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不叁
公元前283年的澠池,盛大的外交宴會正在舉行,宴飲的雙方是秦昭王和趙惠文王。現場氣氛十分融洽,一年前的和氏璧事件似乎并未給雙方留下任何不快的記憶。
酒至半酣,秦昭王提出請求:聽說趙王擅長音樂,請為大家奏瑟。趙惠文王欣然應允,彈奏了一曲,換來滿座喝彩歡呼。負責記錄秦王言行的御史隨即記上了一筆: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
氣氛瞬間陷入尷尬,趙惠文王沒料到對方是在戲耍自己,惱火卻無可奈何。這時藺相如站了出來,他順手拾起一只瓦罐來到秦王面前,聲稱代表趙王,請求秦王擊瓦罐。
秦昭王對此斷然拒絕,藺相如先是跪倒繼續請求,眼看秦王仍不理會,他又聲稱,只要五步之內,自己脖頸里的血足以濺到秦王身上。衛士們試圖上前,藺相如卻瞪眼怒斥,嚇阻了他們。在他的威逼下,秦昭王只得敲了下瓦罐,藺相如立刻要趙國御史也記下:某年月日,秦王為趙王擊缶。
這就是太史公筆下一波三折的澠池會。數年前咸陽殿的九賓大典上,同樣是面對秦昭王,藺相如手持和氏璧,作勢要撞向庭柱,那時他曾撂下一句異曲同工的狠話:大王如果一定逼迫臣,臣的頭今天就與和氏璧一起在柱上撞碎。
兩起外交事件中藺相如的表現,很容易如坊間流傳的外交段子一樣,被稱贊為“維護了趙國尊嚴”。其實,外交從來不是靠著一味好勇斗狠就能達到目的,藺相如的強橫表現背后,埋藏著秦趙兩國當時的微妙關系。
在“完璧歸趙”事件中,人們總習慣將起因歸結為秦昭王對和氏璧的垂涎,其實玉璧只是個借口,秦昭王是在對趙國進行試探,他真正在意的不是得到玉璧,而是對方的反應。趙國不會相信秦國真的肯割讓城池,但他們在拒絕之前,勢必會評估這樣做可能會帶來的后果:如果趙國不敢有絲毫違逆,直接奉上和氏璧,那顯然是對秦國有所畏懼。換言之,趙國選擇以哪種方式回應秦國,直接反映出他們此時的實力,弱國是沒有外交的。
藺相如在秦宮的強硬表現,則恰恰代表了趙國面對秦國的態度:縱然實力還不及,趙國也不會輕易退讓,哪怕是一塊玉璧。秦昭王不敢在大庭廣眾之下當真殺死趙國使者,藺相如也清楚這點,他做出的玉碎舉動與其說是威脅,不如說是一場刻意的表演。即便如此,藺相如的強硬也并沒能阻止秦國的兵鋒,在這同一年,秦國奪取了趙國的石城,次年又斬殺了兩萬趙軍。
澠池會同樣沒有表面上那樣簡單。如果只理解為“秦王不甘心奪取和氏璧的失敗,想要報復”,未免太小瞧他。這一事件發生時,秦將白起正在進行鄢郢之戰,廉頗則剛結束向齊國的進攻。秦趙兩國都需要穩住對方這個最大的對手,這才有了在澠池的和談。換言之,當時的形勢決定了澠池會一定會以和平結束,鼓瑟擊缶只是其中無傷大雅的小插曲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