以來,農林高職教育的需求出現了快速增加態勢,成本也在不斷增加,這就不斷加劇了原本就十分嚴重的投資供求矛盾,這也是全球范圍內農林高職教育發展所面臨的普遍問題。從當前來看,我國在研究農林高職教育成本效益方面,實證研究成果較為匱乏[6]。為了更有效地獲得農林高職教育成本效益的精準結論,必須開展成本效益的實證研究,從而獲得更為可信有效的實證數據。
一、現狀分析
陜西是教育大省,截至2013年12月,陜西獨立設置的農林職業技術學院和高等專科院校共39所,其中農林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共7所,因此,本文以陜西為例進行探討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就目前發展現狀而言,在成本不斷增長的情況下,農林高職教育的需求出現了快速增加的態勢,這就不斷加劇了投資供求矛盾,從而導致投入產出之間的矛盾日益惡化,具體表現為:(1)從系統學角度看,農業高職院校的這種投入與產出關系可以歸結為一個投入產出協同關系,或是由投入與產出兩個子系統耦合而成的復合系統,農林高職院校既要實現投入目標,又要實現產出目標。由于長遠利益與當前利益的沖突,致使農林高職院校在協同投入與產出兩大關系時存在嚴重的失衡,出于對當下利益的考慮,農林高職院校會減少資源投入,而更多地去強調資源的產出。這必然嚴重阻礙農業高職教育的長期發展。(2)從農林高職院校發展狀況看,2013年陜西農林高職院校在校生總人數達到了62 715人,校均規模8 960人/校。在其他約束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農林高職院校的辦學條件對其投入產出效益具有積極的正向效應[7]。從最近15年的發展狀況來看,陜西在高職教育領域的相關投入及經費總量出現了大幅度的增加,而且每所職業院校也主動地走出去籌集資金,希望能夠完成基礎設施的更新換代、有效改善本院校的實驗條件和實訓條件,從而提升辦學條件。
目前,從發展狀況看,陜西農林高職教育基礎相對薄弱,資源短缺,而且所投入的資金、師資力量也非常少,供求矛盾突出;從所處位置來看,農林高職院校院校多數位于關中,陜南陜北的較少,加之高職高專規模小、數量少,不能有效地適應本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因此,陜西在農林高職教育發展方面針對性不強,尤其在職業資格取證管理及校企合作方面存在不少問題,這些瓶頸從不同角度限制了其發展。
二、投入產出效益指標體系構建
(一)指標設計
農林高職院校教育投入產出效益的衡量目標是其辦學及各項工作是否執行并達到國家規定的教育目標。高校是一個多輸入、多輸出的多目標系統,對這一復雜系統效益的評估必須將具有原則性、抽象性及概括性的評估要素逐級分解,具體分層設計,使之成為可測可量的諸多分目標。這些可測的要素指標集合就構成了對其研究所需要的指標體系[89]。
從計量經濟學角度分析,農林高職院校系統中的指標具體包括指標名稱和指標數值,其中指標數值是對農林高職院校系統狀態水平的量化描述。本文研究的指標數值可分為:(1)評估主體規定農林高職院校投入產出辦學效益應該達到的標準數值;(2)農林等職院校投入產出辦學效益實際達到的指標值。對標準數值而言重點在設計,對實際運行數值而言重點在計量。表1所示是農林高職院校運行過程中投入產出的影響因素和辦學效益衡量因素,為評估辦學效益指標的選擇給出了依據。
目前各院校內部已經開始使用的《普通高等院校基本工作狀態數據庫》使得對農林高職院校辦學效益的評估變得相對簡單。數據庫中共設有如隊伍、規模、專業、生源、經費、資產(設備)、人才培養、畢業生、科研、生活條件等10個方面指標,合計191個數據項用于農林高等職業院校的評價。
(二)樣本選擇
在借助DEA開展相關評價時,首先要確定的是哪些部分將作為評估對象的決策單元(DMU)。決策單元的選擇有以下三項原則:
1.同質性。對DMU 來講,如果組織目標是相同的,而且所執行的工作任務也是一樣的,在相同的生產條件下,投入要素與產出要素也要具有同質性。
2.DMU數目。一般選取較大比例的DMU,能更有效地發現投入產出之間的關系,然而,如果超過一定比例的DMU被選中并用來分析的過程中,就可能會降低它的同質性。Golany認為,在DMU數量確定方面,要堅持的經驗法則是:就DMU的數目而言,最少是投入產出指標總數目的2倍以上[10]。
