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昆, 余 琳, 劉光輝, 劉漢湖
(成都理工大學 國土資源部地學空間信息技術重點實驗室, 成都 610059)
基于SRP模型的四川省生態環境脆弱性評價
姚 昆, 余 琳, 劉光輝, 劉漢湖
(成都理工大學 國土資源部地學空間信息技術重點實驗室, 成都 610059)
四川省地處長江上游,對其進行生態環境脆弱性評價與分析,有利于全省及下游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及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研究以生態敏感性-生態恢復力-生態壓力度(SRP)模型為框架,從氣象、地形、生態景觀等方面選取14個評價指標,利用空間主成分分析綜合評價對四川省生態環境脆弱性進行綜合分析。結果表明:全省生態環境狀況總體良好,大部分地區處于中度脆弱以下水平;生態脆弱度呈現由南向北逐漸增強的變化趨勢。
生態脆弱性; 四川省; 生態敏感性-生態恢復力-生態壓力度; 空間主成分分析
生態環境脆弱性指生態系統在特定區域環境下受外界影響所表現出的敏感性與自我修復能力,是生態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是反映區域生態環境質量的客觀指標[1-3]。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迅猛發展、工業化水平日益提高、人們環保意識增強,生態環境安全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對區域實施有效的生態環境脆弱性監測及評價,有利于人們對生態環境實現科學治理。
自20世紀80年代初期,國內學者便對區域生態環境脆弱性作了大量研究,特別是在指標體系構建、評價方法探索、成因分析及綜合治理等方面取得諸多成果。學者們提出了生態敏感性-生態恢復力-生態壓力度(SRP)模型、自然成因-結果表現模型、壓力-狀態-響應(PSR)模型等指標體系構建模型,綜合指數法、景觀格局法、主成分分析法、層次分析法等生態脆弱性評價分析方法[1-7]。但是,生態環境脆弱性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區域不同其評價結果亦不同。
四川省位于長江上游,其生態環境質量不僅關系到全省經濟發展,區域資源合理規劃利用,同時也會對長江下游地區產生巨大影響。2008年5月12日四川發生汶川特大地震,全省及附近部分地區受到災害嚴重破壞,區域生態環境發生巨大改變,然而對四川進行生態評價的研究相對較少。鑒于此,筆者在參考大量文獻[3-8]的基礎上結合四川省實際同時兼顧評價指標可獲得性、可操作性與全面性的選取原則,以SRP模型為框架構建評價指標體系,運用空間主成分綜合評價,完成四川省生態脆弱性評價與分析。
1.1 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SRP模型是集自然、人文及生態系統內部變化因素為一體的生態評價指標體系構建模型,由生態敏感性-生態恢復力-生態壓力度3部分構成。生態敏感性表征生態系統受外界影響時引發生態環境問題的可能性,包括氣象因子、地形因子、地表因子,其中氣象因子有降水量、溫度、相對濕度、風速;地形因子有坡度、高程;地表有降雨侵蝕力、多樣性指數、破碎化指數。生態恢復力是生態系統受到破壞時所表現的自我調節修復的能力,研究中用土壤有機碳含量、土壤有機氮含量與植被覆蓋度表示。生態壓力度指對生態系統穩定性造成干擾的因素,通過人口密度與人均GDP表征。
1.2 數據來源及預處理
景觀破碎度表征了區域生態景觀被分割的破碎程度,較客觀地反映出人類活動對生態景觀結構地影響[9],研究利用土地利用類型數據計算得到。
FN=MPS(Nf-1)/Nc
(1)
式中:FN為單一景觀類型破碎化指數;MPS為各類型景觀斑塊平均面積;Nf為某類型景觀斑塊數量;Nc為區域景觀斑塊總數。
植被覆蓋度由MODIS-NDVI月合成產品計算,取2010年6月-8月植被覆蓋度的平均值。

(2)
式中:f為平均植被覆蓋度;NDVImax與NDVImin分別取當月NDVI像元灰度分布置信度的5%確定上下限[10]。
降雨侵蝕力主要反映降水對土壤的搬運與剝離強度,是衡量水土流失狀況的重要指標,采用Wischmeier[11]提出的年平均降雨侵蝕力模型計算。

(3)
式中:R為降雨侵蝕力;pi為月均降水量;p為年均降水量;其中pi與p的單位均為mm。
為消除各指標量綱的影響提高研究的準確性,研究采用極差法對各指標進行標準化處理。極差方法需考慮各指標的屬性,指標與生態環境脆弱性呈正相關,則指標值越大生態系統脆弱度越高,呈現負相關則相反。正相關指標包括:溫度、風速、坡度、高程、降雨侵蝕力、多樣性指數、破碎化指數、人口;負相關指標包括:降雨量、相對濕度、土壤有機氮含量、土壤有機碳含量、植被覆蓋率、人均GDP。
正相關指標:
Li=(Xi-Xmin)/(Xmax-Xmin)
(4)
負相關指標:
Li=(Xmax-Xi)/(Xmax-Xmin)
(5)
式中:Li為第i個指標標準化值;Xi、Xmax、Xmin分別為第i個指標真實值、最大值、最小值。

表1 數據來源
1.3 評價方法
鑒于指標間存在關聯性,指標重復將對評價結果造成干擾,因此研究利用ArcGIS-10.0軟件對指標體系進行空間主成分分析(SPCA)。空間主成分分析是基于數理統計原理,在信息量損失極少的前提下,將多個指標轉換為幾個關聯性極低的指標的數據處理方法。在研究中,選取累計因子貢獻率達到85%以上的前5個指標作為主成分指標,它們已包含原有14個指標的大部分信息(表2)。
主成分綜合評價數學表達式為式(6)。
EVI=β1Y1+β2Y2+β3Y3+…+βnYn
(6)
根據式(6)與表2,得到四川省生態脆弱性綜合評價數學表達式為式(7)。
