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建良
【摘 要】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是小學科學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但是我們在日常的科學教學尤其是科學探究中往往為了節約時間,讓實驗更加順利,而忽視了很多可以讓學生思考的機會,導致學生思維參與不足,缺少高水平地思考。因此作為科學教師我們要學會恰當的偷懶,為學生提供積極思考的機會,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關鍵詞】小學科學;科學探究;思維能力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指出“初步了解分析、綜合、比較、分類、抽象、概括、推理、類比等思維方法,發展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可見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重要性。在平時的科學研討中,我們也常常會進行有關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討論:諸如思維是創造的火花,莫讓思維進入睡眠狀態等。但在今天的許多科學探究活動中,為了節約時間,為了書面的考試成績,教師并沒有給學生提供許多積極思考的機會,過多的包辦、代替而導致學生思維參與明顯不足。如以識記代替思考,盲目思考,做實驗而只重結果而不重過程,過分依賴老師的指導……為什么我們的學生中會出現這么多缺乏思考的行為呢?其中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師忽視了在教學中學生才是學習與發展的主體,教師只是學習過程的組織者、引導者和促進者,從而使學生缺少思維鍛煉的機會。為了增加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信心,我們在科學探究中要學會“偷懶”。
一、懶得講——不替代學生表達
懶得講不是說不講,而是精講,少講,學生能講的老師就不講。尤其在科學探究中,特別是在實驗設計與實驗后的交流環節中,我們常常會發現教師說得很多,總是怕學生表達不清晰,不夠科學,代替他梳理表達,不僅重復自己說的話,也重復學生說的。當學生說得不清楚,或者不能很確切得表達意思時,便代替學生理清思路。
如一位老師在教學《月相的變化》一課,在探究月相的變化規律中,當教師組織學生完成月相變化模擬實驗,將各自看到的月相展示在黑板上并進行分析,從中發現規律時。當有學生提出:剛開始月亮是逐漸變大,后來又逐漸變小。當然這個表達不規范不明確,但我們完全可以引導學生說明白。但老師可能為了節省時間順利地得出月相變化的規律,就馬上說,你的發現很對,剛開始也就是上半月月相是由缺到圓,后來也就是下半月月相是由圓到缺。根本沒有讓學生進一步思考,進一步表達的機會。
二、懶得問——不替代學生思考
懶得問不是對學生的學習情況不聞不問,放手不管,而是要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恰當指導,要給學生自主思考的空間和時間。如《小蘇打和白醋的變化》,在探究小蘇打和白醋混合的實驗中,我聽了兩位老師對實驗進行了不同的引導。第一位教師直接出示了實驗要求,具體的操作要求一步一步非常明確具體,學生怎么操作一目了然(其中一條:白醋3匙,小蘇打1匙)。因此整個實驗下來非常的順利,實驗的現象和結論也感覺順理成章。而另一位老師只是出示了一些具體的問題,比如,去思考怎樣進行小蘇打和白醋的混合?兩種物質放的順序該怎么樣?對數量有要求嗎?為什么要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如果比例不恰當,會出現怎么情況?混合時要注意什么等來引導學生自己去設計實驗方案。雖然整個實驗過程一波三折,最后導致時間不夠拖堂了,但學生興趣盎然,討論也很激烈。
分析上述兩位教師的教學,第一位教師的課從實驗——現象——結論,實驗熱熱鬧鬧,現象分析條條有理,感覺很順利,效果較好。但這些是學生在教師預先的設計中自然得出的,“老師是牽著學生的手過河”,學生是被動的參于實驗,對實驗本身根本沒有加入自己的理解思考。學生直到課上完也不明白為什么兩種物質,比例要不同?
第二位老師的課,雖然實驗過程并不順利,學生在操作中出現了很多問題,導致最后時間也不夠。但他和前一位老師不同的是“讓學生自己摸著石頭過河”,在這一堂課中,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性高,是在自己的思考中學習和操作,雖然出現了一些問題,但是正是在這些問題的解決中,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的教學符合了科學課程的宗旨。
三、懶得幫——不替代學生操作
同樣懶得幫不是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袖手旁觀,而是不在學生一有困難就幫,關鍵是怎么幫在什么時候幫。
可能很多科學老師都有這樣的經歷,在學生的實驗探究中,當教師從一個組到另一個組觀察孩子們的活動時,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常常在不經意間對活動進行干預,改變了學生的思路,將他們從自己的探索中拉出來而轉向教師認為的應該進行的思路上。比如我們常聽到老師會這樣說:為什么你不以這種方式再試一下;你們可以這樣做;這樣做是不行的……
同樣在《小蘇打和白醋的變化》一課中,在探究小蘇打和白醋混合后產生的氣體有哪些特性時,當學生不能成功地將火柴或蠟燭熄滅時,教師沒有引導學生去反思,為什么別的小組都能成功熄滅,我們小組之前有哪些行為可能影響了結果,而是馬上幫助他們指出問題所在(如在實驗中你們沒把玻璃片蓋好杯子又移來移去,氣體跑出去了;又如你們倒氣體的方式不對等),拿過實驗材料親自動手操作給他們看,然后叫他們們重新對小蘇打和白醋進行混合,再次實驗。
無論這種幫助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都會閉合了學生的思路,阻擋了他們的進一步思考。在課堂中,當學生出現困難和問題時,我們不要馬上去幫助解決,而是要引導學生去思考“為什么”、“怎么”、“如何”等,讓學生多角度去思考。
偷懶要講究方法,要講究時機,同樣偷懶不是放任不管,而是一種教學藝術。作為科學教師我們要善于發現教學中能引發學生思考的機會,激發學生對思考的興趣和熱情,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呂海忠.新課標下如何引導小學生進行科學探究[J].浙江教育技術,2010(01)
[2]傅俊紅.在科學探究中推進學生思維發展[J].教學儀器與實驗,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