3.刪除DMU中極端的異常。本文在研究過程中,選擇了陜西范圍內的7所有同質性的相關高等教育機構,并將它們作為評價對象DMU,也就是實證研究對象。為了保護研究資料以及信息的隱私性及保密性,對其分別以 DMU1、DMU2、DMU3、DMU4、DMU5、DMU6、DMU7來表示。對上述7所農林高職院校而言,它們組織目標是相同的,投入產出項目是完全一樣的,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吻合了同質性的相關要求。
(三)數據來源
教育部印發的《農林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評估方案》的通知 (教高[2008]5號)中指出,在我國范圍內,全部擁有獨立設置的高職院校自從發布了評估方案后,必須在每個學年度根據相關規定如實填報《農林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采集平臺》數據。本文所運用的數據,來源于各農林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庫及其人才培養工作自評報告、分項報告,《陜西教育年鑒》(2011卷)、《陜西教育年鑒》(2012卷)、《陜西教育年鑒》(2013卷)。其中人才質量指標體系中的子指標原始數據是通過電話、郵件以及實地走訪調研得到的,再根據上文確定的人才質量指標權重計算出人才質量指標數據(見表2、表3)。
(四)數據標準化處理和相關性計算與評價
1.數據的標準化處理。為了消除由于變量的量綱不同所造成的影響,首先要對收集到的指標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其公式為:
2.相關性的計算。這里相關系數主要指教職工數、雙師型教師數、土地面積、實訓基地、固定資產、財力投入之間的相關關系,可以用隸屬度來表示,即可采用[0,1]之間的實數來表示兩個因素之間的相關性,其計算公式為:
3.基于DEA 的相關性評價。針對農林高職院校投入產出統計特性的研究,因數據包絡分析有利于解決“多輸入輸出”時序性問題,故將其引入具有多輸入輸出和時序性特性的投入產出相關性評價中。由此,基于DEA的評價過程可表示為:
為此,當δ=0時,表達式可定為C2R模型;而當δ=1時,其關系式可定為C2GS2模型。基于此,將農林高職院校多投入定義為x1,x2,…,xn,并將各個指標相關系數之間的兩兩相關性關系定義為xixj。
為了更加吻合Golany在研究過程中所界定的DMU數量的經驗法則,結合實際數據的可得性,分別運用了上述7所農林高職院校在 2011 、2012、2013年度的相關數據,并將其當作為不同的DMU。從所選擇的DMU來看,投入指標6個包括X1(教職工數)、X2(雙師型教師數)、X3(土地面積)、X4(實訓基地)、X5(固定資產)、X6(財力投入),產出指標4個分別是Y1(在校生數)、Y2(人才質量)、Y3(科研成果)、Y4(社會服務收入),共計有10個投入產出指標,這也滿足了DMU數量決定的原則。
三、算例驗證與結果分析
對陜西農林高職院校各項效率值進行分析,運用成本模型效率及變量模型效率,對整體、技術以及規模方面的效率進行分析,這也就能夠有效地把握有所差異的投入產出組合效率值所出現的變異。投入與產出始終是職業院校發展的兩大核心,農林高職院校是農林類高等職業人才培養的載體,為了密切聯系實際,切實提高學校的內在驅動力,我國農林高職院校應該在注重產出效益的同時強調資源投入。
為了給那些處在非 DEA 有效狀況的相關農林高職院校提出建設和發展方向,需要結合效率值以及松弛變量來開展討論,這就要對投入產出有關項目的松弛變量進行相應分析,從而有效地提高相關院校配置資源,提升投入產出效益,促進農林高職院校發展。調整后的DEA結果見表4。
從表4可以看出,在完成調整后,相關的決策單元在整體、技術以及規模方面均變得“有效”,這樣就能夠有效地提升配置和利用資源的效率。所以,對本文所涉及到的陜西省內7所農林高職院校而言,都能夠借助投入產出的比例調整使得DEA從無效變化到有效狀態,從而提高這些高職院校的辦學效益。