EVI= 0.4428×Y1+0.1611×Y2+
0.1171×Y3+0.0795×Y4+
0.0581×Y5
(7)
式中:EVI為生態脆弱性綜合指數,其值越大生態環境越脆弱,生態系統受到的破壞程度越明顯;Y1、…、Y5為空間主成分分析提取的累計因子貢獻率達到85%以上的前5個評價指標。

表2 各主成分因子特征值、貢獻率、累積因子貢獻率

表3 四川省生態環境脆弱性分級標準
2.1 脆弱性分級
對研究結果進行生態環境脆弱性等級劃分,有利于人們因地制宜,科學治理。目前,國內、外專家主要通過經驗判定法[12-14]實現區域生態脆弱性等級劃分,該方法主要依賴專家經驗進行判定,受人為因素影響較明顯。筆者采用自然斷點法[15]實現研究區生態脆弱性分級,該方法既能將具有相似像元值的柵格像元進行最恰當的分組,又能最大化凸顯各類別間的差異(表3)。
2.2 評價分析
2010年全省生態環境脆弱性綜合指數變動范圍為0.592~2.632,生態環境質量整體比較樂觀大部分處于中度脆弱以下,其中南部、西北部地區生態環境質量較好,東部地區較惡劣。
1)微度、輕度脆弱區。該類型主要分布于甘孜州西北小部分及南部地區、涼山州大部分、雅安、眉山、樂山、瀘州、宜賓和成都等的大部分以及四川東北部小部分地區。其中,涼山、甘孜、雅安及樂山的大部分地區以山地地形為主,山區較多,森林與草地面積比重較大,植被類型多樣,海拔高、坡度大、人口密度相對較小、人類活動相對較少,人為因素對生態環境影響較輕,地形因子占據絕對優勢對區域生態環境質量產生較大影響;除這些區域外的大部分地區雖受到海拔相對較低,易受人類活動干擾的限制,卻擁有降水充足、相對濕度大、植被類型相對單一卻覆蓋度高、景觀破碎化程度較輕等有利條件,這些優勢對維持生態系統穩定、幫助生態環境扭轉恢復起到了重大作用。
2)中度脆弱區。該類型區域面積約占研究區總面積的20%,主要分布于甘孜州西北大部分地區、攀西小部分、四川東北部達州、遂寧、南充、巴中等的大部分地區。甘孜西北大部分地區雖然也擁有海拔高、坡度大、森林草地面積比重大、植被類型多樣等諸多有利條件,但相比南部地區,其降水量、相對濕度明顯減少、人類活動、景觀破碎化程度等明顯增大,生態環境受破壞的程度加重;除該區域外的其他地區雖然人類活動相對明顯、人為因素對生態環境影響較大,卻擁有降水、相對充足、地形地貌類型多樣,生態恢復與破壞因素對該區域的影響基本處于相對平衡狀態。
3)重度、極重度脆弱區。該類型主要分布于阿壩州大部分及附近綿陽與廣元的小部分區域及山脊處。其中,阿壩州及附近綿陽與廣元等地區,經查詢統計年鑒可知,這些區域在接近研究時段的近幾年內,曾受到地震等自然災害的嚴重破壞,區域生態環境質量發生巨大改變;山脊處溫度與相對濕度較低、植被覆蓋稀少、景觀破碎化嚴重、景觀類型相對單一,相比該地區地形與人為因子的優勢作用,氣象因子與地表因子的對生態環境質量影響的主導作用更突出。

圖1 四川省生態脆弱性空間分布圖Fig.1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cological vulnerability in Sichuan province
研究以SRP模型為框架,結合四川省實際狀況同時兼顧評價指標選取原則,從氣象、地形、地表、人文等方面考慮分析,構建四川省生態環境脆弱性評價指標體系,應用主成分綜合評價和自然斷點法對全省EVI進行計算與分級,可得到如下結論:
1)從面積上看,四川省整體上生態脆弱度較低,中度脆弱以下地區占全省的大部分;從空間分布分析,全省生態脆弱性呈現由南向北逐漸增強的發展趨勢,微度、輕度脆弱主要分布于四川南部地區,這些地區生態系統較穩定,生態環境質量較好;重度、極重度脆弱主要分布在受災害影響嚴重的阿壩州及附近區域與山脊處,這些區域生態系統穩定性差、抗干擾能力弱、生態環境惡劣、生態扭轉難度極大、生態恢復與治理應高度重視、長期堅持。
2)研究表明,造成全省生態環境脆弱性空間分布差異明顯的原因分析可歸納為自然因素與人為因素。其中氣象、地形等自然因素在影響生態環境質量方面占據主導作用;但從根本上分析可以發現,植被覆蓋狀況、土壤肥力、景觀格局、甚至氣象等自然因素都間接或直接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所以人文因素不僅是加速生態環境脆弱的催化劑,更是趨使生態惡化的根本原因。因此,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加大環保力度,最大限度扭轉生態環境質量,才有利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3)生態環境脆弱性評價分析,受指標獲取、方法選擇等多因素的影響,本文尚存在一定不足,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待完善。
[1] 韋晶,郭亞敏,孫林,等.三江源地區生態環境脆弱性評價[J].生態學雜志,2015,34(7):1-7. WEI J,GUO Y M,SUN L,et al.Evalu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vulnerability for Sanjiangyuan area[J].Journal of Ecology,2015,34(7):1-7.(In Chinese)
[2] 趙兵,張杰,孫希華.基于GIS的淮河流域桐柏—大別山區生態脆弱性評價[J].水土保持研究,2009,16(3):135-138. ZHAO B,ZHANG J,SUN X H.Eco-environmental vulnerability evaluation based on GIS in Tongbai-Dabie mountain area of Huai river basin[J].Research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2009,16(3):135-138.(In Chinese)
