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琛
奔波穿梭在魔都的大街小巷,不知你是否留意過路邊的行道樹?信步閑游于魔都的城市公園,不知你是否仔細觀察過小樹林中的一草一木?或許你知道它們的名字——香樟、梧桐、櫻花、海棠、銀杏、玉蘭、紫葉李、桂樹、石楠、八角金盤……但你知道這其中,哪些是上海的本土植物,哪些又是“外來客”嗎?

上海辰山植物園工程師、助理研究員汪遠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訪時表示,原生植物與本地生態息息相關,本鄉本土的樹種成活率高,還能和當地其他動植物共生,成長為一個健康的生態系統。

然而,在都市化進程中,上海的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植物種類也隨之產生了變化。根據中科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學研究中心2012年的調查表明,上海原生植物中約有290種分布范圍極小、數量稀少的植物很可能已經消失。而外來植物種類(不包括引種栽培)卻不斷增加。
越來越少的“原住民”

汪遠所在的中科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學研究中心承擔了《上海數字植物志》及《上海植物系列專著研究》課題。課題組將上海市行政區范圍內的17個區縣(原先)劃分為約320個5公里×5公里的樣方網格,詳細調查每個網格中的植物種類,從2010年開始歷時四年,最終完成了對上海植物本底資料的全面普查。
汪遠表示,這樣做的目的在于使我們能夠詳細掌握上海的植物資源,更好地保護物種多樣性,確保種質資源研究、儲備與開發,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增強上海城市綜合競爭力,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推動“科教興市”的實施。
不過,調查結果顯示,上海原生植物共有842種,相對華東其他地區種類十分貧乏。其中禾本科植物最多,其次是莎草科、菊科。

所謂原生植物,就是指本地區原有天然分布的植物種群,可以看作是魔都植物界的“原住民”。也許它們沒有法國梧桐高大繁茂,沒有日本櫻花絢爛奪目,但在汪遠看來,原生植物是上海城市生態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
汪遠告訴記者,上海自然植被十分稀少,原生林地植被僅存于佘山、天馬山、大金山島等殘丘及巖島上,這些地區的原生植物種類約占上海全部原生植物的2/3。而沿海灘涂、湖泊濕地及溝渠兩岸構成了上海的水生及濕生植被。
但上海植物受人類活動強烈干擾,以佘山為例,經過近幾十年的開發利用,佘山地區人工林已占主體,其原有的天然苦櫧林也變成白櫟和苦櫧混交的常綠落葉闊葉林,次生性質十分明顯,植物種類明顯減少。統計顯示,20世紀50年代末,佘山有大約655種種子植物,至80年代中期減少至535種,到90年代僅254種仍可見到。
而大金山島由于遠離海岸,保護相對較好,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優越,是上海野生植物資源最豐富的地區,植物區系組成復雜,中亞熱帶的成分比佘山地區豐富。
防治外來“入侵者”
與原生植物稀少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上海的外來植物較為豐富,占植物總數的30%,遠高于其他省份,有多重因素共同促成——比如上海面積小、成陸時間短、原生植物少;開發早且開發面積大;通商早、交通運輸發達;引種植物時間早、引種植物種類多;人類活動干擾大等等。

“首先是外來栽培植物,即我們常見的綠化植物。如辰山植物園、上海植物園等公園、綠地,人為有意進行栽培引種的綠化樹種。其中,常見的綠化栽培植物在1000種左右,如懸鈴木(法桐)、水杉、銀杏、櫸樹等。馬路、綠地、公園都可以看到,適合全上海范圍內種植?!蓖暨h告訴記者,“其次是外來逸生植物,本來在上海并沒有,通過各種途徑來到上海后,產生了居群,可以安家落戶的植物。它們大概有300多種,并沒有危害,而大部分的種類比較少,個別地方才有?!?/p>
據了解,上海357種外來植物中有203種為國產植物,其中有133種植物自然分布于鄰省江蘇、浙江。而154種非國產植物中,美洲來源種類比例也非常高,104種植物原分布于美洲,其中88種為美洲特有。
同時,上海市區外來植物分布最為集中、種類最豐富的是原閘北區、徐匯區、楊浦區和浦東新區;郊區中松江區外來植物種類較多。汪遠分析道,造成這四個區外來植物種類較多的原因十分明顯,與交通運輸和植物引種密切相關。
還有一類就是外來入侵植物,它們對本地的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其實,有些外來入侵植物,原本是人為有意引入的。但由于它們繁殖力比較強,就造成了不受控制的擴張?!蓖暨h表示,這些植物數量太大,種群太多,目前只能通過每年的清理,保證一些重要的地方不被占領。
據悉,對已經入侵的物種,目前主要采取多種技術(物理、化學、生物等)綜合防治——對于傳入不久、還沒有大面積擴散的入侵種,采取人工拔除或利用化學藥品清除等方法進行防治;對于入侵比較嚴重的植物種類,選擇合適的天敵或者競爭力強的原生植物進行替代,建立新的生態平衡體系來有效防治入侵植物;同時,密切關注貨運中心及植物引種頻繁的地方,一旦發現有潛在入侵植物,及時清除。