為了更有效地向上述7所農林高職院校的管理者提出更為扎實科學的決策信息,本文以非DEA有效的決策單元為基礎,對它們的產出不足率以及投入冗余率做進一步分析。從投入冗余率來看,它指的是那些對非DEA有效的相關決策單元,對于相關投入指標來說,其自身的改進值和投入指標值相比,所得出的比值。從經濟學理論來看,這代表著能夠節省出的資源投入量來的比例;產出不足率是指的是對非有效的決策單元來說的,這些非有效的決策單元在產出指標方面的改進值以及產出相比所得出的比值。從經濟學理論來看,在有效地利用相關資源后,能夠相應地提升產出的比例。對同一個評價對象在不同時期的產出不足率以及投入冗余率進行比較,這樣就能有效地將評價對象利用相關資源的狀況以動態的方式反映出來;要對處在同一時期的不同評價對象在產出不足率以及投入冗余率進行相應的比較,這樣就能使相關院校盡可能地將自身的潛能和優勢挖掘出來,對投入決策過程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進行改進和完善,這樣才能有效地為相關高等農林職業院校提供科學合理的決策方案。按照表2和表3的數據計算出投入冗余率(見表5)和產出不足率(見表6)。
從表5可以看出,人力冗余大的主要是DMU3-2011、DMU3-2013、DMU6-2011、DMU6-2012、DMU6-2013,其中,DMU3人力冗余大的原因可能是非教學人員過多;物力冗余大的主要是DMU3-2013、DMU4-2013,說明它們的很多固定資產和設備閑置,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不過,我國高校固定資產不計提折舊,有可能是這一數據中有很多是時間比較長的固定資產和設備;財力冗余大的主要是DMU3-2011、DMU4-2013,財力的冗余可能與高等農林院校在財務管理體制上普遍處于落后局面,說明缺乏完整的預算控制體系。非DEA有效的決策單元都存在很大冗余,說明投入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最近若干年我國高等教育機構出現了持續的擴招態勢,不少院校投入了巨大資金完成了新校區的建設工作,而且還借助銀行貸款等相關途徑有效籌集資金,使得其固定資產不斷地增加,在較短時間內大幅度增加了院校的人力、物力以及財力。大量院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實現快速擴張,最為顯著的特點就是有效地擴大了院校的規模以及招生規模,然而,由于投入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院校在資源配置以及運用中出現了失調,投入產出效率降低。為了確保DEA有效,首先要確保產出,在此基礎上大幅度壓縮和減少財政投入。
從表6可以看出,對非DEA有效院校來說,其主要是科研產出嚴重不足,DMU3-2013已達到173.32%,這是由高職院校的特點決定的,高職院校的科研水平普遍不高。要想達到有效狀態,必須提高科研水平,增加科研產出。人才數量的產出不足很有可能是招生不足所導致的。受農林人口及高考適齡人口減少以及本科院校擴招等多重因素的影響,農林高職院校招生陷入了困境。人才質量產出不足可能受以下幾方面的影響:生源質量差;教師不能有效地理解和掌握所在研究領域最先進的研究成果,依舊講授較為陳舊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落后;專業設置與新農村建設需求的契合度不高;基礎設施、辦學條件較差;社會服務產出不足與自身所服務的行業存在著非常密切的關系,農林高職院校研發出來的科技成果主要為農民所用,而目前我國農民依舊相對貧困,因此,向廣大農民進行科技推廣,很難獲得直接的、立竿見影的經濟效益。而對農林高職院校來說,向廣大農民群眾推廣科技希望最終形成相應的創收與其辦學方針及宗旨是不相符合的。
四、結論與對策建議
本文運用數據包絡分析法(DEA)對農林高職院校的投入產出效益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在一定條件下,NCN 模型和成本模型結合 CCR/BCC 模型優于傳統的DEA 評價模型。這一結論為陜西農林高職院校投入產出效益實踐提供了理論支持;被評價院校中有部分院校整體效率未達到1,是由于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低引起的,技術效率低意味著投入資源沒有得到有效的利用,規模效率低意味著院校規模偏大或者偏小,沒有達到適度規模,需要調整;.對陜西農林高職院校中低效率院校的投影分析發現,相關院校未能有效地利用投入資源,存在著產出不足現象,一些院校存在資源投入過剩現象。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1.健全和完善財務管理體制。