[3] 馬駿,李昌曉,魏虹,等.三峽庫區生態脆弱性評價[J].生態學報,2015,35(21)1-13. MA J,LI C X,WEI H,et al.Dynamic evaluation of ecological vulnerability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region in Chongqing municipality, China[J].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5,35(21):1-13. (In Chinese)
[4] 樊哲文,劉木生,沈文清,等.江西省生態脆弱性現狀GIS模型評價[J].地球信息科學學報,2009,11(2):202-208. FAN Z W,LIU M S,SHEN W Q,et al.GIS-based assessment on eco-vulnerability of Jiangxi province[J].Journal of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09,11(2):202-208. (In Chinese)
[5] 宋豫秦,曹明蘭.基于RS和GIS的北京市景觀生態安全評價[J].應用生態學報,2010,21 (11):2879-2895. SONG Y Q,CAO M L.Landscape ecological security assessment of Beijing city based on RS and GIS[J].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2010,21(11):2879-2895. (In Chinese)
[6] 劉正佳,于興修,李蕾,等.基于SRP模型的沂蒙山區生態環境脆弱性評價[J].應用生態學報,2011,22(8):2084-2091. LIU Z J,YU X X,LI L,et al.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of eco-environment in Yimeng mountainous area of Shandong province based on SRP conceptual model[J].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2011,22(8):2084-2091.(In Chinese)
[7] 楊存建,陳靜安,白忠,等.利用遙感和GIS進行四川省生態安全評價研究[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 2009,38(5):700-706. YANG C J,CHEN J A,BAI Z,et al.Evaluation of Sichuan ecological security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and GIS[J].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2009,38(5):700-706.(In Chinese)
[8] 于伯華,呂昌河.青藏高原高寒區生態脆弱性評價[J].地理研究,2011,30(12):2289-2295. YU B H,LV C H.Assessment of ecological vulnerability on the Tibetan plateau[J]. Geographic Research,2011,30(12):2289-2295. (In Chinese)
[9] 鄭新奇,付梅臣.景觀格局空間分析技術及其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ZHENG X Q,FU M C.Spatial analysis technique and application of landscape pattern[M]. Beijing: Science Press,2010. (In Chinese)
[10]穆少杰,李建龍,陳奕兆,等.2001-2010 年內蒙古植被覆蓋度時空變化特征[J].地理學報,2012,67(9):1255-1268. MU S J,LI J L,CHEN Y Z, et al.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of vegetation coverage in Inner Mongolia[J]. Journal of Geo- graphy,2012,67(9):1255- 1268. (In Chinese)
[11]趙世民,楊常亮,徐玲.2001-2011基于USLE和GIS的陽宗海流域土壤侵蝕量預測研究[J].環境科學導刊,2007,26(4):1-4. ZHAO S M,YANG C L,XU L. Prediction of soil erosion at Yangzonghai lake water shed based on GIS and USLE[J].Environmental Science Survey.2007,26(4):1-4. (In Chinese)