從本文所選取的陜西7所高等農林院校來看,在財務預算編制方面均存在著較大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因而需要健全和完善高校財務管理機制和預算審批機制,實現對財務預算和執行情況的審批和監督,進一步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2.完善資產管理機制,提高教育資源使用效率。首先,高等農林院校應加強對自身現有資產的管理,合理分配教育經費,對經費的使用進行考核和使用效率評估,并對實物資產的預算、采購、驗收實行職責分離,指定專員負責管理,定期進行驗資盤點。另外,學校要重視無形資產的規劃和運用,改善教育投入產出管理相分離的狀況,加強二者的匹配性,做好實時監控工作。最后,應建立資產管理監督機制,完善教學實驗設備的申購、審批,杜絕設備重復購買、購置未用的問題,提高教育資源的使用效率。
3.建立院校間的相互交流機制,實現資源共享。建立院校之間相互交流機制,促進區域農林高職院校之間的相互交流,實現不同院校優勢學科和弱勢學科互補[11]。各農林高職院校都有各自的特色學科專業,并且各個院校對具有較強競爭優勢的學科專業支持力度較大,設備和資源更新速度快,從而使得一些仍可以繼續使用的設備出現了閑置,降低了實際利用率。為此,農林高職院校間應該加強區域內校際間的學科交流,建立不同院校間的資源共享平臺,實現院校間資源的共享,帶動農林高職院校投入產出效率的提升。
4.建立院校間投入產出效率考評機制。建立投入產出效率考評機制是提高高校投入產出效率的重要措施,如根據當年院校間投入產出效率進行量化排隊考核,并將量化排隊考核的結果作為下一年度的教育資源投入依據,投入產出效率高的高校將在下一年度獲得更多的投入資源,反之則相應減少對該院校的投入,增強各院校間的競爭意識,從而提高農林高職院校投入產出效率。
參考文獻:
[1] Greed J.Financing Higher Education and Majority Voting.[J].Socioeconomic Planning Sciences, 2013 (24):181200.
[2]H Akabayashi,H Araki.Do Education Vouchers Prevent Dropout at Private High Schools? Evidence From Japanese Policy Changes[J].Journal of the Japanese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es, 2011 (3):183198.
[3]黃朝峰.數據包絡分析方法在高教評估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高等教育評估, 2013 (4):3336.
[4]陳通.西部地區高等教育投入產出相對有效性的評價[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4649.
[5]候啟娉.基于DEA的研究型高校科研績效評價應用研究[J].研究與發展管理, 2012 (1): 118124.
[6]王曉晴.廣東高職院校科研工作現狀調查與發展對策研究[J].廣州職業教育論壇,2014(6):79.
[7]王再文.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3(3):7778.
[8]王征宇.高等教育勞動力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區域差異研究[J].教育研究, 2011(10):7379.
[9]魏梅.我國高等教育效率增長率區域差異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基于空間計量模型的實證研究[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 2012 (2):112113.
[10] 吳峰.高等院校教育成本投入與辦學效益DEA評價研究[D].重慶:第三軍醫大學,2007:6.
[11]邊志鋒.陜西省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設現狀與對策研究[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16(5):11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