[12]廖煒,李璐,吳宜進,等.丹江口庫區土地利用變化與生態環境脆弱性評價[J].自然資源學報,2011,26(11):1879 -1889. LIAO W,LI L,WU Y J,et al.Land use change and eco-environmental vulnerability evaluation in the Danjiangkou reservoir Area[J].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11,26(11):1879-1889. (In Chinese)
[13]蔡海生,劉木生,陳美球,等.基于GIS的江西省生態環境脆弱性動態評價[J].水土保持通報,2009,29(5):190-196. CAI H S,LIU M S,CHEN M Q,et al.Dynamic evaluation of ecological frangibility of Jiangxi province based on GIS[J].Bulleti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2009, 29(5):190-196. (In Chinese)
[14]陶和平,高攀,鐘祥浩.區域生態環境脆弱性評價以西藏——以西藏“一江兩河”地區為例[J].山地學報,2006,24(6):761-768. TAO H P,GAO P,ZHONG X H.A study of regional eco-environment vulnerability——A case of“One -River-Two Tributaries”,Tibet[J].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24(6):761-768. (In Chinese)
[15]湯國安,楊昕.ArcGIS地理信息系統空間分析實驗教程[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 TANG G A,YANG X.ArcGI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spatial analysis experiment tutorial[M].Beijing:Science Press,2012. (In Chinese)
Evaluation of ecological vulnerability in Sichuan province based on SRP model
YAO Kun, YU Lin, LIU Guanghui, LIU Hanhu
(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 Key Laboratory of Geological Spati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610059, China)
The ecological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and analysis of Sichuan province, located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will be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construction in the whole province and downstream areas. In this study, 14 evaluation indexes are selected from the aspects of meteorology, topography, ecological landscape and so on, based on the ecological sensitivity and ecological resilience (SRP) model as well as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ecological vulnerability in Sichuan province by using spatial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cological condition of the whole province was good. Most of the area was in the moderate level of vulnerability, and the ecological vulnerability showed a trend change from south to north more serious.
ecological vulnerability; Sichuan province; ecological sensitivity; ecological restoration; ecological pressure; spatial composition analysis
2016-06-08 改回日期:2016-09-05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1102225);四川省科技支撐計劃項目(2014SZ0070)
姚昆(1991-),男,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3S技術與數字國土,E-mail:jiangshan996@126.com。
1001-1749(2017)02-0291-05
X 826
A
10.3969/j.issn.1001-1749.2017.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